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杂志> 正文

演唱会:城市文旅消费新入口与强动力

摘  要:演唱会已超越单一娱乐价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演唱会+文旅”成为文旅融合新趋势,以强大的经济效应、品牌效应、治理效应成为城市发展新引擎。以平台预热激活文旅声量、以IP在地化激励文旅探访、以票根经济刺激文旅消费,成为实现粉丝经济与城市文旅消费深度融合的可行路径。释放粉丝经济动能、实现粉丝流量的长期转化至关重要,基于演唱会IP常设地标景观、维系社群热度与共同城市记忆、强化政策支持与公共服务保障,为长期积淀与转化粉丝流量提供了可资参验的实践方向。

关键词:演唱会  演唱会经济  文旅消费  粉丝流量

【中图分类号】J892.4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1]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强调,“推出‘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影视去旅行’文化旅游套餐”[2]。“演唱会+文旅”,已成为文旅融合新趋势。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2024年大型演唱会票房已突破260亿元,观众人数突破2900万,万人以上的演唱会场次同比增长84.4%,跨城观演占比64.2%[3]。演唱会能够带来可观的票房收入,并衍生出餐饮、出行、住宿、娱乐等一系列消费场景,正成为城市文旅消费新入口,深度撬动城市消费链,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激活一座城”:演唱会赋能城市的多重效应

伴随着演出市场的持续升温,演唱会辐射范围及其价值已超越娱乐本身,成为激活城市发展新动力来源。从演出申报与场地租赁,到宣传预热与票务销售,再到衍生消费与文旅转化,以及贯穿全程的政策支持与管理调度,由多主体协同参与、多环节配合促成的演唱会,正在作为一种文化生态,深刻嵌入城市发展逻辑之中,发挥着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塑造城市品牌与积累城市治理经验的叠加效应。

经济效应:外溢消费释放经济动能

在当今城市经济版图中,演唱会已成为城市消费的超级入口与经济发展新增长点,这源自演唱会直接创造的大额票房收入,更得益于以观演为起点衍生的系列消费场景。凭借着强大的明星效应与粉丝动员力,演唱会可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观演人群,迅速汇聚并外溢原本分散的消费需求,形成城市消费高频触发点,促动演唱会观演者向城市消费者转变。

票房收入是演唱会赋能城市经济增长的直观体现。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演唱会门票消费对当地消费的拉动比高达1∶4.8[4],即门票花费1元,同期周边消费4.8元。在演唱会衍生的消费场景中,围绕艺人或演唱会主题的周边消费,是极具黏性及代表性的一环。从演唱会限定款T恤、帆布包、挂饰等常见物料,到备受Z世代关注的徽章、小卡等衍生品,来自艺人官方、后援会组织或粉丝自制的周边产品,常在开演前便被抢购一空。此外,演唱会专属妆造、角色扮演(Cosplay)观演模式的兴起,正在创造演唱会周边消费新热潮。越来越多的观演者愿意为“应援妆”投入额外支出,以追求沉浸式观演体验。

观演期间人群密集流动,成千上万人在同一时空汇聚,直接创造对餐饮、出行、住宿等基础性消费的集中需求,快速撬动城市消费链。例如,携程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3月,武汉某演唱会期间,周边酒店预订量增幅达550%[5];滴滴出行数据显示,2025年某演唱会常州站期间,前往常州奥体中心的打车需求同比增长319%[6]。当跨城观演成为常态,“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旅行新风尚,观演之余打卡城市坐标、游览当地景点或体验特色文化,常被纳入观演个体出行计划中,由此形成“3小时撬动72小时”“一场演唱会激活一座城”的文旅消费热潮与经济效应。2025年4月,南宁文旅集团发布数据显示,某演唱会南宁站期间,邕州古城·三街两巷、青秀山等景区迎来客流高峰,预计带动消费超十亿元。从周边消费到基础性消费、文旅消费,演唱会衍生出的一系列消费场景,既为城市带来直接经济收益,也实现对城市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不断优化,演唱会这一“行走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正在释放更多持久的经济动能。

品牌效应:文化盛事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品牌和形象,是展现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在更大范围内“被看见”“被讲述”的演唱会,发挥着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的积极效应。

