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人民论坛 > 第9月上期 总第 529 期 2016年9月16日电子版上线
往期回顾: 查看
论坛特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宗教篇如何布局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提出,是治国理政所必需。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

特别策划

大国领袖的G20风范

2016年初秋,在美丽的西子湖畔,G20杭州峰会缓缓拉开帷幕。G20杭州峰会是在世界经济发展关键期进行的一次全球性盛会,是G20发展转型道路上的标志性节点,也是近年来中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峰会。在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不仅为二十国集团合作机制转型擘画了蓝图,而且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开出了一副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赢得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的...

习近平主持G20峰会的四大亮点

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G20承担了引领全球经济治理方向、规划治理路径的重要责任。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达成的丰硕成果,体现了中国乃至所有G20成员的共同治理愿景:系统治理、改革创新、开放联动、绿色包容。

习主席在杭州峰会上提出了哪些中国方案

通过本届杭州峰会,发展治理进入了G20的主流视野,这为G20的长远合作确立了与时俱进、切中时弊的新目标与方向。中国以发展问题作为重要推手,既为全球治理改革增添了新活力,又把握了引领全球治理未来进程的主动权。G20杭州峰会也将因为成就全球发展治理的“新坐标”而永载史册。

G20杭州峰会,习近平为全球治理确立“新坐标”

从大国关系视角来看,习近平主持的2016年G20杭州峰会是国际社会一次非常重要的战略会议。它有助于克服反全球化逆流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推动来之不易的3.0版全球治理的进程;有助于当前处于安全困境的大国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最大限度地增进共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尤其是2.0版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

G20杭州峰会上的中国担当

作为新时期全球政治经济舞台的聚焦点,中国必将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推动G20机制转型、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大国责任,体现大国担当。

中国为什么能让G20峰会成果斐然

中国在G20峰会上提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国方案”,再次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中国信心,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成功举办必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治理模式,中国作为全球经济治理方向制定者的角色也将日益凸显。

G20杭州峰会让中国更自信

G20杭州峰会上,中国聚焦于增长和发展两大关键议题,积极推动各国就各项体现中国独特贡献的行动计划达成共识,从而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领导力。更强的领导力意味着中国将更加自信。

G20杭州峰会的“中国智慧”

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乏力、金融动荡、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作为G20轮值主席国,第一次引导和主持全球治理的顶层设计,并毫无保留地贡献了自己的发展智慧,也展示了自己在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机制中的责任和担当。 第一,创新增长蓝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本次峰会开幕式上指出,“二十国集团应该调整政策思路,做到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并重,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

与历届G20峰会相比,杭州G20峰会有何特色

杭州峰会是中国近年来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多边经济会议。G20杭州峰会在会议目标、议题设置、成果达成、方案落实等多方面的中国特色是与历届G20峰会最为不同之处。

G20缘何比G7更能代表未来

代表性不足、霸权思维,加之内部分裂使得G7在全球影响日渐式微,经济领导力和政治领导力均不足,无法继续承担全球新秩序引领者的重担。G20杭州峰会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面对全球领导力真空不断扩大的现实,尝试为强化全球领导力、完善全球治理机制、促进世界经济长期均衡增长出力献计,为世界瞩目。

G20机制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

自2008年峰会以来,G20机制实现了三个方面的完善:议题和议程设置不断拓展;会议机制不断丰富;外围机制的建立增强了G20的代表性和合法性。就G20机制而言,其灵活性、综合性和纽带性特征最为突出。G20机制的发展面临外部和内部的双重因素挑战,但是对G20机制的长远发展而言,保持治理的有效性与合作的平等性是G20机制能够保持其核心地位和活力的关键。

历届G20峰会的不同议题

华盛顿峰会:拯救金融危机的“总指挥部”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向全球蔓延。可以说,正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历史性地把G20峰会推向台前,华盛顿峰会俨然成为了拯救全球金融危机的“总指挥部”。2008年11月15日召开的华盛顿首次峰会上,各国领导人深入分析了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共商加强国际金融领域监管、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和维护世界经济稳定的举措。 伦敦...

