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中山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张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两个结合”是一场深刻的化学反应,其内在机理体现为,结合的前提是相互契合,结合的过程是相互融合,结合的方式是相互作用,结合的原则是相互尊重,结合的结果是相互成就。“两个结合”所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既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单向胜利”,也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兴”,而是二者共同完成的“文明更新”。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结合”使其从一种外来理论转化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获得更深厚的文化根基、更生动的表达形式和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结合”使其合理内核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以“两个结合”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需要深入理解和牢牢把握五个基本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开放包容,坚持人民至上。这些原则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以“两个结合”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基本遵循。(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张浩,中山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指委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欧阳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在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创新精神贯穿于文化传承与发展全过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奋斗目标,主要体现为在人民文化自为、自信、自强中促进文化生产力、凝聚力、竞争力不断提升。人民文化生产和创造活力的迸发,既贯穿在文化创意、生产、消费、传播等不同环节,又释放在全民创造、创新、创作等各种情景中,还表现为文化主体拓展、文化资源丰厚、文化产品充裕、文化产业兴旺、文化市场广阔等方面。作为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我国文化底蕴深厚,我国人民具有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和资本。激活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就是推动我国文化加快发展、自我提升、不断超越的过程,也是我国思想理论、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文化内容在文明交流对话中赢得更多认可的过程,更是中国为世界文明进步发挥更大作用的过程。(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欧阳奇,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出版《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大众化的三重维度研究》等学术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等十余项课题。
新时代文物保护与传承焕发新活力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教授 黄永林
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与智慧结晶。文物和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推动文物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已成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物的活化利用让文物在当代彰显出蓬勃生机,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进而为丰富现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系统谋划部署文物保护工作,为文物工作擘画蓝图、指引航向。新时代中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文物保护之路。在建设文化强国新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文物保护利用的重大意义和价值,突出重点、守正创新,不断探索我国文物保护利用的新机制、新模式、新经验,努力开创文物保护工作新局面。(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黄永林,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教授。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研究。曾获文化部文化创新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国家图书奖和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等。
中华美学精神的独特意蕴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张晶
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美学的集中表述。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展现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独特发生及运思方式;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彰显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原则与美学风格;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熔铸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神内核和意境追求。中华美学精神生长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精神的土壤之中,并且在其深处,与中华民族的哲学观念有着紧密的关联。
中华美学精神具有强大的精神活性,既非僵化的,也非凝固的,而是充满不断创新发展的活力。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不断生发出新的题材内容,实现艺术形式的突破。中华美学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观念、创作原则和价值取向的凝练与概括,也是中国人的艺术审美观的集中体现。其不仅存在于文学艺术的长河中,也活跃在当代中国的文艺工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活动中。中华美学精神具有的精神活性,一方面是传承,另一方面是发展,这对于中华美学精神及其标识的深入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张晶,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古代文论。出版《美学的延展》等学术著作二十余部,在《文学评论》《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六百余篇。
时服入礼:隋唐服饰里的盛世气象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杨瑾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象征。隋唐遗存有大量服饰,生动形象地反映出隋唐兼容并蓄、共融一体的时代文化风貌,“服”证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尤其是包容性,表现在地域包容、性别包容、阶层包容、民族包容和宗教包容方面。服饰考古视角下,隋唐遗存俑像服饰深度诠释包容开放社会的内在动力和变化规律。
新中国成立以来,隋唐考古成就斐然。服饰考古框架下,隋唐遗存所见俑像、石质葬具和壁画所绘人物图像,印证文献记载的服制(有礼服与常服之分,包括首服、身服和足服三大部分),为我们呈现出区系类型化、多样文化因素交融化、时空演变有序化和共存关系具象化等诸多特征。“时服入礼”,生动诠释隋唐中华服饰文明的璀璨华章。(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杨瑾,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理论博物馆学、文物学及中古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代墓葬胡人形象研究”“隋代墓葬中的外来元素及中西文化交融研究”等课题。
【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