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界四季轮换,不仅体现物候和气候的多重变化,而且蕴藏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促使人们形成顺应节律、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四季诗词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内容,映现出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在古典诗词的意趣中,细细体悟诗人的心境、诗句的况味,深入挖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生态意蕴,领略诗意中的生态之美、文化之韵。
【关键词】古典诗词 生态意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华文明历史长卷中,诗词犹如璀璨明珠,闪耀着智慧与情感的光芒,以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意蕴,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精髓。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大量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抒发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的内容。例如,“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等。四季更迭、寒来暑往作为基本的自然韵律和生态节奏,触动着人们心理情绪的感应变化。正如古代文学理论经典著作《文心雕龙·物色》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诗人感发而形之歌咏,或描写风景,或叙说习俗,或抒发感悟,形成独特的四季意象,展现出丰富的情感意蕴和生态文化。
自然界四季轮换,不仅体现物候和气候的多重变化,而且蕴藏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促使人们形成顺应节律、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四季诗词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内容,映现出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在古典诗词的意趣中,细细体悟诗人的心境、诗句的况味,领略诗意中的生态之美、文化之韵。以诗词为引、以文化为基、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魂,细细品读四季诗词,深入挖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生态意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春韵诗笺:自然与心境交相辉映
自然是生命的源泉,是万物生长的根基。古人观天象、察地理,顺应四时变化,调整农事活动,以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不少古典诗词中,内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浸润着“度”的智慧和顺应自然、取用有节的发展观。春天,万物复苏,人们振奋精神,顺天时,量地利,开启农耕的同时,注重维护生态平衡。以诗为舟,载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理解,穿越千年时光,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对自然的吟咏和赞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主题。“春雨贵如油”,滋润着大地万物,成为诗词中常见意象,传递出多彩的生态之美。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苏轼《江城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游湖》);“微有些寒春雨好,更无寻处野花香”(辛弃疾《浣溪沙》);“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杜甫《春夜喜雨》更是描写春雨的典型诗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首联总写春雨,颔联描写春雨发生,颈联描写雨中夜景,尾联描写雨后晓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春雨之“细”与夜雨之“潜”,因为春雨能够催动万物萌生,故言“好雨”。
