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阐释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十四五”期间,我国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面向“十五五”,要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建立碳排放双控新机制,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确保“十五五”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和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绿色空间格局初步成型
国土空间格局不断优化。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完成了系统性整体性重构,“五级三类四体系”的“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现从城市到区域、从平面到立体空间的历史性突破。我国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有效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推动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快速积累,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明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加强,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持续推进,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初见成效。截至2024年,我国生态质量指数(EQI)值为59.95,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为“二类”;全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十四五”时期我国“增绿”全球最多,贡献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全国空气质量稳中向好。202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2%,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为0.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稳定改善,达标城市数量稳步提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0.9%、0.9%和4.8%。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共222个,同比增加19个城市。
地表水环境持续改善。2024年,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90.4%,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6%,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210个重要湖库中,水质优良湖库数量占比为77.1%,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重点流域水质进一步改善,十大重点流域水质均为良好及以上。全国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预计提高到76%左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
土壤污染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土壤重点风险监控点重金属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2024年基本完成5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优先监管地块实施污染管控率达到75%以上。
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加速
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十四五”时期,我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以强化区域协作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经济发展既保持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2024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2023年增长7.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2023年增长8.9%。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十四五”前四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1.6%,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绿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科技创新驱动光伏电池、海上风电、氢基竖炉冶金、第三代核电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储能技术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节能环保产业提质增效,形成覆盖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绿色技术装备制造体系,成本持续下降,能源设备、节水设备、污染治理等多个领域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综合能源服务、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碳排放管理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各地积极探索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精品民宿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加快转型。一方面,持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推广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优化园区企业、产业和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大力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产业循环式组织、企业循环化生产。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另一方面,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资源消耗量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行业,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政策。
“新三样”成为出口新亮点。2023年,我国“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29.9%,充分彰显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绿色低碳竞争优势。2024年,我国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首位,为全球提供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全球前10家风电整机企业中有6家中国企业,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中有6家中国企业。
能源生产消费革命提速
非化石能源发展实现新跨域。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3.46万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5%。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占全社会新增用电量的86%,为支撑全国电力消费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4年底,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为19.8%,比2020年提高3.9个百分点,2025年有望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的目标。
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以促进煤电清洁低碳发展为目标,开展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新增煤电机组执行更严格节能标准,发电效率、污染物排放控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推动终端用能清洁化,持续开展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煤炭消费占比持续下降,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显著提升,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加快。
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钢铁、电解铝、水泥、炼油、乙烯、合成氨等行业的能效标杆产能占比平均提高约6个百分点。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推动优化建筑用能结构,2024年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超90%,节能建筑占城镇既有建筑面积比例超64%,完成城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超3亿平方米,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约3%。
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稳步推进。持续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全国低碳日、植树节、六五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地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积极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参与绿色发展,推进绿色生活理念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把绿色发展有关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写生态环境保护读本,在中小学校开展基本国情教育,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
绿色生活方式全面倡导。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全面开展。根据2023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显示,全国70%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近百所高校实现水电能耗智能监管,109个城市高质量参与绿色出行创建行动。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大力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深入开展“光盘”行动,绿色生活理念正在推广到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
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用电器等节能低碳产品加快普及。依托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以下简称“两新”政策),鼓励消费者采购高效节能家用电器和新能源汽车。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均突破1280万辆,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两新”政策带动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5.7%,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达到67.6%,带动大宗耐用消费品销售额超过1.3万亿元,形成节能量约28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300万吨,对扩大有效投资、提振消费需求、促进绿色转型、改善社会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理念到实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
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不动摇,抓紧研究制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增强领导班子共抓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效能。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组织开展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抓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并做好与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工作衔接,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
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保障经济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注重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五对关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断调整优化相关政策,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协调。
依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制定和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等法律,编制生态环境法典,构建覆盖各重点区域、各种类资源、各环境要素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持续完善重点领域绿色发展标准体系,累计制修订绿色发展有关标准3000余项。实施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严厉查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强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形成对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侦办工作合力,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注重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强化财政支持、税收政策支持、金融支持、价格政策支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将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一体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支持出让、转让、抵押、入股等市场交易行为,加快构建环保信用监管体系,规范环境治理市场,促进环保产业和环境服务业健康发展。基本形成政府有力主导、企业积极参与、市场有效调节的体制机制,更好激发全社会参与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在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水流、耕地等领域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在科学合理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建立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形成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坚持发挥科技创新的绿色发展支撑作用,推行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把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支持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结合,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技术自主化。注重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确保“十五五”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和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
(郑雄领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5年。
②郇庆治:《“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析论》,《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年第8期。
责编/靳佳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