热点述评

习近平总书记为何点名表扬中国女排

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现实体现;是以奥林匹克运动为核心的竞技体育精神的中国展示;是党和人民长期支持新中国体育、特别是排球运动发展的结晶;是新中国几代体育人,特别是排球人艰苦努力的缩影;是全民健身的时代呼唤。学习女排精神,发扬女排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发扬女排精神 礼赞女排气质

女排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女排气质,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和精华。赞美女排精神,塑造中国精神,施展中国力量;光大女排气质,展示中国气派,传播中国模式。

女排精神的魅力所在

女排“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所蕴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竞技体育的范畴,深深感动并扎根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无论是球场上还是生活中,中国社会正需要这种精神。

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坚实支撑

“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强国富民梦,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沉积和发展,是中国人民精神品格的全面展现。“中国梦”的实现依赖中国精神的强大凝聚力,中国精神则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坚实支撑。

中国梦的逻辑预设及推进路径

“中国梦”本身逻辑体系极为严密,不仅涵盖了价值同一性的人本指向,强调了国家目标和目标要素之间的内部贯通,也强调了梦想的包容性及创建和谐世界的愿景。在“中国梦”实现进程中,不仅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要提升生产力整体发展效能,强化法治建设,凝聚中国力量,早日圆梦。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源自于五个方面,即中国道路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中国道路遵循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中国人民的科学选择;中国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功,并蕴含着强大生命力;中国道路由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前进;中国道路自信是通过国际比较得出的必然逻辑。

中国现代化的三重角色与独特路径探析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探析近现代中国现代化的独特内外部环境,总结反思中国独特的现代化路径,对于今天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特性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民主和法治的重要体现,表达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参政意愿,其主要特征包括人民性、人民政治性和文明主体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紧密结合三个特性,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

人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保障

人才是不分国籍和地区的,只要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不管是国内还是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才,我们都可以引进来,为我所用。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观进行了重要阐述。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人才起到关键作用。

我国公民参与行政的当前不足及对策建议

公众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它既是实现公民权利的途径,也是限制公共权力的手段。我国公民参与行政的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并形成一定的制度框架来保障公民参与行政的权利,但在目前的实践中依然面临诸多困境,需要探索新的实现路径。

反腐败要用好问责“利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败力度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取得了显著效果,巩固反腐败成效,需要加强制度建设。问责制度作为防治腐败的有力措施,应成为巩固反腐败成效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问责制度应该围绕预防腐败发生、及早处置腐败、保持反腐高压态势三方面来进行落实。

网络反腐渐成反腐倡廉新战场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普通公民话语权表达方式。鉴于目前我国网络反腐中的各种缺陷与不足,应对民众网络反腐及舆论监督加强引导,构建有利于舆情事件正确导向的网络反腐制度体系,应加强对网民反腐与舆论监督的道德素质教育,在倡导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的基础上,让舆论监督更加有效,使腐败现象销声匿迹。

法治建设与廉政文化的思辨与相长

法治建设与廉政建设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即防止权力滥用、规范权力运行,达到控制腐败的目的,所以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法治是我国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重要手段。廉政文化是我国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建设应放置于法治的大背景下,应将法治精神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将法治建设与廉政文化建设相结合,在预防腐败方面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政府公共传播,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政府公共传播是政府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塑造政府形象的有效手段。我国的政府公共传播存在制度不健全、公众不信任、人才缺乏等问题,影响了政府形象,也不利于公众知情权与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权利的落实。通过总结我国政府公共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可以为我国政府公共传播水平的提升提出解决对策。

领导干部要着力培育战略思维、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党的领导方式和党的执政理念也在不断适应变化,与时俱进。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领导干部思维也在不断创新,改变思维惯性、推陈出新。

“为官不为”现象的治理对策

在新常态下,治理“为官不为”现象势在必行,要从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宗旨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及提高个人修养等方面入手,使党员领导干部做到为官必为、为官愿为、为官能为及为官有为,以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氛围,使党风廉政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为新常态下的各项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少数民族女性干部发展政策与实践构想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受地理环境、区位交通条件、历史文化、保守观念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在经济发展上相对滞后,封建保守的传统思想更是阻碍了少数民族女性干部队伍的发展。为了让少数民族女性能够更多参与到国家建设当中,就需要有一个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形成结构合理的梯队,完善选拔制度。

社会治理

公共组织运作如何防止机会主义

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体制都处于转型之中,公共组织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因此构建一个高效、规范运行的公共组织关系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成败。而控制公共组织运转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是保证其规范运转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对公共组织的运作进行行为控制,而委托代理理论能够控制公共组织运作中的行为,并提出具体的控制策略。

