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网评 | 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强调:“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矢志强农报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广大农林类院校师生和“三农”工作者要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施展才华,让热爱农业、熟悉农村、情系农民的种子播撒在心田,是农业专业人才的使命追求,也是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重要方向和途径。面向农业现代化,须紧盯长期困扰和制约农业科技高质量发展的重难点问题,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梯队,大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特别是要充分调动青年农业人才工作积极性,有意识、有计划地让他们挑大梁、当主角,在乡村振兴第一线、服务农民最前沿见风雨、砺本领、出成果,在沉甸甸的收获中不断增强知识报国、科技兴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持续奋斗在“三农”这片希望的热土上。(作者:喻猛,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网评 | 青春华章是拼出来的
10月12日晚,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海大学成功举行。活动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水利部、人民日报社、共青团中央、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
青春华章需要精神的传承与时代的担当。红旗渠的渠水奔流不息,其精神亦历久弥新。在河海大学的舞台上,通过修渠人及其后代的沉浸式讲述,红旗渠精神以“大思政课”这一形式实现了跨越时空的生动传递与价值共鸣。这正是一种集体记忆的当代激活,是精神谱系的有效传承。我们要以 “不认命、不服输”的主体性姿态,成为这一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将个人的奋斗汇入国家发展的宏观叙事。唯有如此,我们续写的华章,才能因拼搏而激昂,因汗水而晶莹,更因从高山延伸至大海的深厚传承而坚实、不朽。(作者:张春平,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网评 | 以“时时上心”换群众“事事放心”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任其职就要尽其责。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担当作为,求真务实。对于广大基层干部而言,这份责任感不是一时一刻的牵挂,而是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的使命与担当,是时刻将群众冷暖放在心头的初心映照。
民生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方能赢得群众真心认可。要形成“问题发现—交办—解决—反馈”的完整闭环机制,通过周汇总、月研判、季调度,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推动干部真正俯下身、沉下心,在一线感知民情、化解民忧。同时,将领导干部领办民生实事的成效纳入考核“成绩单”,对推进有力的给予激励,对落实缓慢的及时督导,让民生工作落到实处、暖到心里。唯有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真正转化为“时时上心”的扎实行动,群众才能收获“事事放心”的安全感与幸福感。(作者:王菲,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网评 | 筑牢粮食安全“铜墙铁壁”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我们迎来了第45个世界粮食日。粮食始终是关乎国运民生的头等大事,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
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耕地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坚决扛起耕地保护的政治责任;积极引导和支持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宣传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粮食安全观。
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三个维度精准发力、持续用力,真正夯实粮食安全基石,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更久。(作者:范迎,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网评 | 将心比心留人才
人才是强国之基、发展之要,充分留住用好人才,不仅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组织部门当换位思考,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将心比心地重视人才、礼遇人才、厚爱人才,才能让更多人才留下来、站稳脚、扎住根。
人才的深层追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唯有厚植开拓进取的创新沃土,营造干事创业的活力氛围,让人才在开放、包容、激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才能真正留住人才、成就人才。各级组织部门在做好服务保障的基础上,要更多聚焦人才发展实际需求,积极布局各类高能级科创平台,打通资源整合、技术转化、培训指导、实验检测的关键环节,坚持共研共创、共用共享,切实为人才发展增效赋能。同时,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鼓励人才在实践中不断拓宽发展空间与能力边界,引导人才勇闯创新“深水区”,在一次次突破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与地方发展的同频共振、双向奔赴,持续激发人才扎根留下来、潜心干事业的持久热情。(作者:张振东,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