无论是自带流量的知名歌手或演唱会原创品牌(IP),还是开演前的线上、线下宣发预热,抑或观众在社交平台上的自发讨论与分享,演唱会能够在短时间内捕获大量网络热度及讨论声量,承办城市也由此获得更多关注。演唱会的热度及话题性具备可持续传播的特质,加之明星艺人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交平台的裂变式传播特性,使得有关演唱会及与之伴随的城市特色、消费体验与文化氛围的讨论热度,将长期存续于数字空间中。“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的观众,常在演出结束后及时或持续分享观演经历,涵盖对承办城市的感知体验、打卡攻略等,在个人观演体验与城市标签的绑定与再生产过程中,城市由“被看见”转向“被讲述”,城市知名度及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

演唱会对城市品牌形象的赋能效应,还体现在其对城市文化标签及象征意义的强化之中。观看演唱会并非是单纯的音乐消费,还是与城市空间景观、文化符号及生活方式紧密嵌合的深度体验。演唱会或在演出现场数字化再现城市地标建筑,或在演出叙事及宣传物料中融入地方历史与文化符号。演唱会IP与地方文化的嫁接,使得音乐演出的过程也成为展示、宣介城市地方特色的过程,赋能城市品牌形象建构。例如,某巡回演唱会西宁站,在选曲、造型等环节,将演唱会主题与西宁的雪山、湖泊景观深度绑定,直接传达夏都西宁的自然与人文特色,彰显城市文化内涵。

治理效应:全城调度积累治理经验

演唱会是人流量高度密集、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大型公共活动,承载着观众对休闲娱乐、社交消费及情绪释放的需求。举办演唱会具有复杂的筹备流程,期间观众对出行、餐饮及住宿等基础性消费需求集中,与城市运行及秩序管理紧密嵌合,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场域。能否为演唱会顺利举办提供必需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安全保障、舆情治理等,成为承接演唱会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也是考察城市治理能力、优化城市治理逻辑的重要窗口。

大型演唱会动辄上万人次的瞬时聚集与快速疏散,需以有序的城市交通、安保、消防、医疗等作为基础性支持。这一全链条的治理要求,不仅需要政府机构的统筹协调,亦需要与企业、媒体、志愿组织等形成治理合力,这是对多主体协同及全城调度实践的检验,可倒逼城市整体治理能力的优化与提升。例如,武汉某演唱会期间,当地在筹备阶段联合15家单位成立服务专班,演出期间构建三级交通疏散体系,保障这一文化活动有序进行,由此积累的全城调度与组织协调经验,可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能力[7]。

演唱会组织调度,是对非常态化的城市复杂治理议题的探索与预演。演唱会涉及的黄牛乱象、舆情危机、高涨情绪氛围中的潜在风险等复杂议题,对城市治理提出更高要求。以法律规制及技术监测强化票务监管、完善应急预案等,已成为城市筹办演唱会的必要环节。同时,基于演唱会的治理探索并不止于单次演出活动,不断积累的日常调度经验与对复杂议题的应对策略,将在反复预演与实践中沉淀为可供随时调用的城市治理路径,继而转化为城市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更复杂的公共事务中加以应用。

“追星式旅游”:粉丝经济与文旅消费的耦合路径

由情感驱动、具备高度社群黏性的粉丝群体,是推动“演唱会+文旅”融合发展的主体力量,他们常常“为爱奔赴一座城”,并主动解锁能够激发情绪共鸣的消费场景,具备较强的文旅消费潜力,“追星式旅游”渐成热潮。在粉丝经济向更广阔的城市空间延展过程中,探索推动粉丝经济与城市文旅消费深度融合的可行路径,尤为重要。

平台预热:以话题聚合激活文旅声量

伴随着数字技术及社交平台在日常生活中的深度浸润,用户基数庞大的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已然成为演唱会宣传预热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这种社交平台的宣发预热,通过演唱会与承办城市和城市文旅的深度绑定,激活文旅声量,将粉丝注意力与消费意愿由演唱会自然延伸至旅行打卡、文旅体验中,继而促进城市文旅消费的蓬勃发展。

