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国家治理 > 第19期 总第 451 期 2025年10月14日电子版上线
往期回顾: 查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专栏

理解把握高效能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结合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与时俱进地建构了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理论,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学说和社会治理理论,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上层建筑和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实现治理、发展、共享的良性循环与协调发展...

治理眼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是一道世界性难题。[1]实践中有不少向现代化进军的发展中国家,因未能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频繁遭遇滑铁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现了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着力实现又好又快...

特别策划

以协同机制创新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

摘 要: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环节。当前,面对基层治理实践中存在的渠道分散、被动应对、规则刚性不足、数字治理碎片化等挑战,各地围绕热线整合、协商民主、数字平台建设和社会协同等方面,开展了多样化的经验探索和路径创新。面向未来,建设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需着力构建统一高效的诉求响应机制,健全多方协商和群众参与渠道、强化数字治理的技术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

摘 要:如何通过治理模式的创新,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方法和目标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的全领域和全过程,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和统一,成为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课题。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基层治理,是新时代基层治理创新的一场深刻变革,其并非简单地在基层治理中增加一项生态建设或环境保护工作,而是要求对治理理念、治理目标、治...

数字技术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摘 要:近年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显著提升治理效能与服务水平,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不断迈向新水平、实现新突破,深刻改变基层社会治理的形态、结构与运行逻辑。同时,我们需考虑技术风险与数据安全隐患、绩效考核的短期化倾向,以及公众诉求复杂化等治理创新可能带来的挑战。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创新,要在制度设计中强化法治保障...

大力推进提升基层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建设

摘 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赋能基层治理创新,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近年来,我国基层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多部门协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探索构建了基层社会心理服务网络等。与此同时,存在着基层心理服务主体和定位不明确、多方参与机制建设有梗阻、融入基层治理途径不畅...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向与新实践

摘 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呈现出多样化的新态势,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基础研究受到更多重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经济基础好、科研力量强、创新环境佳,根据自身定位及优势特色,探索形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不同路径。我国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重“创新...

名家谈治

构建城市数字底座的思路与对策

摘 要:在数字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构建一体化智能化数据平台和城市物联感知全域空间底座,是顺应时代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之举,在数据资源整合、城市规划建设、公共服务优化等多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各城市在打造集约统一、数据融合、高效协同的城市数字底座时,需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明确目标,通过原有公共数据平台和新搭建的物联感知...

前沿观点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人才队伍

摘 要: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纵深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技人才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虽已奠定科技人才大国的规模优势,但在顶尖人才的“引力”、培育模式的“结构”、使用机制的“活力”与留存环境的“温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短板。有必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协同机制、科技人才“引用育留”机制,推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

健全适应人口变化的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的路径探索

摘 要:教育强国建设的支撑在于稳定、可持续的投入保障,而投入保障的重点在于机制的系统性创新与适应性升级。面对人口结构深度调整、区域发展差异加剧和教育供需日益复杂的现实背景,教育投入机制改革亟须跳出“静态均衡”思维,转向“动态适应”逻辑,着力解决长期存在的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调配不畅、效能不足等深层问题。统筹完善适应人口变动、区域流动、需求变革的新型投入体...

治理观察

积极稳妥推进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

摘 要:近期,我国首次在全国层面推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旨在以“精准滴灌”方式助力畅通经济内循环,巩固经济持续向好态势,并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及数字化手段提升施策精度。这一政策可经由价格、预期、流动性和风险分担等多重渠道传导,形成乘数效应,同时需关注财政效率、居民负债及市场扭曲等潜在风险。建议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数字监管防套利,并完善配套政策以构建稳...

演唱会:城市文旅消费新入口与强动力

摘 要:演唱会已超越单一娱乐价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演唱会+文旅”成为文旅融合新趋势,以强大的经济效应、品牌效应、治理效应成为城市发展新引擎。以平台预热激活文旅声量、以IP在地化激励文旅探访、以票根经济刺激文旅消费,成为实现粉丝经济与城市文旅消费深度融合的可行路径。释放粉丝经济动能、实现粉丝流量的长期转化至关重要,基于演唱会IP常设地标景观、维系社群热度与共...

高质量推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摘 要: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提质增效的关键载体和城市更新的重要对象,其开发利用具有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效能提升、增强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等多重价值。在城市发展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新阶段,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将面临新的挑战和需求,需在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维管理、政府治理等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和探索创新,高质量推动我国地下空间开发。 关...

调查研究

加快我国资源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摘 要: 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推动其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对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资源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应以资源能源可持续开发为基础,大力研发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加强资源替代和能源替代;以产业体系的绿色创新为重点,以绿色技术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培育壮大特色接续替代产业;以生态修复和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