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山区农民持续增收的靶向政策体系设计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贾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农业现代化的难点在山区农业,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关键底线在山区农村,过渡期结束后健全常态化帮扶机制重点在山区农民。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乡村全面振兴的薄弱环节,山区在空间分布、人口结构与发展基础上具有特殊性,必须作为完善政策体系的考量重点。同时,山区农民具有持续增收的有利条件与潜力空间,随着新质生产力加快赋能、“大食物观”驱动产业结构升级、集体经济加速改革等,山区在产业拓展、资源转化与机制创新方面,蕴藏着巨大的增收潜力。
当前正是由“普惠—特惠”走向“靶向—长效”的关键窗口期,迫切需要科学设计以山区为单元的政策体系。构建以山区为靶向的防止规模性返贫与农民增收政策体系,关键在于以精准画像奠定基础,以靶向识别提升响应,以分类施策增强实效,以统筹增效夯实支撑,构建以山地特征为导向的多维调查识别政策体系,构建面向山区特性的动态评估与预警政策体系,构建聚焦山区农民的差异化多样增收政策体系,构建契合山区经济特征的要素保障政策体系。推动各类资源、政策和力量,高效集聚于重点区域、关键群体和薄弱环节。(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贾晋,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自贡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城乡融合体制机制与基层政府职能、乡村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乡村生态资源与环境政策。独立及联合出版《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指数蓝皮书(2018)》《农业供给侧改革:基于微观视角的经济学分析》等专著8本,其中主编的《中国乡村振兴发展蓝皮书丛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成果。
增强乡村人才工作创新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唐丽霞
长期稳定的人才支撑体系,是乡村全面振兴迫切需要。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深入推进,各地积极开展多种实践探索,吸引并支持青年人才参与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各地在响应现实需求方面,展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更加注重青年导向、产才融合与本土赋能,逐渐形成以职业经理人、农创客、职称评定和产业嵌入型培育为代表的典型路径。无论是高薪招聘乡村职业经理人,还是通过孵化平台吸引农创客,都旨在引导年轻人返乡入乡创业就业。职称评定制度改革,亦明确向一线实践人才倾斜,打破学历、论文等传统门槛,给予“土专家”“田秀才”等本土人才正式的社会认可。人才政策不再孤立运行,而是与地方主导产业紧密协同,体现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明确导向,推动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有效匹配。
总体而言,当前乡村人才振兴的创新实践,已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探索,更加注重青年导向、产才融合与本土赋能,形成若干行之有效的地方经验。实现乡村人才的持续供给和高效配置,仍需在缩小区域政策落差、构建跨区认证体系、推动产业错位发展等方面进一步突破瓶颈,从而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坚实、更均衡的人才支撑。(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唐丽霞,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非农业合作、中国对外援助、非洲农业发展。主要著作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实践——来自昆明的经验》(合著)《新发展的示范:中国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微观叙事》(合著)《论我国的扶贫治理:基于扶贫资源瞄准和传递的分析》(论文)等。
坚持以人海和谐观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福建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施余兵
人海和谐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海和谐观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国际视野、问题导向。面对实践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需要推动新时代海洋生态文明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进程,推动全球海洋治理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一方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护航海洋经济有序发展。应加快推进新兴海洋生态环境领域立法进程,构建涵盖碳汇核算、确权、交易、补偿在内的蓝碳法治体系,为海洋经济创新性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着力打造公正文明的海洋生态环境执法机制,为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撑;积极拓展创新智慧海洋生态环境司法服务,为海洋经济市场稳定运行筑牢司法防线;持续完善现有海洋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细化实施标准依据,强化制度之间的统筹衔接与协调运行。
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进程,深化海洋经济区域合作。海洋问题的全球性特点决定了其需要通过国际协作以应对资源分配、生态保护、航运安全等共性挑战,而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亦离不开高效国际协作。人海和谐观秉承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全球人海和谐共生的目标追求与实践导向,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进程,深化海洋经济区域合作指明方向。(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施余兵,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福建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国际法、海洋法。曾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和顾问,参加《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政府间谈判、国际海洋法法庭第31号气候变化咨询意见案口头程序等进程。
建立健全平台经济税收治理体系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教授 樊勇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快速迭代与互联网基础设施普及,平台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经济依托信息撮合、资源整合与网络效应,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平台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与社会就业的重要“蓄水池”、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
建立健全税收治理体系,能有效矫正市场失灵、引导合规经营、维护公平秩序,是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税收治理不应仅是被动的制度回应,也可以成为引导和塑造平台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力量。一方面,科学合理的税收治理,能够有效矫正平台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失灵,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另一方面,规范而完善的税收治理,为平台经济提供制度确定性和市场透明度,有助于其长期可持续发展。未来,我国需要在法治化、标准化、智能化、合规化、便利化与国际化等维度形成合力,实现规范与激励的动态平衡。(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樊勇,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兼中国财政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教学与科研领域主要为财政税收理论、政策与管理。研究成果曾获中国税务学会研究成果一等奖、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省部级奖项。
积极探索城市高效能治理新路径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上官莉娜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2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内涵,部署包括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在内的7项重点任务,科学回答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提供根本遵循。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市工作重心发生转变。对此,应深刻洞察形势变化,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因时因势应变,不断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补齐城市韧性短板,应对新问题新挑战,推动城市高效能治理。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把握以人民为本、以人民为先和以人民为主的三重内涵,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摸清群众需求底数,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高品质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客观条件,提升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主观感受。(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上官莉娜,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专业方向为城市基层治理、数字政府治理、公共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在《武汉大学学报》《江汉论坛》《电子政务》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著(编)4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
【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