一方面,借由话题关联带动文旅热度。例如,2025年9月,“#某演唱会”话题在小红书、抖音平台中的浏览量分别累积高达17.8亿次、29.2亿次,相关话题为各地文旅宣传持续造势。在演唱会预热及演出期间,文旅部门可着力宣传城市文旅资源及特色体验,并以同步添加演唱会话题标签的方式,实现演唱会与文旅消费的深度绑定。例如,2025年某演唱会郑州站期间,河南各文旅账号在多条短视频作品中添加与之相关的话题标签,实现由演唱会到旅行打卡的注意力引导,各账号主体的内容联动,亦能够以聚合效应激活文旅热度。

另一方面,通过动线引导激发旅行意愿。以话题关联拉动文旅热度为基础,及时提供自演唱会现场到城市地标、历史景点、特色街区的详尽空间动线及打卡攻略,可降低粉丝的信息搜寻与决策成本,将文旅关注度转化为实地体验、文旅消费动力。具体而言,可推出“演唱会专属打卡地图”及不同主题的旅行动线、消费参考,或分享自演唱会现场至各游玩景点的场景实拍,以“云打卡”的方式帮助粉丝寻找契合自身需求的游玩路线,还可以着重推介偶像同款城市漫步(Citywalk)路线等。

IP在地化:以限定体验激励文旅探访

在万物皆可IP化的时代,演唱会正朝着兼具独特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的IP品牌化方向演进。在“演唱会+文旅”热潮中,需重视演唱会IP的引入及其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将演唱会IP衍生的周边产品、主题活动、快闪店等商业形态与城市特色相结合,以城市限定款体验为卖点,吸引粉丝群体进行文旅消费。

打造城市限定款空间体验。获得情感共鸣与满足,是演唱会备受追捧的动因之一,这源自充满氛围感与互动感的演出现场,亦依托于演唱会IP暂时入驻的城市空间。如何推动演唱会IP与地域文化相融合,以独具特色的IP空间让粉丝获得此地独有的空间体验,是驱动粉丝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在演唱会预热及演出期间,可以将IP形象、出圈歌词等演唱会元素,广泛植入城市地标、交通枢纽、核心商圈等场景之中,为粉丝群体建构出“到城即入场”的空间文化氛围。同时,演唱会IP与城市景观、经典地标的自然融合,能够赋予演唱会IP一定的地域特质,限定款的空间设置可有力吸引粉丝在观演之余探访当地各个文旅地标。

驱动粉丝作出消费决策。积极引入自带流量的演唱会IP及其所涵盖的复合商业形态,如周边产品、限时快闪店、沉浸式打卡空间等,能够在短时间内聚合粉丝关注度并推动直接消费行为,是建构文旅消费场景、增加城市文旅收入的基础路径。此外,还可以结合城市文旅特色,推出集演唱会IP专属元素、城市地域特质于一体的衍生产品,如联名款文创、主题交通卡、餐饮消费套餐等,以稀缺性与差异化的消费场景,将演唱会带来的即时消费进一步转化为城市文旅消费。

票根经济:以优惠凭证联动场景消费

演唱会的蓬勃态势及其丰厚的消费溢出效应,使得文旅消费场景不仅限于城市地标、核心景区,还外溢至住宿、交通、休闲娱乐等多个场景。各地可挖掘票根经济的内在活力,以票根为媒介带动全域文旅消费。票根经济即以票根为媒介串联起不同消费领域,将单点交易转化为全场景消费的经济模式,其本质在于联动式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现象,票根经济为促进文娱赛事、交通出行与城市消费的深度耦合提供了重要契机。在提供优惠折扣、积分兑换等基础权益之外,各地还可积极创新票根经济的应用方式及场景,带动更为丰富的文旅消费。