春风、春花、春草等,展现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让人们领略到生态之美、感受到精神愉悦。例如,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将春风巧妙地比喻为剪刀,拟人化地用“裁出”的动作体现春天的到来,把春风形象化地表现出来。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无形的春风染绿大地,使得江南春色生机盎然。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诗人欣赏自由开放的桃花,无论是深红还是浅红,都爱不释手。贾至的《春思》有“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之语,桃花之缤纷、李花之飘香,衬之以青绿的草色和淡黄的柳色,姹紫嫣红的春天映入眼帘。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草色似乎是春天的使者,春草在料峭的春寒中隐隐发芽,遥看似有,近观若无。
人与自然,在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自然以其独特的魅力,激发着诗人的创作灵感,诗人以敏锐的感知和深邃的思考,赋予自然以情感与灵魂,让自然在诗词中焕发出永恒的魅力。时至今日,在春韵诗笺中,我们仍可以聆听自然与心灵的交响,感受跨越时空的宁静与美好。
竹影荷香:人与自然的诗意和弦
荷香竹韵中流淌的清泉,润泽着底蕴深厚的华夏文明。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夏日不仅是炎热的象征,而且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写照。荷与竹,作为夏季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承载着古人对生态的细腻观察与生命智慧的深刻体悟。诗人以清凉之笔,勾勒出一幅幅“天人合一”的画卷,奏响人与自然相融相生的和弦。
夏日纳凉,是诗词中吟咏不辍的经典场景。诗人以草木为席、清风为伴,在竹影荷香间参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水退池上热,风生松下凉”(李白《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乔木万余株,清流贯其中”(王维《纳凉》),“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秦观《纳凉》),“河汉微茫月渐低,风声正在草堂西”(陆游《夏夜纳凉》),“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杨万里《夏夜追凉》)等,这些诗句抒写出的清凉感受,既来自于环境的清幽,又来自于内心的宁静。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更是夏日纳凉的代表作品:“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描写夏夜纳凉的闲适生活与恬静意趣。日光西落,池月东升,作者在南亭散发抽簪,乘此凉夜,卧于高敞,甚为闲适。此时风送荷香,竹滴露响,恬静纳凉之时油然而生怀念故人之情,惜不能与故人共赏美景,因兹生感,徒劳中夜之梦想。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词中对夏日自然的描写,以荷与竹较为常见。例如,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描写荷花的著名诗人当属杨万里,其《小池》诗云:“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另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将荷花作为西湖风景的特写,表现西湖景色无限和别样风光。这首诗是表现荷叶意象最为生动的诗篇之一。
在古典诗词中,万物往往被赋予人的性情、意志和情感。竹子在诗人笔下有多种寓意,如寓意君子、寓意高洁、寓意谦逊。竹四季都有,夏日之竹常与纳凉相关。例如,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雨洗竹林,净洁无尘,轻风吹拂,细细飘香,竹色与书帙相映,竹阴与酒樽同凉。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独坐”竹林,弹琴长啸。如此高雅,似俗人不知而明月偏来相照,是明月似解人意,雅而不俗。诗人、幽篁、明月,构成静境,相映成趣;独坐、弹琴、长啸,呈现动态,浑然天成。这首诗还暗用《南史·隐逸传》的典故:孙缅为寻阳太守,曾于渚际见一渔父,神韵潇洒,垂纶长啸。缅甚异之,欲招以共仕,渔父悠然鼓棹而去。人不知弹琴长啸之意,知音者,唯竹林间的明月。诗人幽静恬淡的胸怀,于字里行间出之,确为融情入景之作。郑谷《竹》诗:“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雨过天晴,前峰疏净,春芽迸发,夏荫浓郁,数枝青竹成为夏日清凉之地。
古人以荷喻心、以竹比德、以农事载道,在诗词中构建起一个万物有灵、天人共美的精神家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主题,是我们心灵的归宿与力量的源泉。当我们再次吟诵这些夏日诗词,不仅是在欣赏文字之美、诗词之韵,而且是在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在荷香竹韵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代代吟咏相传。
秋光诗章:人与自然相依的田园牧歌
秋,是农耕文明中至关重要的节点,不仅是谷穗低垂的丰收图景,而且蕴含着对天地时序的敬畏。秋思,是文人墨客笔尖的惆怅,也是农耕民族与自然对话的密码,人们懂得在收获后让土地休养生息,在寒露前为果树修枝培土。秋思如缕,不仅缠绕于诗人的笔端,而且深深植根于人与自然微妙而恒久的对话之中。
