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识

【摘要】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当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亟需在空间规划的科学性、文化叙事的创新性、传播效能的持续性等方面实现突破,要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良性互动,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方协同机制,推动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国家文化公园 中华文化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新时代我国文化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创新性实践,而且是构建和完善我国公共文化空间体系的重要路径。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等政策文件,提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2019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的出台,进一步明确国家文化公园的基本原则、方法机制和主要建设任务。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2021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2023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2025年)等一系列规划的相继发布,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断创新管理运营模式,优化空间布局与功能配置,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范式,既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又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其发展经验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国内综合性公共文化空间的典型代表,在建设过程中深度融合自然资源、历史人文、文化旅游及现代公共服务功能,通过对中华文明标识性资源的系统性整合,以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传承为载体,构建集文化体验、休闲游憩、教育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公共文化空间体系。这种跨区域、跨类型的综合性建设模式,突破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类型单一、功能割裂的局限性,有效回应当代社会群体差异化、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

当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处于重要推进阶段,由于覆盖区域广、空间层级多、建设规模大,在推进过程中面临资源整合力度不足、权责边界有待明晰、跨区域跨部门协调机制有待完善等现实挑战,需要统筹谋划、系统施策。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充分发挥其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的引领作用,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文化公园承载的社会文化功能

国家文化公园不仅是物理意义层面的空间存在,而且是承载中华文化认同、历史记忆与公共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它是以历史遗址、文物古迹、自然风貌、山水群落等为核心基础,依托游客中心、文化场馆、相关标识和交通网络等相关基础配套设施而构建的客观物质空间载体。例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以长江文化为核心,依托沿线的文化遗产资源,规划建设长江博物馆,建设改造三峡工程博物馆、屈原文化公园、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文化展示场馆和专题博物馆,同时在重点景区与交通枢纽建设游客中心,加快交通网络建设,设计统一的标识系统,逐步推动国家文化公园物质空间载体建设。

国家文化公园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实践场域,还承载着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开发、文化交流互动等社会文化功能:通过在国家文化公园内融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场所,延展公共文化空间,突出公共文化属性;通过文旅产业开发、文创产品生产等经济活动,推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在地性的文化展演活动,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促进当地居民的文化参与,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彰显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这一重大文化工程,通过系统整合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资源,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空间载体,更为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搭建优质平台,在赓续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共同保护、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公共文化工程,需要统筹政府、企业、社会、民众等多方主体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在长城、长江、黄河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系统观念,创新治理模式,既要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协调机制,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其中。通过明确各主体权责边界,凝聚价值共识,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群众共享的良性互动格局,推动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

政府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履行规划引领、政策保障和监督管理职责,科学统筹国家文化公园的总体布局和资源配置。企业以经营主体身份参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充分发挥在资金、技术和运营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推动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转化。以社会组织和文化机构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发挥着补充和协调作用,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学术研究、志愿服务等方式,不断丰富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内涵,促进公众与文化空间的互动。广大人民群众既是国家文化公园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又是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者和监督者,既拥有享受文化资源、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又有参与决策和监督反馈的责任。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充分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将激发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政府、企业、社会和群众的权责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运行、管理的过程,应当体现平等、多元、协作等理念,具备兼容不同文化需求、包容多方主体的特质。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向多方主体合作生产和价值共创转变,使国家文化公园真正成为凝聚文化共识、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构建平等协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型治理体系,实现文化传承保护、经济社会发展与群众文化权益保障的有机统一,让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实践,不仅拓展文化传承的物理空间,更深化全民族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觉。国家文化公园的提出和建设,为不同的地域性文化认同提供一个统一而宏大的文化符号,具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包容性,起到文化桥梁和文化纽带作用,有助于形成全民族的文化认同。我们要深刻把握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标识,不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国家文化公园真正成为赓续中华文脉、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平台。

兼顾文化遗产、生态环境、数字技术与社会功能的协同发展,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文化空间

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空间生成包含三个重要环节:文化符号凝练、文化场景化表达和文化情感体验。

国家文化公园通过对场域内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与符号化凝练,构建起承载中华文明密码的文化符号系统。例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横跨中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串联滇藏、巴蜀、荆楚、吴越等多个文化地理单元,深度融合自然生态、经济发展与不同地域文化要素,串联起流域内滇藏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多种文化标识,将碎片化的文化要素整合为层次丰富、内涵深刻的长江文化符号系统,进而推动地域文化特色与国家文化标识有机融合。

