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人民论坛 > 第15期 总第 814 期 2025年8月7日电子版上线
往期回顾: 查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学好用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的出版发行,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权威教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不仅指导当前和今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而且为破解全球环境治理难题、推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中国...

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思想财富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全面展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其中多篇文章深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倡议和主张,深刻揭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破解全球生态治理难题、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对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充分彰显大国大党领袖开阔的文明视野和天下情怀。 【关键词】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理论、战略与文明价值

【摘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历经从地方探索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政策宣示升华为制度建构、从思想观念转化为实践路径的发展过程,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识性概念。新时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

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丰富内涵

【摘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大原则。这一重要理念既植根实践、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引领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发展观,深刻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新征程上,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

全国生态日特别策划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不断深化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如何兼得?这是关乎人类永续发展的时代之问。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考察湖州市安吉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安吉出发,这一重要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从理论创新转化为生动实践,从地方探索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人民群众耳熟能详、口口相传的“生态箴言”。 2023年6月28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性创新

【摘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两个结合”的结晶和典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时代发展。探求这一重要理念的形成和演进,科学理解其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西方传统发展范式的超越和革新,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植根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气派的科...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涵盖不同类型的“共同体”理念,主要有“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等理念。其中,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其本体论,也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根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引领,是理念层面的价值性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践层面的真理性问题。规划是从理念到行动、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一...

“绿色足迹”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摘要】回溯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的“绿色足迹”,不仅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理意义上的“追根溯源”,更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意蕴。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与典型实践,能够探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转变。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通过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运用系统观念、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美丽中国...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驱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双引擎”

【摘要】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两大重要路径,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是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二者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探索实践。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需要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强衔接互动,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加快实体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摘要】当前,我国迈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征程。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需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关键是要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需坚持科技和文化赋能,创新绿色金融,重要目标是实现生态共富。...

“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与经验启示

【摘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阐释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十四五”期间,我国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面向“十五五”,要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建立碳排放双控新机制,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确保“十五五”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和2030年前碳...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推动绿色发展

【摘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二者在理论内核上是统一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扬,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行动指南。我们要充分认识新时代以来,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推...

言治论理

以人民城市理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摘要】人民城市理念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路径: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全面绿色转型构建普惠生态系统;围绕城市更新行动,着力破解城市中深层次矛盾并激活内生动力;针对现代化治理,构建系统思维引领的法治化治理框架,多维协同形成发展合力,不断激活经济、优化人居、传承文脉、增强韧性、提升智慧,驱动城市多维价值系统性跃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最终实...

人居环境优化与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摘要】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已成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优质的人居环境将成为吸引乡城流动人口向县城集聚的持续动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利于降低农村人口融入城镇的成本和障碍。为此,需提高县城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水平,以优质的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吸引乡城流动人口向县城集聚...

论坛特稿

“双碳”目标提出5年:中国实践与战略思考

【编者的话】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是“双碳”目标提出5年,我国“双碳”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实现“双碳”目标并非坦途,仍需跨越重重挑战、攻克诸多难题。如何增强公众低碳意识,使绿...

财经视界

城市水岸经济的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

【摘要】发展水岸经济是打造城市活力与高品质空间的手段,能够有效推动城市生态转型与空间重构。成功的水岸经济发展能够实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达成修复生态环境创伤、重塑城市格局、培育新增长点的综合目标。推动我国城市水岸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需深入理解其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与内在机制,更要在实施层面构建以高水平规划为引领、以城市更新为驱...

以水岸经济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城市水岸经济发展已形成生态旅游、高端商务休闲、历史文化传承、产业融合创新等多种典型案例。水岸经济是生态约束、经济动能与文化认同三者动态均衡的结果。发展水岸经济需要有效平衡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活力与社会文化价值间的张力,通过功能复合化、开发精细化、治理多元化等措施,促进水岸经济健康发展,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关键词】水岸经济 生态...

环球风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世界意义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指引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球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及其成功实践,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高度赞扬,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范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超越西方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环境利己主义”等狭隘的价值观念,给世界各国提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

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实际行动

【摘要】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加剧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化等风险,给生态系统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与风险,呈现聚集、连锁、放大效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愈发严峻,对人类社会加强韧性建设、提升整体应对能力提出新要求。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深入落实“双碳”行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引领气候治理多边进程...

文化纵横

以文化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摘要】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将地方文化禀赋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动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激活区域文化创新动能、推动跨地域文化资源整合共享,有效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形成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新格局。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可以通过文化IP品牌共建、文化空间功能互补、文化技术价值驱动及文化共享制度保障等,挖掘区域特色资源,弥合发展差距,实现互...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识

【摘要】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当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亟需在空间规划的科学性、文化叙事的创新性、传播效能的持续性等方面实现突破,要通过强化顶层设计...

古典诗词中的生态意蕴与情感表达

【摘要】自然界四季轮换,不仅体现物候和气候的多重变化,而且蕴藏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促使人们形成顺应节律、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四季诗词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内容,映现出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在古典诗词的意趣中,细细体悟诗人的心境、诗句的况味,深入挖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生态意蕴,领略诗意中的生态之美、文化之韵。 【关键词】古典诗词 生态意蕴 人与自然...

史海钩沉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有多讲究

【摘要】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一般遵循两大原则,即因势利导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强调依托地理环境特征,规划都城功能。汉初建都长安,利用其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理优势,以及关中“天府之国”的经济优势。元清定都北京,看重其连接中原、东北和蒙古草原的交通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则侧重对原有地理环境进行适度改善,以满足都城和王朝的需要。隋朝在营建东都洛阳之后,利用现有河道修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