融通古今中外智慧,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中国的社会治理过程,既要立足于中国传统,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又要具备国际视野,合理借鉴西方现代文明成果,体现时代特点。为此,一个可行的路径是,将中国传统行政伦理与西方现代治理理论相融合。

城市应急管理实施效果及优化路径探析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人口高度密集,社会风险相互交织,使得城市危机四伏,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前所未有,城市公共安全的保障更是任务艰巨,牵一发而动全身。城市治理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转变政绩观、加强法治建设、促进信息透明等路径,来全面提升我国城市应急管理的效果,维护社会秩序健康运行。

“嵌入式”社区:各民族相互融合的重要载体

多民族居住社区法治环境构建既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多民族社区健康发展的保障。各民族互相“嵌入式”发展是促进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合法性建设

随着社会发展的成熟,非政府组织现已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政府组织的出现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推进和市场机制的完善。我国经过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后,非政府组织也获得了一定发展,并反过来推进社会的进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与西方社会成熟的非政府组织发展相比,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发展上还存在不足,而其中的一个关键性限制因素便是非政府组织的合法性问题。

社区组织治理能力提升之道

社区体育组织作为社区社会组织的一种,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愈发引人注目,成为了社区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创新载体。但社区体育组织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过程中,人才匮乏、政社职能混淆等问题突出,严重阻碍了社区体育组织作用的发挥。为破解治理困境,全面激发社区体育组织活力,社区体育组织需与多方协调,各方面落实切实可行的措施,助力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的创新发展。

当前国民素质缘何参差不齐

引起国民文明素质失衡的原因有四个方面,包括现代性带来的消极影响,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影响,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影响,以及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的影响等。从根本上说,当前国民文明素质失衡是一种历史性现象,它会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消失。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我国国民幸福观经历了从以政治约束为核心的幸福观、多元化萌芽发展的务实幸福观,到多元碰撞中实现的幸福观。为提升转型期国民的幸福观,建议运用政策重树劳动幸福观地位,多种媒体合力增加普及宣传力度,培养劳动幸福观环境。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根源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认为,利益源自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存在于社会关系中。解决当前我国分配领域存在的分配不公问题和现象,需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基础,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转型中的利益保障、利益分配等关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同我国发展实际相结合,最终使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得到充分实现。

旅游扶贫如何更精准

随着旅游业的成熟,它已经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方式,因此也成为扶贫的重要手段。但在旅游扶贫中,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并没有成为最大受益者,这与旅游精准扶贫的管理水平有重要关系。

如何防止“扶老被讹”与“防讹不扶”

近年来,社会中“扶老被讹”和“防讹不扶”的新闻层出不穷,这引发了人们对社会总体道德水准的拷问。这类社会现象破坏了现有的道德规范,使得人际关系迅速恶化,也扰乱了正常的社会运行秩序。因此,必须提出相应策略解决这一问题,提升我国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职业“闹大”群体的行为逻辑与消解路径

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滋生了一种以“闹大”为职业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在触犯法律的同时,也给我国的社会稳定带来了隐患。如何在法治框架内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是相关部门亟需反思和讨论的重要课题。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处理水务纠纷,是人类长期面临的棘手问题,历朝历代都形成了处理水务纠纷的行政法律机制和民间自我协调机制,积累了解决、调处水务纠纷的丰富历史经验,借鉴历史经验有效处理我国当前的水务纠纷,有助于优化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财经聚焦

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改革的现实困境

中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在探索中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流转需要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物权制度,并完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纠纷解决机制,这样才能打造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的制度支持体系。

网络信贷为家庭农场融资点明新思路

传统的信贷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因而,家庭农场在融资方面遭遇了诸多限制。“P2P网络借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分支,所具有的便利性、灵活性、无抵押等特点,与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实现契合,较大程度地满足了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解决了家庭农场融资难的问题。

“互联网+”如何助力农产品营销

我国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传统行业营销模式的转变,其中就包括农产品市场。要将“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与农产品营销模式的现状结合分析,寻找一条“互联网+”时代农产品营销模式创新与构建的现实路径。

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现状与发展对策

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这也带动了各行各业紧跟信息时代的脚步高速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经营规模分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目前农业的发展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因此,将电子商务引入农产品行业,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解决目前我国农产品供需主要矛盾的有效方法,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寻找资源型城市节能减排的“金钥匙”

生态城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代表着我国城市发展的新走向。我国政府应该从实业发展的角度,与时俱进,增加对“互联网+”发展方向的讨论,从而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一个较完善的节能、环保标准与监督管理系统。