当前将演唱会票根转化为文旅消费通行证的卡点,主要在于核销流程繁琐、纸质票根伪造风险等,难以发挥其连接多种消费场景的价值纽带作用。破解这一难题,可借力数字化技术确保票根的真实性与唯一性,丰富票根验证形式,使纸质票根、电子票根拥有相同使用效力。就体验项目丰富多样的景区而言,在提供凭演唱会票根享门票折扣的权益之外,还可以运用集成化、精简化的票根验证环节,将票根由一次性入场凭证转化为一站式消费凭证,以快捷入场的服务体验刺激与之嵌套的消费行为。交通、文旅、商务等相关部门应积极打破资源壁垒,建构一体化票务数据管理平台,以数据共享为基石推动演唱会票根的跨平台验证与快捷核销,实现“一张票玩转一座城”,为粉丝提供流畅而便利的消费体验。

在优化演唱会票根使用方式的同时,还应基于优惠、折扣等现有激励措施,以创新性玩法为票根经济注入持久活力。一方面,从出行、住宿、餐饮等基础消费,到景区打卡、休闲娱乐等衍生消费,可在文旅消费全链条中为持票观众提供一定的差异化与专属化服务,如景区免预约免排队、赠送限定伴手礼等,以折扣力度与情绪价值相结合的方式,将观众文旅体验的满足感转化为实际的消费动能。另一方面,景区及参与票根经济的合作商家,可结合自身卖点设计演唱会联名款纪念章、打卡凭证等,观众可凭借演唱会票根领取相关物料,并可在完成整套物料收集后兑换额外复合权益。这不仅能够吸引观众持续参与消费场景,还能使其体验一体化、沉浸式的城市文旅特色。

“曲终人不散”:粉丝流量的长期积淀与转化机制

粉丝经济与城市文旅消费的深度耦合,正在形成“3小时撬动72小时”的消费溢出效应,基于演唱会的追星式旅游正成为拉动城市短期消费的新变量。粉丝为城市带来的不仅是短期流量,还包括无形的情感积淀与文化资产。这意味着,演唱会经济对城市消费链的带动作用不仅限于短暂的演出周期,而且将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文旅消费注入新活力。

打造常态化IP地标与叙事空间

演唱会能够瞬时激活城市文旅消费场景,但缺乏一定延续性,难以将粉丝观演行为转化为长期消费实践。因此,城市文旅消费链需要新的消费场景与动能加持,方能持续活跃,因而打造常态化IP地标与叙事空间,对于推动粉丝流量的聚合与再转化至关重要。

打造基于演唱会IP的打卡地标,将演唱会IP元素转化为城市空间符号。演出期间基于演唱会IP及城市特色搭建而成的打卡点,以及分布于城市各个角落的应援装置,具备一定的辨识度及传播力,并承载着粉丝的观演记忆与城市旅行体验,可将其作为吸引粉丝回访的媒介,长期保留在城市空间。例如,太原在2024年某演唱会结束之后,长期保留并维护稻田公园中的打卡点,使其由演唱会的临时配套设施转化为城市文旅地图中的常设景观。同时,可不断衍生、迭代新的IP景观,以此推动粉丝群体的持续到访与粉丝流量的长期转化。长此以往,围绕演唱会IP打造的各类地标景观,将成为城市物理空间中不可或缺的符号性存在,也将成为可以长期积淀并转化粉丝流量的空间锚点。

围绕演唱会IP开发主题街区与沉浸式互动空间,以灵动的叙事空间实现粉丝流量的长期转化。较之静态存在、纪念属性突出的打卡地标,由物质空间、身处其中的人、丰富的IP元素等嵌合而成的主题街区及沉浸式互动空间,是一个兼具流动性与情感凝聚力的叙事场域,能够细节化展陈有关演唱会IP的故事地图,粉丝的每一次到访都是对自身情感、记忆的召唤与再生产。主题街区可聚集文创、餐饮、小型演出等产业形态,形成以IP符号为核心铺展而成的系列消费场景;沉浸式互动空间则可借由数字化技术复刻演唱会叙事基调及现场氛围,以直接的感官体验唤醒粉丝记忆。

维系社群热度与共同城市记忆

观演是社交驱动的群体行为[8],观演社群作为必要纽带,作用于社交关系的建立与维系,在演出期间往往是个体及时获知观演信息、行程路线及打卡攻略等信息的重要来源。社群本身及其承载的庞大粉丝流量,是演出结束后持续激发粉丝经济动能的有力触点。维系粉丝与城市的连接、实现粉丝流量长期转化的关键,不仅在于打造常设的IP地标景观,还在于维系社群的活跃度,并以此为路径维系对城市的共同记忆。

