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杂志> 正文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是一道世界性难题。[1]实践中有不少向现代化进军的发展中国家,因未能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频繁遭遇滑铁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现了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着力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高质量发展,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基层是社会治理体系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只有不断夯实基层治理这个基础,我们才能更好地感受群众喜怒哀乐、更好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身边、抵达群众心坎,以坚实的基层治理助力高质量发展。

基层治理必须坚持党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要“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2]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的“定盘星”,党建的引领力体现在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等方面。当前基层治理各方主体利益关系复杂,矛盾诉求多样。党建引领可以有效地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动员资源,可以打破部门壁垒、创造基层治理新格局。要持续夯实基层基础,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层治理必须坚持民心为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3]社会治理是民心工程,要善与群众共情、让群众有感,实现服务民生与凝聚民心的共生循环。基层是离民心最近的地方,是民心向背的加速器和放大器。基层治理做得好,能够加速加倍地凝聚人心;基层治理做得不好,也会加速加倍地疏远人心。因此,基层治理一定要关注百姓的心头冷暖,不能“见物不见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很多民生诉求已经不是物质短缺问题,而是心理感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把基层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把“有感”放在重要位置上,善于以“共情”为纽带形成情感连结,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改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层治理必须坚持立足社区。社会治理必须让群众得实惠、有感受,最忌做虚,必须抓好社区这个着眼点和落脚点。社会是人与人日常交往的载体及产物,产生于日常,也存在于日常;日常交往,人人都在进行、人人都有体验、人人都可评说,又琐碎细微、游移不定,难以捕捉、难以固定,更难以对其展开工作。这样一来,社区治理就很关键。社区是人们日常起居和生产生活的地方,既有日常交往的社会内容,又有相对明确的地理边界,既是一个物理场所,也是一个社会场景,可以把抽象的社会治理,具体地、确定地落到群众身边,让社会治理有感、可及、管用。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末梢,成千上万相互交织的社区构成社会治理的根系,根深才能叶茂,只有社区治理搞活了、搞好了,社会治理才能搞扎实,不会沦为“空中楼阁”。

基层治理必须发动群众参与。社区治理要以“区”作“社”,不仅仅是打造地理或行政层面的共同体,更要建成交往和心灵层面的共同体,不仅打造物理意义上的家园,更要创造精神上的家园。一方面,从困难群体入手,从突出问题着眼,从具体工作抓起,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全面解决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另一方面,不断创造渠道、激发热情,让群众积极参与治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离不开基层群众的参与。让群众在参与过程中,对社会、对他人、对自身有更多了解,不仅更好地实现治理诉求,也更好地凝聚共识,真正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基层治理必须关注民生小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4]基层治理首先要面对、首先要解决的是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家长里短。夯实基层治理,必须坚持民生为本,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时刻思考“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以实打实的举措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社会治理成效,真正让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基层治理必须善于从“身边”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工作这个位置承上启下,但得眼睛向下。”[5]社区是人民群众安排自己生产和生活的小环境、小生态。社区治理的要义,就是扎根人们日常交往的土壤,从人与人接触最多、最深、最细腻、最鲜活的“身边”出发展开治理,将枝枝蔓蔓、牵牵绊绊、磕磕碰碰的现场变成有方向、有力量的主场,将理想中的主场变成可感可及的现场。这一点,对于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特别的意义。全球化和数字化可能使一些人构建出浪漫化的“远方”,对自己生活的当下形成“干扰”。加强社区治理,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和体验,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强化社区凝聚力。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注释略

责编:董惠敏/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