科技异化: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直接动因

现代科技正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加速度展现着其自我发展的内在逻辑,并正在重塑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以直接的控制力、渗透力表明,科技正是现代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直接动因。

低碳新能源扮靓乡村民居

当下,一系列因素在阻碍着低碳新能源在乡村民居建设中的运用。我国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引导低碳新能源在乡村民居建设中的推广,从而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与农民居住条件改善的互促共进。

新常态下我国企业如何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日益普遍。但是,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极易给企业的整体经营带来风险,必须对企业多元化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及时提出风险应对措施,调动起企业内在的发展潜力。

TPP对中国出口贸易有何影响

从联合国数据库查到的资料显示,中国对TPP成员国的出口贸易规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TPP成员国中的日本、越南等国都是中国的邻国,TPP将削弱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关系。中国完全有权利加入TPP的谈判,但是不能盲目接纳TPP。

中国出口贸易要打好绿色牌

当今世界,绿色需求日益强烈,欧美发达国家的民众因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高,绿色需求尤为强烈。为此,在提升中国产品质量档次、技术含量以满足欧美民众绿色需求的同时,在外销产品中必须妥善进行英文宣传,借以提升欧美民众对中国绿色产品的价值认同和亲和度,从而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拓展欧美出口市场。

法治视点

房屋限购令的合法性缘何遭到质疑

我国房屋限购令实施至今虽然在房地产交易和房价两方面发挥了行政控制作用,给过热的楼市降了温,但是在实施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众多新问题,让大众对其法律性质产生了质疑。房地产市场调控必须注重实效且手段正当,因为房屋限购令隶属行政手段,所以可将其纳入现行法律体系,使其合法。

行政犯罪既不能“以罚代刑”,也不能“以刑代罚”

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理论和执法实践的难题。目前,我国在司法适用中,对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竞合时应如何处理,实践中做法不一,存在衔接不协调、衔接不畅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有效衔接,应进一步完善两法衔接时的处理模式,灵活适用不同的衔接方式和方法。

民事习惯在司法实践中的独特价值

民事习惯适用于司法实践,有四个方面的基本价值:一是有助于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二是有助于推进和谐司法建设;三是有助于维护法律权威;四是有助于实现有效社会治理。

诉权的人权化与人权的司法保护

诉权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价值,这不仅是当事人寻求司法正义的手段,也是公民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诉权的人权化在实践中不仅可以有效保护作为人权的诉权,更能有效发挥诉权对人权的司法保护和救济作用。

环境污染侵权责任该由谁来承担

环境人格权侵权后果比较严重,因而需要社会统筹进行救济。环境人格权侵权责任的社会化改变了侵权责任法的“谁侵权就由谁来承担责任”的传统理念,在责任承担主体上实现了由个体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

经济法要做社会利益的“平衡器”

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是经济法的立法宗旨与始终追求。当下经济法的不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其立法制度、执法制度以及责任制度方面存在的不足。从长远来看,经济法在立法、执法过程中应立足于服务多方利益主体,协调各方利益,推进立法进程,保证执法效果。

技术侦查怎样才能无懈可击

技术侦查制度虽然在收集犯罪证据、确定犯罪嫌疑人、及时侦破案件、惩罚犯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若使用不当,仍会侵犯当事人诸多合法隐私,因此技术侦查制度的完善就显得尤为必要。

如何切除司法体制中的“恶性肿瘤”

信访不仅是反映社会问题的一面镜子,而且是反映司法公信力的一个晴雨表。长期以来,对于持续、大量的上访现象,人们都简单地认为这是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的反映,很少有人将其与司法公信力相联系。其实,上访现象不但是社会矛盾较突出的反映,更是从深层次反映出司法公信力较低的问题。

破除我国社会组织法律地位的实然与应然悖论

我国社会组织的类型和性质复杂,而法律保障不足又使得社会组织难以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解决社会组织的发展问题,首要解决的是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问题。通过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完善法人制度,保障社会组织的独立性,为社会组织创造更为宽松的法律环境。

软法在社会公益组织中的“柔性”作用

社会公益组织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期,但是曝光于各媒体的一系列丑闻事件,却使公益组织发展陷入困境,不利于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应从软法视角明确社会公益组织发展方向,建立相关的制度,推动社会公益组织健康发展,提高我国公益事业发展水平。

