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10月20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闽派文化涌新潮——福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福建考察调研。从漳江之畔,到东海之滨,这片涵育千年文脉的土地,再一次被赋予新的使命——“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深切期望,充分彰显对八闽大地历史与未来的深刻洞察,为福建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把脉定向、指路领航。

一城文脉写春秋,千年古郡续芳华。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八闽儿女牢记嘱托、笃行不怠,奋力打造文化繁荣新地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今日之福建,山水壮丽、动能磅礴、众志同心、前景广阔。在习近平总书记回到福建考察一年的前夕,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人民智库)调研组深入八闽大地,踏访古厝、街区、巷陌,与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党员干部群众深入交流,一线探寻福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创新密码,挖掘福建推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向赋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感受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福建篇章的独特风韵。(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与鲜明特征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靳呈伟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提出的重大命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共同富裕问题认识的升华,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和拓展的表征,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则。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是开展相关理论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长远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分阶段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朝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必须“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期间,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做起来,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靳呈伟,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在《人民日报》《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报刊发表各类文章近70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2部。

新时代我国青年阅读状况的特征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晨

青年群体的多样性决定他们在阅读上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阅读需求。青年早期年龄群体阅读量最大,并呈现内容偏好。对于青年早期的群体而言,他们更加喜欢具有故事性、情节性的图书内容。

青年阅读科技类期刊与自我成长挂钩。调查显示,青年对阅读科技图书或期刊抱有很大兴趣,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创新领域极大吸引了青年的注意力,他们主动阅读相关图书、学习有关知识。

青年科技阅读中存在性别偏差。从科技阅读的性别差异来看,男性科技阅读的频率高于女性,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男女均呈现阅读频率下降的趋势。具体到学段年龄来说,处于K12阶段的青年,女性的阅读频率是显著高于男性的,但进入成年期后,女性在科技阅读频率方面仅相当于K12阶段的50%,与男性相比,则明显低于男青年的阅读频率。

青年阅读习惯受到家庭的显著影响,母亲对青年早期的影响更大。家庭氛围与环境对青年阅读的塑造具有深远影响,不仅体现在父母以身作则的阅读示范、家庭藏书的丰富性与可及性,更在于日常对话中对知识探索的鼓励与深度讨论,这种浸润式的文化滋养能显著提升青年的阅读兴趣。(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陈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开展城乡基层治理、青年社会学、青年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出版个人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构建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与叙事体系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汤景泰

锚定中国叙事的核心价值,持续提升中国故事的思想高度、情感温度与文化深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宏观的价值视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展示独特的发展道路自信,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赋予叙事以深厚的文明底蕴。

构建多样立体的话语矩阵,在国际舆论场中形成合力、奏响和声。发展话语:讲述科技经济实力与可持续愿景。社会治理话语:突出中国治理经验与民生福祉改善。全球责任话语:强调和平发展使命与大国担当。

以叙事破解传播壁垒,有力推动不同文明间对话交流。一方面,善用众包叙事。众包叙事是通过传播权力结构的重构,将中国故事转化为世界共同书写的现代文明篇章。另一方面,善用对比叙事与关联叙事。在国际传播实践中,对比叙事与关联叙事作为两种互补性的叙事策略,能够有效提升中国故事的跨文化穿透力。(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汤景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舆论学。主要著作有《大数据与舆论分析》、《核心话语与话语框架:论美国涉华舆论的话语建构》(论文)。

衣冠明道:传统官服彰显礼乐教化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和溪

中国自古有“衣冠上国”之称,服饰作为“礼治”的外显,承载着“昭名分、辨等威”的功能。《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标志着华夏文明自肇始之初便将服饰与政治制度紧密关联。《周礼·春官》载:“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明确服饰作为“礼器”之属性。

在古代政治文化体系中,官员服饰不仅是标识其身份的物质载体,而且包含着文明秩序的核心隐喻,服饰的形制、色彩与纹饰共同构成一套精微的文化符号系统。儒家礼乐教化在这一系统中获得最直观的体现,古代官员服饰的庄重华美绝非简单的审美偏好,而是超越实用功能,被赋予道德理想的政治图腾,是对传统礼乐文明的价值呈现。传统官服制度将自然秩序、道德理想与政治制度熔铸于衣冠之中,创造出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官服文化体系,其影响远播东亚儒家文化圈。今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官员服饰中的文化隐喻,既能体会“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传统政治智慧,又能发现物质文化塑造文明认同的深层机制。(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和溪,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礼与服饰的关系研究”首席专家。其研究方向聚焦中国古典文献学、礼学与朱子学,长期致力于礼学文献考辨、礼服制度演变及中华儒学礼制对东亚文明影响的研究。

【往期精彩内容】

10月1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0月18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0月17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0月16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0月15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0月14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0月13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责任编辑:陈慧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