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杂志> 正文

加快我国资源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摘  要: 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推动其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对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资源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应以资源能源可持续开发为基础,大力研发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加强资源替代和能源替代;以产业体系的绿色创新为重点,以绿色技术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培育壮大特色接续替代产业;以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为抓手,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以数字化和绿色化融合为动力,以数字化绿色转型促进整体转型;以生态政策创新为保障,将绿色转型要求有机融入地区发展全局。

关键词:资源型地区  绿色转型  资源能源替代  绿色低碳产业  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A81;X-0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资源型地区发展,要求“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1]。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2]“十五五”时期,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工作思路与治理方式,加快我国资源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坚持以资源能源可持续开发为基础

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须坚持以资源能源可持续开发为基础,加强资源替代和能源替代。从物理化学性质来看,资源能源区分为可再生(不可耗竭)和不可再生(可耗竭)两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一是对可再生资源能源的开发,应该维持在其可再生的周期范围内。二是对不可再生资源能源的开发,应该维持在其技术替代的周期范围内。因此,在科学计算的基础上,采用许可的方式合理确定资源能源的开发速率(生产量)是确保资源能源可持续性的基本策略。此外,应以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来支撑和实现“双碳”目标,[3]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和提升可再生资源能源的再生速率,以及不可再生资源能源的技术替代速率。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避免资源耗竭问题。

我国资源型地区在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开发方面,已经积累一定有益经验。例如,内蒙古霍林郭勒市引进高耗能的电解铝产业,形成“煤—电—铝”产业链,一跃成为我国铝产业的重要基地。如今,该市原铝产能占内蒙古自治区的45%,占全国的6.5%,成为“因煤而建、缘铝而兴”的新型工业城市。随着资源能源耗竭问题逐步显现,尤其是“双碳”目标被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的背景下,这种产业链亟须绿色转型。在确保东北地区煤炭供给的前提下,霍林郭勒市适度压缩煤炭生产规模,积极开辟煤炭替代路径,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在实现能源多样可持续供给的同时,推动从“电解铝”向“绿电铝”转型。

“十五五”时期,我们需加快资源型地区资源能源替代步伐。在林区,按照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的原则,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加强木材替代。在矿区和油田,大力推进绿色矿区和绿色油田建设,加强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清洁高效利用,推动以风电和光伏等绿能替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尤其是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大力研发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坚持以资源能源替代促进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

坚持以产业体系的绿色创新为重点

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体系的绿色创新。由于严重依赖地区特有的资源能源,资源型地区的产业结构往往较为单一,难以催生出上下游产业链,存在着产业链条短等问题。伴随资源能源的耗竭,这种产业结构难以为继,加剧地区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因此,建构多样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是资源型地区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

为解决产业结构偏重且单一的问题,霍林郭勒市以“链式思维”延伸和拓展产业。在产业链前端,加强对低热质煤炭的分级消纳,促进低热质褐煤资源的高效就地转化,实现原材料布局的本地化。在产业链中端,将铝加工作为重点,创新实现铝加工企业铝水直供用户企业全覆盖。在产业链后端,进一步细分铝加工产业链,实现从原材料到精深加工的闭环式发展。研发和生产120余个种类的铝产品,各种铝加工生产模式异彩纷呈,推动铝加工产业向支撑汽车轻量化、航空铝材等先进高端产业方向发展。这些经验,为其他资源型地区因地制宜延伸绿色产业链条提供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4]“十五五”时期,资源型地区需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绿色技术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培育壮大特色接续替代产业,努力打造结构多样、高附加值、环境友好的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在传统产业方面,加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资源产业和能源产业向上下游延伸,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如期实现新型工业化。在新兴产业方面,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打造“风电+”“光伏+”等多样新兴生态产业形态。在未来产业方面,适度超前考虑和布局。

坚持以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为抓手

资源型地区之所以要实现绿色转型发展,一个原因在于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导致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当地可持续发展。因此,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必须将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摆在重要位置,力争按照恢复生态学的科学原理开展恢复和重建,以实现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地区应该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有机统一,作为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恢复生态学为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基础。矿山和矿区的生态修复,是恢复生态学和生态修复工作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我国资源型地区在生态修复方面,已经积累一定经验。在修复措施上,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开展矿山生态修复,采用“工程措施为辅,生物措施为主”的技术路线,着力构建“自维持、免维护”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植被选择上,坚持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建则建、宜荒则荒的原则,采取草、灌、乔相结合的立体种植方式,应用经实践检验而行之有效的草木间种、沙棘培育等技术,确保实现固化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绿化矿山的目标。在种植方法上,鼓励企业巧借“外脑”,聘请具有多年植被恢复经验的专业公司,采取嵌缝种植法和全覆盖种植法等技术手段进行修复,保障植被成活率达到95%以上。在工程环节上,实施“覆土整形、供水系统、水土保持、土壤改良、植被重建以及浇灌系统”六大修复治理工程。同时,探索在治理区域种植大果沙棘、枸杞等经济作物,规划建设园林式景观,配套发展旅游业。目前,霍林郭勒市累计投入生态治理资金42亿元,完成绿化治理面积4万余亩,复垦绿化率提高到97%、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35%以下提升至51.5%,建成自治区级绿色矿山4家,实现应治、能治、可治区域的动态“清零”,相关经验起到示范引导作用。