微信购物的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

微信购物是一种新型的网络购物模式,由于缺少法律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面临着维权困境。微信购物的立法较为滞后,导致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规制,这就要求立法部门加快微信购物领域的立法速度,有效推进立法进程。

保障外派船员权益的现实选择——以海事仲裁为中心的解决方案

外派船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却成为权益最易受到侵害的群体之一。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保护作用,影响到船员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应探索建立以海事仲裁为中心的综合解决方案,解决这一难题。

文化科技产业呼唤专项立法

文化科技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处在关键的培育发展阶段。推动文化产业领域内科技的发展以及科技成果向文化产业的转化,促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文化产业开疆拓土,文化科技产业的专项立法在我国兼具单项产业促进法以及单项不景气产业对策法的属性。

党建研究

善用科学理论解决改革发展新问题

面对复杂纷繁的国际国内环境和不断变化的新的实践,进一步用马列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引导教育人民,是党中央在思想建设上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党中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做出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永续发展方略。不忘初心,勤政为民,始终以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为指导,始终以科学的理论为思想武器,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

在创新中推进党组织建设

党的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组织保障。新时期不断加强和创新党的组织建设需要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党员队伍建设,开展好活动载体建设。

脱离群众的“病”,如何才能根治

党的作风直接关系着党的形象,也是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基本前提。这些年我们举办了不少活动,从表面来看,总体效果良好,但深究根源,却问题依旧。如何认真把握群众路线教育的契机,解决我们在思想上脱离群众的病根,还是当下最突出的问题。

给党建工作插上“信息化翅膀”

党建工作信息化转型是民心所向,潮流所致。党建工作的信息化,不仅要解决信息化所需的技术问题,更要解决信息化所需制度这种根本性问题,并且在建设过程中按照科学的指导,合理地安排制度,切实保障党建工作信息化的进度。

如何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关乎执政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基层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好坏关系到能否做好基层工作、打好党的执政基石。当前,我国基层党员干部工作作风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围绕如何转变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展开思考,并提出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具体建议。

党的群众路线指导下如何做好基层党建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群众路线的贯彻和实施却出现了松懈,这一点在基层党组织表现的尤为明显。基层党组织如何从理论和实务两个层面出发,在党的群众路线指导下,更有效开展党建工作,让基层党组织迸发更多活力,是当下需要探讨和值得探索的重点工作。

社区党建教育平台如何搭建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各领域的快速转型,社区环境下的党建活动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社会各项建设事业发展迅速,基本框架构建完毕,基层单位承担了很多重要的任务,因而必须加强社区党建教育环境的构建,推动思想教育工作在社区的实施,吸引流动党员参与活动,建立并完善线上党建教育平台,从而巩固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基础。

农村群众工作需巧用新媒体

群众工作一直都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密切与农村群众联系,倾听百姓心声,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农村群众工作在新媒体时代也迎来了机遇和挑战,应利用网络把群众工作做得更好。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与改造社会的理论体系的基本阐释,其主要特征是革命性同科学性融合在一起,体现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相互统一。正确地认识与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可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解答新经济形势下的新问题。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与科技现代化协同发展;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消除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当代关照

马克思从主体实践的三个维度——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精神世界的维度,赋予主体性丰富的内涵,为解决当下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冲突不断以及人们精神生活匮乏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考方向,这也正是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当代意义所在。

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终极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深水区、攻坚克难期和社会转型期,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终极价值和话语权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挑战。对此,我们需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着手,探究马克思主义终极价值和话语权的发展路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轨迹与时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的实际发展具有了中国特色,而“西学东渐”在一定程度上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因素。虽然“西学东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促进作用,但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中的战略智慧

在统一战线思想指导下,我党根据不同时期国内主要矛盾的区别,和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采取了不同的斗争策略,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战略,则是统一战线思想的又一次经典应用。

域外观察

美国全球话语霸权是如何形成的

美国通过建构属于自己的全球话语体系,不仅为自己的霸权获得了一种道德上的合理性,更重要的是使美国获得了一个完整的霸权体系。这种霸权体系既包括美国自身的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也包括美国通过自己的话语体系所创造出的一整套游戏规则,这使得美国的霸权地位更为稳固。

世界城市高等教育缘何趋于多样性

世界城市高等教育系统是复杂巨系统,其多样性发展是众多子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世界城市高等教育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是其与世界城市深度互动,加之其规模、归属、学位授予、学科门类、学制等关键因素的多样性、多元化的综合作用及其自催化作用,使世界城市高等教育复杂巨系统能不断适应、满足世界城市的发展需求,并与之共同走向持续繁荣。

