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思想财富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全面展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其中多篇文章深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倡议和主张,深刻揭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破解全球生态治理难题、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对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充分彰显大国大党领袖开阔的文明视野和天下情怀。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全球生态治理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收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稿79篇,系统反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和原创性贡献,为推进这一重要思想学理化、体系化阐释提供了权威教材。全书多篇文章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倡议和主张,深刻揭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破解全球生态治理难题、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积极倡导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中国积极引领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进程,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并付诸实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电力、清洁钢铁生产体系和新能源产业链,其中光伏、风电装机容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中国推动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高质量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倡导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携手各方共同迈向绿色发展之路。这些中国贡献和中国方案,以创新思路和务实行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充分彰显了大国大党领袖开阔的文明视野和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情怀,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意义和全球价值。

坚持和谐共生,凝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识

建设绿色家园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需要共通的理念和共同的目标指引共同的行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与保护协同推进的一般规律,对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一重要思想从本体论的角度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同一性问题,认为两者并非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割裂状态,而是一体共生、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对于人具有先在性,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人类应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着眼于当今时代需求,又关乎世界长远发展,回应了世界的普遍期待,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与认同。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在全球推介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重申“只有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公约提出的‘到2050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实践证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超越了地域限制,增强了走好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信心,为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风险挑战,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更高发展阶段提供了思想启迪。我们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重塑全球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民生优先领域,是我们党的使命任务之所在、宗旨要求之所在、施政方向之所在。中国共产党不仅心系中国人民的环境福祉与生态需要,更以宽广的天下情怀和世界眼光关注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境遇,不断增强各国人民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关系各国人民的福祉,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探索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的协同增效,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优美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各国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高质量发展的国际舞台上,中国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中国在非洲推广“稻田鸭”生态养殖,既可控制害虫泛滥,减少农药污染,也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向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普及中国菌草技术,这项技术不仅对盐碱地治理和防沙治沙具有重要功效,也给当地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机会;中国绿色技术惠及各国人民,向全球提供60%的风电设备、70%的光伏组件设备,特别是在非洲大陆能源绿色转型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大缓解有关国家电力短缺难题,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生态文明造福各国人民,开辟了人类可持续发展更加美好的前景。

坚持系统观念,贡献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国方案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建设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政治建设、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科技创新,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各个领域关系密切,需要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例如,生态是和谐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山水林田湖草沙都是其中重要环节,如果缺乏统筹、各自为政,就会出现“九龙治水而水不治”的问题。发展与保护也是一个系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子是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坚持系统观念,就是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抓住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突破带动全局工作提升,同时注重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

系统观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工作方法,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强调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新的治理思路。近年来,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展防沙治沙合作,将“三北”防护林工程多年形成的统筹林草湿荒生态保护修复、植被固沙与工程固沙相结合、光伏治沙等系统治理经验,成功复制到撒哈拉沙漠南缘,为相关国家构筑了一条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城”。在海洋治理方面,浙江提出“蓝色循环”塑料治理模式,运用系统思维,构建“源头减塑—岸海联防—循环利用”一体化体系,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和实践路径,2023年该项目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我们应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增强全局观念,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坚持责任共担,夯实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合作基石

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面对生态环境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没有哪个国家能独自应对。但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全球气候治理成效不彰,气候融资艰难,个别西方国家热衷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造成严重冲击,与全球减排共识背道而驰,削弱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合力。面对全球绿色转型的不确定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切实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尽所能,团结协作,推动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在环境问题上的历史责任和现实能力存在差异。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就是要根据国情和能力,最大程度强化务实行动。发达国家应切实展现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真正诚意,加紧兑现气候资金承诺,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也要在能力范围内尽最大努力,携起手来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全球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始终秉持应有的历史使命和道义担当,积极拓展气候治理、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合作,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宝贵的确定性。中国积极推进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例如,2016年以来,提供并动员项目资金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有力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40多个国家签署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和援助协议,先后为120余个发展中国家培训大量技术人员。面对全球生态环境合作困境,中国坚持重信守诺、知行合一,积极倡导共担责任、合作共赢,携手各国应对全球环境挑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注入强劲动力和持久力量。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5年。

②《习近平向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峰会发表致辞》,《人民日报》,2025年4月24日。

责编/谷漩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