日常性的社群运营与信息共享。从主要分享观演信息的社群,到由此衍生的功能定位细分的社群,都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动能。完善日常化的社群运营机制以持续维系社群活跃度,是调动其资源潜力的必要路径。文旅部门可通过及时推送信息、积极回应粉丝建议或诉求、主动设置互动话题等方式提升社群活跃度,使社群在演出结束后仍能作为凝聚情感与认同感的场域而存在。社群的持续“在场”与活跃的互动氛围,能够延长粉丝体验的感受区间,使其在演出结束后仍能借此回味美好的观演体验,及由此衍生的娱乐、消费体验,进而实现粉丝流量的长期留存。

举办音乐市集或快闪类线下活动。维系与粉丝的连接,既需强化线上互动与反馈,也要将积淀于社群空间的粉丝流量延伸到线下,如举办与演唱会IP深度绑定的音乐市集、快闪等线下活动。文旅部门及参与活动的商家,可在官方平台、社群中共享有关音乐市集、快闪活动的信息,通过邀请粉丝集体到访,催生新的流量热潮。无论是汇集演唱会IP衍生周边、城市特色文创、非遗手作的音乐市集,还是围绕演唱会歌手、歌曲、舞台元素等展开的快闪活动,这类同好聚集的线下活动,都可为粉丝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活动中融合的城市特色,在赋予粉丝全新的文旅体验的同时,还能唤醒并延伸粉丝对城市的情感记忆,进而再度激发其深刻的情感认同及持续的消费意愿。

强化政策支持与公共服务保障

《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音乐+旅游’、‘演出+旅游’、‘赛事+旅游’等融合业态发展”“鼓励各地制定实施景区门票优惠、淡季免费开放等政策”[9]。政策支持与公共服务保障,有助于将短暂的流量热度转化为稳定的城市品牌资源,为发展演唱会经济、实现粉丝流量长期转化保驾护航。

在政策支持方面,通过多维度的演出市场奖补政策与消费补贴政策,激励粉丝群体的持续性消费行为。随着演唱会经济的繁荣,多地相继出台演出市场发展政策及分类奖补政策。例如,四川省政府针对举办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的主办单位,根据其累计售票总人数、售票收入及经济贡献,可给予最高500万元的激励[10]。此举不仅可提升主办单位策划大型演唱会的意愿,以多样化的观演选择驱动粉丝流量的长期汇聚,还能激励主办单位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与文化标识的演唱会品牌,进而吸引粉丝回流。同时,政府还可通过丰富的消费补贴政策,将粉丝群体转化为城市文旅消费常客。例如,上海推出“乐赏上海”文化消费券,在沪观演的全国观众可以此抵扣多类演出票务消费。这类丰富的消费补贴政策,能够激发粉丝群体消费意愿,推动其在不同文旅消费场景中实现消费转化。

在公共服务保障方面,以完善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提升粉丝的体验便利度与舒适度,培育粉丝与城市之间的信任关系。完善跨部门协作的治理机制,以文旅、交通、医疗等多方主体的高效联动,提升演出活动服务质量,以可见的秩序感提升粉丝对城市的信任度;借力数字化技术构建智慧化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实时观演信息推送、交通疏导指引、风险预警等服务,为粉丝群体提供全程便捷高质的体验。简言之,强有力的公共服务支持能够降低粉丝跨城流动的成本与风险,提升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是推动粉丝流量由短期爆发向长期转化的实践机制之一。

演唱会对城市经济消费、品牌形象、治理效能的正向叠加效应,不断吸引城市积极承办演唱会,随之而来的客群流量又将进一步拉动城市文旅消费,“演唱会+文旅”日渐成为演唱会经济的发展重点。推进演唱会与城市文旅消费深度融合,在经济效应、文化效应、社会效应三者间达成动态平衡,“演唱会+文旅”才能真正发挥其作为城市发展新引擎的价值功能。

【本文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本文系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双一流建设项目“社会治理与公共传播创新团队”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略

责编:石 晶/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孟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