德国高等教育有何独特之处

德国的高等教育更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长于“专”。德国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被认为是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可靠保证,其成功经验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发达国家思政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理性的、有道德的公民,在教育上主要采用融入学生生活的思政教育模式,注重实践的思政教育模式以及与宗教教育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模式。

美国黑人的困惑与纠结-----从莫里森的小说看美国黑人问题

托尼·莫里森在其作品中力求为读者还原真实的美国黑人生存状况。美国黑人社会中长期存在黑人民族主义思想,二战后虽涌现大批黑人中产阶层,但放眼整个黑人社会,自我隔离的思潮仍阴魂不散。

中外思潮

解决生态难题,法兰克福学派怎么看

法兰克福学派的生态思想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对生态危机本质的揭示为我们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其对科技异化和消费异化的批判有助于我们树立辩证的科技观和消费观。

自我意识思想:黑格尔哲学的理论精髓

自我意识思想是黑格尔哲学思想的理论精髓。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中的一个环节。通过这一关键性的环节,意识进入真理世界,走向下一个环节理性阶段。

西方正义论的发展脉络梳理

在西方思想的历史进程中,从柏拉图的国家正义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的既定平等关系,到卢梭、康德的自然法学说和“社会契约论”,再到罗尔斯的正义论,关于正义的理论得到了深远的发展,并形成了现代西方社会新的“公平正义”的道德基础。

思想舆情

面对突发事件,要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块“压舱石”

基于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满足学生的各类需求,不仅要对学生的身心进行指导,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诉求,最终要满足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

“微时代”下正能量的传播要用好“微通讯”

在“微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要支持“微通讯”的发展,但是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通讯工具,“微通讯”中存在的优势和弊端也显而易见。我们必须建立并完善网络通讯监管体制,万不可丢掉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

网络思想阵地如何筑牢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我们要保持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拓展技术应用领域;另一方面,要完善“互联网+”模式运作环境,引导社会健康思想传播。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与时俱进性和针对性。

自媒体对大学生影响几何

自媒体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当下大众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给大学生行为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准确把握自媒体的特征,及时研判自媒体的影响,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作用,积极探索利用自媒体开展大学生行为引导的有效途径。

大学院系文化对学生信仰的影响途径

院系文化是在院系教学实践中参考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的一种校园亚文化体系。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院系文化建设对学生信仰的影响包括协同式影响、熏陶式影响、媒体渗透式影响等多个方面。

专题研究

核心价值观传播需要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撑

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热词,尤其是标语口号式的宣传早已铺天盖地,但要真正实现其润泽人心的教化目的,就必须从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其前提就是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日常消费的一部分。

培育核心价值观必须牢牢掌握话语权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对内凝聚力和对外影响力,而且关系到是否能够应对国内外各种思潮和错误思想。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应从话语价值体系、话语表达体系、话语传播体系三个维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建设。

在“友善”中践行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友善”确立为一项基本内容,这既是对历史传统的尊重,也是对人们当下道德需求的回应。友善或友善之德所概括和追求的,即平等相待、容让差异、良好沟通、有序交往,并臻于和而不同的道德境界。友善之德的普遍认同、内化及广泛宣传教育,必然有利于社会生活的良好秩序,同时也是和谐境界得以实现的基本道德前提。

自媒体时代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及引导

自媒体在为核心价值观传播提供平台的同时,也容易受到传播者随意性和无拘束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得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有可能与负能量和谣言同步传递。基于此,如何在自媒体时代引领民众更为合理地运用自媒体传播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文化知识,进而凝聚公众的共识;如何以自媒体时代的特性为辅助,宣传和推进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如何应对自媒体传播在核心价值观培养中所存在的负面影响,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应该被谨慎对待并有效研究。

网络平台填补核心价值观教育“空白地带”

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让师生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再教育,既可以延长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全面提高学习效果,又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发挥政府网站的价值观教育功能

政府网站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教育特色包括广泛性和灵活性、快捷性和全时性、权威性和丰富性。政府网站应从思想层面、教育层面、信息层面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起到宣传引导、示范影响、互动交流等功能,并加强信息管理、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真正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生根开花

