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绿色足迹”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摘要】回溯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的“绿色足迹”,不仅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理意义上的“追根溯源”,更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意蕴。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与典型实践,能够探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转变。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通过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运用系统观念、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关键词】生态文明 全国生态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追溯中华大地波澜壮阔的绿色变革,有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足迹”。从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的绿色探索,到擘画治国理政的宏伟蓝图;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轫,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梁八柱成熟定型,中国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回溯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的“绿色足迹”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推动的绿色探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重要实践基础。回溯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的“绿色足迹”,不仅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理意义上的“追根溯源”,更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意蕴。

◆县域实践:“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的价值奠基

1982年,29岁的习近平同志赴河北正定任县委副书记。彼时的华北平原,刚刚开启“有水快流”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被视为财政“摇钱树”。习近平同志敏锐地意识到,以破坏生态换取的“短平快”发展,最终必将付出更昂贵的历史代价。1985年,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编制《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指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针对滹沱河沿岸小化工厂、小电镀厂星罗棋布的状况,果断关停沿线高污染企业。更具前瞻性的是,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围绕城市需求发展农村“半城郊型”经济,推动恢复隆兴寺周边古槐群落,修建常山公园,为今天正定“古城+湿地+花海”的生态格局埋下第一颗种子。正定实践表明,在中国改革开放刚刚破冰的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就已经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坐标牢牢锚定在基层治理最前线,为基层生态治理提供价值先导。

◆市域实践:从筼筜湖到“海上福州”的系统治理

1985年,习近平同志履新厦门,为治理“筼筜湖黑臭”这一城市顽疾,主持召开“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确立“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二十字方针,开启我国城市黑臭水体系统治理先河。在厦门,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强调“要尊重城市特色和发展规律”,着眼统筹城市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布局,率先提出“生态位”概念。

1988年,调任宁德地委书记后,面对“山多、林多、贫困多”的现实状况,习近平同志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三库”重要理念,为改变闽东地区落后面貌,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山海经”发展思路。在福州主政期间,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提出“城市生态建设”的理念,并提出建设“海上福州”战略构想。这一系列市域层面的探索,标志着习近平同志在地方的绿色探索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集成,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早期表达。

◆省域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与省域治理的绿色转型

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习近平同志开始从省域层面系统考虑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主持编制完成《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推动福建率先在全国探索生态省建设。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治理,“五次调研、四次批示”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形成中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彼时,习近平同志在福建三明常口村调研时提出的“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理念,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雏形与初期诠释。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率先谋划推动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集体林地“分山到户、均林到人”,形成了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林业经营体制改革创新模式,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2002年,习近平同志履职浙江。彼时浙江经济总量已居全国前位,但“成长的烦恼”随之而来:水污染、雾霾、土壤酸化问题集中爆发。面对保护与发展的时代之问,习近平同志作出“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决策部署,推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深入湖州安吉余村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并在浙江推进“河长制”等制度建设,推动省域生态环境质量在经济转型中实现“V型反转”。

2007年,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在崇明调研时,习近平同志提出“把崇明建设成为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区”,并提出,探索“生态—空间—产业”协同治理的新思路。习近平同志还特别关注城市绿地建设,要求“见缝插绿”,让市民享有更多绿色空间。习近平同志在上海的生态治理实践,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

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这些思考与探索,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基础。这些绿色探索发端于基层,成熟于省域,升华于新时代,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建设重要目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与典型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创造性实施精准修复、跨域联动、系统布局的“点—线—面”整体方略,实现了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一碎片化治理,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范式转换。

◆点上突破:精准修复破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和重大突破,就是以精准修复为重要抓手,实施点上突破,将“整体观”与“重点论”辩证统一,系统性地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精准发力,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精准回应群众关切的“心肺之患”“餐桌之忧”“家园之殇”,部署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治理摒弃大水漫灌,实施“点穴式”精准施策:蓝天保卫战紧盯重点区域、行业和时段,运用科技手段精准溯源锁源,强化点源打击与区域联防联控;碧水保卫战以河湖长制压实责任,实施“一河一策”“一湖一策”,针对重点流域湖泊推进控污、治理和修复,强化排污口全过程管控;净土保卫战重在摸清家底识别污染地块,实施分类管理和“一块一策”风险管控修复,精准打击突出问题,切断污染链。三大保卫战通过精准锁定目标、施策和投入,成功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局部改善向整体提升的系统性转变,显著加速蓝天常在、碧水长流、净土安居美好愿景的实现,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建设美丽乡村。中国以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蓝本,在点上打造“美丽细胞”。比如,浙江以“一村一策”修复古村落水系、植被,实现生态伤痕的靶向治疗,北京胡同“共生院”重塑邻里生态链,宁夏荒漠村庄以“一棵树+一口井+棚圈”单元固沙生绿,皆是“点上突围”的生动实践。再如,浙江嘉兴“萤火虫回村”印证水系贯通成效,陕北淤地坝系统锁住黄河泥沙,生态治理从“末端修补”升维至“源头调控”。“千万工程”经验的全国推广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更以“中国方案”证明了点上精准修复对系统性治理的决定性作用,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态发展观与“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科学方法论要求。