国家文化公园以文化要素和文化符号为介质,积极推动文化和技术融合,兼顾文化遗产、生态环境、数字技术与社会功能的协同发展,营造多层次文化场景,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成具体可感的文化空间。

文化场景的塑造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这些融合历史记忆与时代特色的场景,既能让人民群众直观感受文化魅力,又能唤起深层情感共鸣。通过对文化符号的创新诠释,国家文化公园不仅打造出丰富的文化场景,更构建起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纽带。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参观者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增进文化认同,实现从文化感知到文化自觉的升华。

国家文化公园的创新发展,与数字化传播呈现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文化传播,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构建起虚实结合、沉浸体验的新型文化传播场景,而且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整合文化资源,构建融合性场景。黄河、长江等国家文化公园,通过系统性整合线性遗产廊道的沿线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生态景观等多种要素,构建起覆盖广袤地域、融合多层次文化的空间网络体系和场景集合。作为整体性、综合性的公共文化空间,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传播需要系统整合文化资源,凝练符号价值体系,制定跨媒介协同传播策略,打造融合性和全域化的场景联动传播模式。深度挖掘国家文化公园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原生要素,构建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的特色文化符号体系,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传播矩阵,线上依托官方数字平台、社交媒体,线下整合园区智能导览系统、沉浸式展示设施及主题文化活动,促进资源共享、数据共通,形成传播合力。推动全域场景联动传播,打破国家文化公园园区内部物理空间与功能设施的区隔,构建系统化传播网络,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生态,以及主题鲜明、脉络清晰的文化叙事体系,让人民群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互动式参与中增强文化认同。

嵌入数字技术,营造体验性场景。良好的文化体验,是文化空间形成持久吸引力的关键。随着体验活动的深入开展,公众对场景信息的认知和认同度持续提升,有效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感知和文化认同。数字技术是沉浸式体验性场景营建的关键,其广泛应用打破移动通信、媒体、计算机之间的技术壁垒,使信息可以跨越时空流通、传播与分享,并建立起人、物、场之间立体、交互的连接,促进万物互联互通。数字化的媒介是人的延伸,丰富着人的全方位感官体验,可以依托数字技术,通过环境的设计、氛围的营造、情感的表达和立体化的叙事,营造可见、可听、可感的文化场景,实现与受众全感官的连接,让人民群众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增强文化认同。例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在建设过程中,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以场景化设计和沉浸式体验方式,将“九曲黄河”的自然空间与黄河文化的内涵相结合,将文化内容转化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景观化表达,成功构建起沉浸式的黄河文化感知体验性场景。

关注个性需求,打造交互性场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顺应数字化传播规律,突破传统单向传播模式,构建“内容+服务+社交”的新型传播体系。立足群众文化需求,运用智能技术打造个性化交互场景,实现文化传播从“千人一面”向“精准供给”转变。一方面,依托大数据和算法推荐技术,通过用户画像对受众的需求和偏好进行精准把控,建立用户画像模型,实现场景服务的精准匹配;另一方面,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基于相对平等的关系,形成双向交流、互动和感知,受众不再只作为内容的被动接受者,也成为内容的生产者、选择者和传播者,让信息及服务的适配得以实现。在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构建和场景营造中,同样可以通过挖掘用户行为数据,提供定制化游览路线规划与文化活动推荐服务,依托社交媒体平台搭建平等对话机制,开展主题互动活动与话题讨论,基于即时反馈与深度互动,打造交互性的国家文化公园场景,以提升受众参与度,形成传播者与受众的协同共创生态。同时,通过场景化设计激发用户内容生产动力,在园区内设置创意打卡点与互动体验区,鼓励游客生成图文、视频等原创内容,借助社交媒体传播裂变效应,实现文化传播的指数级扩散。

近年来,作为我国新时代重大文化工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持续稳步推进,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培育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未来,仍需要不断拓展研究视野和深化理论认知,为进一步突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协同治理壁垒、资源整合难题、主体利益平衡和话语体系构建,提供更多可供参考的方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5年第15期。

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 2022年10月26日。

③范周:《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向度和建设思考》,《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第23期。

④何友均:《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的重大意义与实施路径》,《国家治理》,2022年第11—12期。

责编/靳佳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