校园文化生活作为高校学生活动最为密集和思维最为活跃的集合地带,必须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平台,也可以成为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营造环境氛围,创新活动形式,拓展实践途径,优化网络环境,都将有利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生根开花。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需打“组合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影响大学生素养的最为根本性的内容,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至关重要。自媒体的出现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构建利弊同在。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利用自媒体来构建有效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是值得每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探讨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儒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基和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儒学的超越与创新。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在对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到新的途径和突破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法治政府建设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总结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构建法治政府一直是党和国家努力的方向,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具体启示与促进作用,对于法治政府的建设意义重大。

文化纵横

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

文化自信是中国自信的根本,也是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然而,文化自信毕竟不会凭空而至。中国文化深刻的文化自觉、成功的伟大实践及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构成了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新时期,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标准之一,因此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同样需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彰显华夏文明古国的历史韵味,提升国际认知度和历史地位;弘扬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公民的民族感召力,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健全的意识形态。

汉语文化: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

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基本路径是利用各种媒体宣扬中华文化,这就必须直面并善于应对英语文化在当今世界的强势地位。我们需重新审视汉语文化及其媒体运营的现状与瓶颈,采取一系列途径、措施进行调整改良,扩大承载中华文化主干的汉语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

古代“厚生”思想的当代价值

“厚生”思想强调重民养心、以人为本,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人、自然、社会以及自我之间的融通,不断反思、调整生命与精神世界的关系,在理性与感性相互平衡中探寻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应将“厚生”思想运用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挖掘其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筑牢人文思想之基。

传统文化视角下道德发展问题反思

我国的道德文化衍生自传统文化,人们在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深受蕴含在其中的道德文化的影响,并将之作为行为准则。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道德都是约束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但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之后,社会矛盾利益关系更为复杂,传统文化的地位发生改变,我国的道德发展也开始面临新的挑战。

以传统文化开辟公民道德建设新思路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构建和谐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依旧熠熠生辉。当下,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化强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公民道德建设中,将开辟公民道德建设的新思路。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文化传承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当今时代,新兴媒体处于强势地位,传统媒体尽管受到猛烈冲击,但也有自身的独特价值和存在理由;而新兴媒体也有其弱点,难以完全取代传统媒体。二者有竞争也有互补,唯有进行整合,实现优化组合、功能互补,方能留住并扩大受众,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有效保障。

传统媒体如何扬帆于新媒体大潮的“浪尖”

传统纸媒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在产品升级、赢利模式探索、信息产品价值、新媒体融合、创新创意发展、人才培养等各个关键环节,进行相应调整与变革,在新媒体浪潮中,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力争能走出一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新媒体在思想引导中的独特效用

电视、手机与网络的融合使新媒体具有面貌新颖、资源丰富、交流快捷等特点,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且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判断力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并存,我们必须善加引导,从而将其积极效应发挥到最大,消极效应控制到最小。

英模文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英模文化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人力资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现实的生产力。进一步加强英模文化的培育,需要努力完善英模人物的选树机制、健全英模权益的保障机制、创新英模事迹的宣传方式、加强区域民众的教育引导。

诺奖得主吉卜林以文学作品呼唤生态文明——以《白海豹》为例

《白海豹》描述了人类对海豹等海洋生物残忍捕杀的行径,揭露了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威胁生态平衡的不良行为。通过安排柯蒂克担当生态责任的执行者,吉卜林向世人展示了他对生态问题的忧虑,同时号召人类共同维护并重建生态和谐。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研究——以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相传的宝藏,体现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古老生命的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秦皇岛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涵盖范围包括古老的表演艺术、口头习俗、民间流传的传统知识和实践活动、民俗、礼仪与节庆、传统工艺以及相关表现形式等内容。以秦皇岛的高校——燕山大学为平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传承与创新,是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做好原生态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原生态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更保证了我国文化的民族特色。但目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原生态民族艺术的原生态性质带来极大的破坏,原生态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被忽视和瓦解。因而,如何号召大众加强对于原生态艺术文化的重视程度,探索和总结出原生态艺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途径,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读史札记

尊严师道、敦品砺行 宋代书院中的师道精神

在书院教育史上,宋代书院以其开创性和纯粹性,成为“书院精神”的象征。尊严师道、敦品砺行的师道精神,是其重要表征,也是唐、宋文化嬗变的历史产物。宋代书院不仅以明道、行道、修己安人为基本教学宗旨,同时也集山水名胜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处处闪烁着诗情乐感的教育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