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10月11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759048463900

全球文明倡议的时代背景、实践探索和世界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刘志明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处于动荡变革期的关键时刻,着眼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稳定性、正能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对于促进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对于维护文明多样性、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对于应对共同挑战、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全球文明倡议,科学回答“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强劲动力。全球文明倡议,既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主张世界各国携手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崭新文明理念,又是遵循文明交流和发展基本规律,确保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的行动“指南针”。这一倡议汲取和平发展、团结共生、合作共赢等文明相融相通的优秀成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具有永恒魅力与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为将文明多样性转化为人类发展进步的持续动力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刘志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等。出版8部专著,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 

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 彭小辉

从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积极培育银发经济”,到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我国银发经济发展实现从理念倡导到专项顶层设计的跨越,不仅构建“产品服务—要素支撑—社会环境”的全链条政策体系,而且以制度创新为银发经济注入强劲发展动能,彰显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智慧。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老年人口构筑的庞大消费群体,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构市场图景,线上消费参与度提升,品质化追求明显,社区化消费模式兴起。低龄老年人成为消费主力,消费需求多样化,从传统医疗养护向智慧康养跃迁,由物质保障向精神消费升级,更以“银发网红”“适老化改造”等创新形态突破代际壁垒。为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应进一步完善适老化制度、激发市场活力、优化消费环境、构建适老化社区服务网络,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7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彭小辉,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研究领域为人力资本投资、农户行为、能源消费、制度变迁与增长等。主要代表作有《制度变迁以及绩效:中国农家行为研究》(合著)《资源开发对周边村庄农户增收的溢出效应》(论文)《消费者社会化、金钱态度与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为》(论文)等。

建设智造强国的实现机制与关键路径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宋宪萍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制造业日益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重要领域。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布局智能制造产业,以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关键支撑,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始终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实体经济为底座重构现代化治理思路,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高新科技与我国互联网相关产业加速结合,助力各行各业实现数实融合。

作为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标志,人工智能的非线性创新模式在智能制造领域将尤为显著。当数据、算法、算力构成的“技术三角”突破临界点后,制造业的创新不再遵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线性路径,而是通过创新涌现,形成指数级创新浪潮,是重大技术创新飞跃的骤升状态。因此,创新涌现的实现机制在于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数据、算法、算力在制造业中的技术共振。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关键路径在于构建“锚定关键核心技术”的技术梯度攻坚体系、“链主+专精特新”的产业链融合共生体系,以及适应“非线性涌现”的靶向化敏捷治理体系。(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4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宋宪萍,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数字经济、风险治理、科技哲学。主要著作有《风险放大与防控:全球价值链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分工与流通组织的演进》等。

我国重大生产力布局的新特征与新任务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孙久文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大生产力布局,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这三大战略叠加效应的空间响应,旨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打下坚实的空间基础。从国家层面看,生产力布局是在统筹考虑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发展阶段和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构建重大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框架;从区域层面看,生产力布局是在区域发展定位的基础上,推进承担不同任务的战略区域发展;从城市层面看,生产力布局是发挥聚集经济优势,建设和培育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因此,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涉及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呈现出科技力量的决定性、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重要性、绿色发展的紧迫性、开放与合作的迫切性等新特征,急需推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体制性、全球性问题。为此,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发力:加强宏观政策对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引导;完善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区域为单元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园区功能平台建设;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为途径实现空间现代化;重视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效果评价。(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0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理论、区域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经济学。主要代表作有《城市可持续发展》(专著)《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专著)《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与工业化关系研究》(论文)等。

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空间治理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吴宇哲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新型城镇化,又需要乡村振兴,还需要城乡融合发展。从空间的视角,要想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齐头并进,就需要促进城市与乡村空间治理的协同。城乡融合发展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一方面,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并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

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空间治理导向是高质量发展,旨在实现生产空间高效、生活空间包容、生态空间绿色。生产空间治理应让优势地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同时为农村地区实现粮食安全提供保障,通过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生活空间治理的重点是改善城乡交通,在城市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供给,从而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生态空间治理的核心是实现生态价值,应在大城市郊区或县城提供改善型住房,开展农村特色生态旅游、打造国家公园区域公共生态品牌产品体系,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7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吴宇哲,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浙江大学城镇化与空间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土地科学与不动产研究所所长、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城乡融合发展方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城乡住房、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主要著作有《城市住房价格时空演变研究》《自然资源国际合作》《空间治理》等。

【往期精彩内容】

10月10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0月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30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2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28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27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26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