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中国梦的逻辑预设及推进路径

核心提示: “中国梦”本身逻辑体系极为严密,不仅涵盖了价值同一性的人本指向,强调了国家目标和目标要素之间的内部贯通,也强调了梦想的包容性及创建和谐世界的愿景。在“中国梦”实现进程中,不仅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要提升生产力整体发展效能,强化法治建设,凝聚中国力量,早日圆梦。

【摘要】“中国梦”本身逻辑体系极为严密,不仅涵盖了价值同一性的人本指向,强调了国家目标和目标要素之间的内部贯通,也强调了梦想的包容性及创建和谐世界的愿景。在“中国梦”实现进程中,不仅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要提升生产力整体发展效能,强化法治建设,凝聚中国力量,早日圆梦。

【关键词】中国梦    理论向度    推进机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梦”综合统筹了国家、民族以及个人三者的利益,是对中国发展规律的最新理论认知。它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认知,使国人有了精神归宿,而且外化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中国梦”作为新的理论成果,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只有在厘清其逻辑脉络的基础上,才能深化认知并更好地筑梦、圆梦。

“中国梦”体现了为人民谋福利的价值立场以及逻辑预设

“中国梦”的价值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人民的主体地位,以公平正义为核心、坚持主流思想理念等,这些都展示了“中国梦”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的价值导向。“中国梦”体现了为人民谋福利的价值立场以及逻辑预设。

第一,价值同一性的人本指向。“中国梦”阐发了党与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对真理的追求。中国梦的价值追求体现在对民生福祉、公平正义、共享发展成果上。它在强调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下,从实践的角度将中国梦中的“真”与“善”融于社会主义实践中。“中国梦”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人民情怀、家国理念及民族意识紧密相连。“中国梦”始终以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人民的需求为中心。个人的梦想是对未来发展的渴望与期待,只有实现人民幸福,维护人民尊严,才能集聚强大的力量,产生不竭的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包容梦想与建构和谐世界。“中国梦”不仅强调扎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而且强调要从中国当前国情出发。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是追梦的思想基础与动力源泉。“中国梦”展示的是时空相互聚合的逻辑;“中国梦”蕴含着世界大同的思想,它不仅源自国人的美好愿望,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第三,目标要素与国家目标的贯通性。“中国梦”的目标要素由富强、法治、文化等组成,不同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最终构成国家目标。一是富强。“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在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前提下,不断加强经济建设,践行科学发展观,稳步提高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比例,提高科技效能。二是法治。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坚持将法治国家、政府与社会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全方位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按照“政治文明”建设标准,不断完善民主制度,畅通民主表达渠道,尊重并维护人权,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其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三是文化。“中国梦”需要全面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以此提高文化软实力,提高公民的文明素养,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四是生态。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强调生态发展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创建和谐友好的环境氛围,提高“两型”社会建设水平,建设美丽中国。同时,还要统筹协调各方,将广大人民的个体价值融入到整个群体价值中,激发各个不同主体的追梦动力,调动社会不同资源要素,奠定“中国梦”建设的物质基础。

“中国梦”的推进机制

第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守中国道路。首先,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社会意识带有显著的阶级性,从理论层面讲,“中国梦”应划归为社会意识范围,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存在,是全体中国人对实现中华民族强盛的期待。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围绕“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创建相关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汇聚全国人民的伟大力量,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其次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中国道路,展现道路自信。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实践,逐渐找到了适合中国革命、建设以及今后发展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国社会发展步入了新阶段。

第二,集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汇聚全体国民的力量。因此,必须善于发挥个体的力量,实现个体力量的集聚才能形成“中国力量”。一是思想上形成共识。凝聚力量的前提是思想的汇聚。当前科技不断发展,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科技、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思想间的交流、融合、激荡已成为一种新常态,人们的思想极易受到来自不同文化的影响。因此,实现“中国梦”应形成思想认同,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而思想的认同需要多元化思想间长期交流、碰撞、融合。二是做到利益共享。要汇聚强大的中国力量,需要建立利益共同体。在推动改革发展的伟大历程中,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凝聚人民的力量。三是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伴随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观念、维权意识等不断加强,利益诉求也日益强烈,但人们的利益表达及政治参与机制仍不完善,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协商民主等各项民主制度,为不同利益主体提供合法的利益表达渠道;同时政府还应该改善执政方式,做到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第三,持续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从本质上来讲,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的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我国人民群众的需求得到满足才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之本。生产过程的主体是具备劳动能力的人,所以应该认清劳动力这一最活跃的因素,看到生产力是人开展劳动的能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体现的是人类劳动能力的新飞越。生产工具的改进不仅能提升人类改造自然的水平,也能更好地展现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因此,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实际上有效提升了人的劳动能力。“中国梦”是人民的梦,通过持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发展的层次与品质,才能早日实现“中国梦”,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更多成果。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高地。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属意识范畴,其实践基础广泛而深远,它的形成建立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事业已取得的成绩以及所面临的困难的基础上。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的本质是社会实践,意识对实践起反作用。人民群众在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后,自然会转变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更好地提高指导社会实践的水平,积极改造世界。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历史发展呈现出阶段性、连续性特点,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了发展目标与发展阶段的结合。在熟悉并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后,才能做到与我国社会发展的目的及各个阶段相衔接,确立社会发展的共同理想,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汇聚国人力量,奠定实现“中国梦”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意识,只有注重与个体实际相融合,才能变成中华民族复兴的法宝。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注:本文系陕西省2016年度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大数据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编号:16JK216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冯志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梦:理论逻辑与实施路径》,《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②辛鸣:《把“中国梦”的理论逻辑讲清楚》,《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11期。

③单培勇:《论“中国梦”的逻辑》,《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5期。 

责编/潘丽莉  孙娜(见习)  美编/李祥峰  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寒]
标签: 中国   路径   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