自然界季节景物的变化,往往引发人们的情感波动。秋,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沉思的时刻。生命之树在经历春的生机、夏的繁盛之后,终将迎来秋的成熟与沉淀。正如杜甫在《登高》中虽感“无边落木萧萧下”,却也在“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看到生命的不息与自然的永恒。
秋,让我们学会敬畏自然,理解生命的循环与更迭,从而在纷扰尘世中寻得一份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秋天的大好风光,展现出宏阔的豪迈之情。王维《山居秋暝》是描写秋景的典型诗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题目是山居,诗中又写到渔舟,是山与水的结合,呈现出一幅清新绚丽的山中秋景图。全诗起承转合,层次分明。首联,空山而值新雨,天气又当晚凉,故而秋意已至,开启下联。颔联明月承秋晚,泉流承雨后,松石承空山。松间宜月,石上宜泉。颈联进一步写秋暝,居处有竹,听到喧声,知浣女归来;山居有水,见到莲动,知渔舟已下。其情其景,自是乐土,虽春芳已歇,略有遗憾,但清绝秋境,仍可留恋。
自然之诗,是诗人对自然深刻理解后的情感升华,也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映照的最好诠释。描写秋景的著名诗篇还有很多,如田野的秋色,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楼上登眺,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湖上秋光,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行所见,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边塞秋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些诗词从不同侧面将秋天景观呈现出来,展开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
菊表现高洁,菊连着隐逸。秋菊描写,以陶渊明最具代表性,《九日闲居并序》《和郭主簿》《饮酒》诗中,都有对秋菊的描写。《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采菊东篱下”及后三句,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抬头望见了南山。此时夕阳西下,山间生起夕岚,格外美好,飞鸟也纷纷结伴归巢。所为是闲适之事,所见是静穆之景,归隐田园,复返自然天真之性,才会有这般悠远宁静的心境,才能真正欣赏体悟变动不居的万物。暮色升起,诗人采菊东篱,遥望青山,在飞鸟结伴归还的风景中体悟到人生的真意,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诗词当中秋景的描写莫过于秋月,名篇佳句不胜枚举。例如,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全诗通过月亮这一核心意象,构建了一个山、水、月、人相互映照的生态共同体,既呈现出盛唐山水审美的时空意识,又浸润着“万物一体”的生态意识。描写中秋月的诗词,成为咏月作品的“半壁江山”。或望月怀远,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作者离乡日久,时值中秋,望月而思念亲人,情怀不能自已。或客居思家,如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中秋之夜,望月而生相思,又将这一思念拓开,表现出中秋之夜游子思乡的普遍情怀。或美好祝愿,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着一轮明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发出共享美好月色的深情祝福。
冬日诗语:人与自然对话的生命哲思
冬季是万物蛰伏、蓄势待发的时节,不少古诗倡导“冬藏”之道,以顺应天时。这种“藏”的智慧,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而且是对生命节奏的把握。诗词中的冬日意象,既能勾勒出自然的神韵,又能深刻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在白雪与梅花的映照下,人类的精神世界与自然界的生命律动悄然共振。天地万物虽不能言,人心却能感应,寂静冬日里的白雪、梅花唤起人们对崇高品格的思索。
冬季的诗词表现,莫过于白雪意象。《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现存文献中较早表现冬雪的诗句之一。雪在诗人的笔下,妙趣横生,出神入化。例如,白居易诗中,出现“雪”字达到一百四十余次,代表作有《问刘十九》《夜雪》《雪夜小饮赠梦得》等。古典诗词中的白雪意象,主要体现闲适超脱、清丽纯洁、孤高坚韧和雄奇壮美四个层面的意蕴。
闲适超脱,是白雪意象的特征之一。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温暖的氛围,新酿的美酒,通红的火炉,增加了冬天独有的情韵。在严寒欲雪的冬天邀请老友饮酒叙旧,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厚的情谊。随笔抒写,语浅情深,生活的真情实感,读之使人油然而生暖意。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描写行途旅人冒雪投宿的情景,“日暮”“天寒”是时间,“苍山”“白屋”是地点,“远”“贫”是客居的体验。因为听到柴门犬吠,知道主人深夜归来。“风雪夜归人”展现冬日山家风雪人归的图景,虽艰辛困顿,却也闲逸温馨。