“十五五”时期,我国资源型地区亟须加强发展方式创新,以推进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生态恢复是指再现生态系统的原貌或原先功能,生态重建是在不可能或不需要再现原貌的情况下,构建一个不完全类同于原有生态系统的,甚至是全新的生态系统。在一般的资源型地区,需加强生态修复,按照预防性原则协同推进开采和治理,及时修复由于资源能源开采导致受损的生态环境,恢复当地生态系统的生机和活力。在资源枯竭型地区,由于资源能源已经基本耗竭,生态修复的经济成本过高,因此,在有序推进生态移民的同时,将生态重建作为这些地区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向,打造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的生态系统(生态新城),探索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坚持以数字化和绿色化融合为动力

随着以绿色、智能、泛在为趋势和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对于资源型地区来说,抓住数智化的趋势和机遇,实现数字化和绿色化有机融合,是成功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

数字生态文明是数字化和绿色化相统一的文明形态,既要求将数字化作为绿色化的动力,实现数字化的绿色化;又要求将绿色化作为数字化的方向,实现绿色化的数字化。我国资源型地区在以数字化促进绿色转型方面,已经进行一定的有益探索。一些资源型企业和地区开展了数字林业和智慧林业、数字矿山和智慧矿山、数字油田和智慧油田等方面的实验和建设,促进资源型地区的绿色转型。霍林郭勒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采用“5G+工业互联网”方式,实现从“电解铝”生产向“绿电铝”生产的转型。二是采用智慧能源管控的方式,推动从“电解铝”生产向“绿电铝”生产的转型。三是采用森林草原碳汇的方式,助力实现“电解铝”生产向“绿电铝”生产的转型。

面向“十五五”时期,我国资源型地区需将数字化和绿色化的融合作为实现绿色转型的动力,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绿色转型中的应用,不断开辟新的产业应用场景,坚持以数字化绿色转型促进整体转型。具体来说,统筹谋划和协同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将其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不断夯实数字化绿色转型的“底座”;统筹谋划和协同推进数字经济和生态经济发展,将数字化和绿色化的有机融合贯穿当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过程,不断夯实数字化绿色转型的经济基础;以数字化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化水平,加强数字生态环境治理,不断强化和优化数字化绿色转型的保障机制。

坚持以生态政策创新为保障

绿色生产力作为经济绿色转型的关键动力,对“双碳”目标实现起到直接的支撑作用。[5]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生态政策的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

在宏观政策上,需加大国家对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资源型地区可能缺乏转型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资本,应对市场转型的能力较弱,其绿色转型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国家的经济持续、社会稳定和共同富裕。因此,应继续加大对这些地区绿色转型的扶持。在制定国家中长期规划时,应将支持资源型地区转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当中,统筹推进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区域绿色协调发展、乡村生态振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对科技、人才、教育、文化、卫生的支持力度,落实先进产业扶持政策,推动这些地区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应该按照生态经济发展规律,科学评估资源能源产品的价值和价格,科学评估资源能源耗竭的社会经济成本和生态环境代价,鼓励和支持资源和能源输入地区和受益地区对资源型地区进行横向生态补偿,完善利益分配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协同推进绿色转型。

在地区政策上,按照国家政策和战略的统一部署,将绿色转型要求有机融入地区发展全局。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资源型地区应制定完善长期的绿色转型发展规划,将绿色转型融入本地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全面转型。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准入和排放标准,建立长效监管机制防止污染反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助力绿色转型。坚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推进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数字经济和生态经济的融合,加强绿色转型科技攻关,推进研发适合本地的绿色低碳科技,发展新兴产业,确保创新转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财政、税收、投资、金融等政策创新引导绿色转型,运用绿色信贷、环境使用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手段,助力创新转型。按照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加强区域绿色发展协作和国际绿色发展合作,大力发展“飞地经济”,面向国际市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强本地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为全球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提供中国方案,确保协同转型。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注释略

责 编:王克/美编:薛佳莹

责任编辑:孟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