◆线上协同:跨域联动打破“九龙治水、权责不清”的行政壁垒

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夯实国家生态安全根基。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将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规则,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目前,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已占陆域国土面积30%以上。这不仅是空间管控的硬约束,更是生态安全格局的“底盘”。通过划定红线并配套编制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中国成功巩固了以“三区四带”为核心骨架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构成三大核心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形成四道关键生态廊道。这一宏大的空间格局,突破行政区边界,有效维护了国家生态安全与生物多样性,筑牢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

实施重大流域国家战略,引领永续发展新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推动长江、黄河两大母亲河流域的保护与发展,将其确立为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引领流域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19年9月、2021年10月、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三赴黄河流域考察,从郑州到东营再到兰州,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沿黄九省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控,干流水质连续两年稳定在Ⅱ类;下游标准化堤防全面建成,保障沿线安全。沿黄能源基地绿色转型加速,宁东、鄂尔多斯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能效水平领跑全球,为国家能源、粮食安全夯实绿色根基。2016年1月、2018年4月、2020年11月、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考察长江,从重庆到武汉、南京,再到南昌,一以贯之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沿江十一省市累计关停取缔化工企业万余家,腾退岸线数百公里,长江干流水质连续四年保持Ⅱ类。“十年禁渔”全面实施,江豚群体数量历史性回升。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协同发力,2024年长江经济带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提升至47%,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引擎。

◆面上统筹:系统布局扭转“配置不均、板块分化”的发展失衡

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余村调研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重访余村时强调:“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你。”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被写入党章,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而科学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实践发展的重要遵循。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塞罕坝林场,三代人植绿荒漠,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碳汇交易和生态旅游年收益破亿元;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梁素海,习近平总书记部署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强调“用心治理就是守护发展根基”,推动水质从劣Ⅴ类升至Ⅳ类,滋养现代农业与文旅产业;在陕西安康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嘱托,推动退耕还林形成的茶园带动4万人就业,实现“绿叶子变金叶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创新制度安排,为破解因地理区位和功能定位差异导致的“板块分化”提供了坚实保障。生态价值的多维路径转化,共同构成一个扭转发展失衡、促进区域协调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推动中国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坚持“面上统筹、系统布局”,着力破解绿色转型中“配置不均、板块分化”的发展失衡:强化东西互济,推动能源与产业跨区域协同。东部依托技术优势攻坚高效光伏、氢能等核心技术,如江苏徐工集团以电动重卡、氢能机械带动产业链减排30%。西部发挥资源禀赋布局风光大基地,如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光伏基地通过“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模式,实现生态修复与清洁产能双赢。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龙头牵引光伏材料、碳捕集等技术向安徽、苏北辐射转化,破解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并通过财税政策倾斜与绿色金融工具,引导资金、技术向中西部清洁能源基地流动,扭转产业“东强西弱”、创新“南密北疏”格局。全域协同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正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均衡、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底座。

从精准修复的“细胞级”手术,到跨域联动的“流域级”协同,再到系统布局的“全域级”统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以“点—线—面”系统方略,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统筹加强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开展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强化美丽中国建设法治保障。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法律体系,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生态文明载入宪法和党章,构建了以“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1+N+4”法律体系,累计制修订生态环境法律法规超1100部,覆盖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全领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权益,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2025年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首次提请审议。我国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加完备的生态环境法治保障。

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系统观念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思想引领、法治保障、体制创新、组织建设、作风整顿等多维度综合发力,将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同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显著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新时代新征程上,要不断强化系统观念,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同频共振,强化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与源头治理的有机统一,统筹协调局部与全局、治标与治本、当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提升全球环境治理引领能力。当前,全球生态危机持续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跨境蔓延,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生存挑战。面对这一严峻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指明方向。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的塞罕坝林场创造了荒漠变林海的生态奇迹,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赢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断焕发生机,这些都是中国生态智慧的生动实践。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增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生态环境战略、国际和外交战略协同性,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持续提升我国在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引领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鲍杨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5年。

②孙金龙:《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人民日报》,2024年8月30日。

责编/谷漩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