清丽纯洁,是白雪意象的特征之二。曾几《十二月六日大雪》:“薄晚蓬山下直余,笑看六出点衣裾。絮飞帘外无萦绊,花落阶前不扫除。松鬣垂身全类我,竹头抢地最怜渠。短檠便可捐墙角,剩有窗光映读书。”这首诗描写官署归家时观赏雪花的场景,首联描写傍晚时分结束公务,悠然自得,笑看飘落的雪花沾落衣襟。颔联描写雪花如同柳絮,自在飘落,轻盈纷飞。颈联描写雪落松上,松针垂落,雪压竹枝,竹头抢地,其形态最堪赏爱。尾联描写雪夜读书不需灯火照明,窗外透入的雪光已经非常明亮。美丽的自然雪景和闲适的诗人心境融合无间。
孤高坚韧,是白雪意象的特征之三。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的作品。首句以千山之鸟绝迹,以衬雪之寒;次句以万径人踪尽灭,以衬雪之大;三句突出老渔翁的形象,置孤舟于千山万径之间,以一老翁披蓑戴笠,兀坐于鸟不飞、人不行之际,真与天地为一;四句突出钓雪,亦以自寓,盖世态寒凉,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但诗人孤傲的性格,表现得力透纸背。
雄奇壮美,是白雪意象的特征之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此诗描写雪天送别,因早雪而奇寒,戈壁上冰雪封冻,景象壮阔,武判官就在雪中离别远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喻冬雪,意境广阔绮丽,造语奇警新颖,最为后人传诵。全诗通过对开阔壮丽的雪景描写,表现守边远戍者博大的胸怀与雄伟的气魄。
诗词中的梅花,也是表现冬季意象的代表性景物。梅花在寒冬中盛开,其凌霜斗雪的特质,被赋予坚贞不屈的寓意;其独守寒冬的姿态,被赋予高洁孤傲的品格;其清雅高洁的形象,被赋予君子节操的象征。
傲雪姿态,是梅花意象的特征之一。梅花在冰雪严寒中绽放,体现出坚韧不屈的精神品格。齐己《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万木”与“一枝”,突出在万木催折的环境中,只有梅花一枝独放。“幽香”与“素艳”,表现梅花特有的风韵和形态,前者重在内蕴,后者重在外貌。诗人清高孤傲、坚贞不屈的节操也蕴藏于字里行间。卢钺《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由冬及春,梅与雪都竞相开放,二者高下难以评判。梅花的晶莹洁白要逊于雪花三分,但雪花要输于梅花的一股清香。较卢钺之诗,王安石《梅花》更深一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墙角的几枝梅花,傲雪凌寒独自开放,洁白晶莹,似雪而非雪,暗香袭人。全诗写出雪之色和梅之香,雪有色无香,梅有色有香,故而傲雪而胜雪。
隐逸风格,是梅花意象的特征之二。梅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梅与隐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以林逋的《山园小梅》最具代表性:“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林逋爱梅,他眼中的梅花风姿独特,笔下的梅花引人入胜。首联突出梅花是寒冬中最耀眼的存在。“独”“尽”二字,凸显众芳凋零飘落、梅花独妍的风姿,占据整个小园的风光情韵。颔联化用唐代诗人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见《全唐诗补编》),只改了“竹”“桂”二字,便点铁成金。诗人写出梅花神清骨秀、幽独超逸的独特气质风姿,透露出愿与梅花化而为一的精神追求。
君子节操,是梅花意象的特征之三。诗人笔下的梅花,具有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清雅高尚的情操,蕴藏着对君子节操和完美人格的追求。崔道融《梅花》的前四句:“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数萼”与“孤标”,突出坚贞独立,淡淡的幽香蕴涵着沁人的气韵,极致的清雅不知道冬天的严寒。陆游《卜算子·咏梅》隐喻君子品格:“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上阕描写梅花清幽绝俗,迥出百花之上,但开于荒寒的驿桥之边,凄清冷落,还受风雨欺凌。下阕描写梅花无意占领春光,任凭群芳嫉妒,纵使枯萎凋谢,碾作尘埃,但其清芬永远留在世上。君子节操与梅花意象的交融,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颂扬,而且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明所孕育的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一年四季,春秋代序,诗人以其生花妙笔,点染四时,并将其转化为情感符号,营造出特定的意象,呈现春天的生机、夏天的活力、秋天的思索、冬天的情韵。这些四季意象,呈现出丰富的生态景观,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蕴,诉说着人文与生态的和谐共生,人类与世间万物共享每一季的律动,共度每一岁的欣荣。
【参考文献】
①[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
②[清]汪灏等:《广群芳谱》,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
责编/周小梨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