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10月2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 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发展

——南开大学终身教授  王伟光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发展的核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建构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强调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解决好“为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体现为“一马当先”与“万马奔腾”的辩证统一,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三者相互促进、内在统一,共同构成自主知识体系的载体与实质内容。

学科体系是按学问门类划分的认知框架,学术体系是包含术语概念原理的理论内核,话语体系是学术内容的表达形式。三者以中国实践为源泉,通过学科重置重构认知框架,通过学术创新提炼原创原理,通过话语转换掌握定义权力,形成自主知识生产的有机生态系统。这种三位一体的建构,旨在形成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整体认识框架,能够系统阐释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内在机理与世界意义。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相统一,是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最终目标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不仅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学理支撑,更要发挥超越地域经验的普遍性潜力,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在人类知识图谱中刻下不可替代的中国坐标。(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王伟光,南开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主要著作有《社会矛盾论》《利益论》《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等。

迈向“十五五”:新兴支柱产业发展重点与推进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渠慎宁

以房地产为代表的传统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减弱,亟需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兴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且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产业,兼具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两者的特征与影响。与传统支柱产业相比,新兴支柱产业“新”在增长动能强、业态模式新、技术含量高以及绿色底色足。

根据新兴支柱产业的主要特征,从具体产业层面来看,当前正在成为或有潜力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的,主要有人工智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机器人、生物医药等。“十五五”时期发展新兴支柱产业,需要充分释放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依托新能源激发绿色增长新动能,以新能源汽车引领未来出行潮流,助力集成电路向先进制程跃升,加快机器人技术突破与普及应用,将生物医药产业打造为内外需新增长点。(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渠慎宁,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新兴产业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经济学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进一步释放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潜能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 罗小龙

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城市群和都市圈,是新时代我国城镇化工作的关键部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不是简单的空间规模扩张或形态调整,而是一场深刻的空间组织革命与治理体系创新,系统回答了如何在超大人口规模国家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如何通过空间治理现代化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时代课题。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城市群和都市圈,是破解大城市病、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推动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组团式”是我国城镇化空间形态的生动实践,深刻体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网络化”是构建高效流通体系的关键路径,有效回应打破行政壁垒和条块分割、促进各类要素顺畅流动的现实需求。

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为进一步释放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发展潜能,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分类指导与功能统筹相结合的规划体系;加快设施联通,筑牢综合交通与数智技术双支撑的基建网络;深化产业协同,构建创新驱动与专业分工相结合的产业生态;推动服务共享,筑牢普惠均等与城乡一体的民生保障;健全治理机制,创新跨行政区协同与利益平衡相结合的体制机制。(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罗小龙,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南京大学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发展与规划、发展政策、城乡治理等。出版专著和编著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

人民论坛网评 | 让更多青年成为乡村全面振兴“领头雁”

广袤乡村天地广阔,既是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磨砺成长的熔炉。当前,一批批怀抱理想的年轻干部如同“雏雁”,振翅飞向乡村一线。如何将这些富有朝气、思维活跃的“雏雁”培育成为能够独当一面、引领发展的“领头雁”,不仅事关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全局,也考验着各级党组织的远见卓识与责任担当。

年轻干部投身乡村全面振兴,首要的是解决“为谁干事、如何干事”的根本问题。乡村工作直面基层群众,情况错综复杂。若理论武装不深、政策把握不准,行动便会偏离航向;若群众感情不够深厚,工作就可能陷入“自说自话”或“水土不服”的困境。必须把强化思想淬炼和政治历练摆在首位,让理论学习的“深度”转化为服务群众的“温度”。“雏雁”的成长无捷径可走,只有经历关键岗位的磨砺、重大任务的考验,才能增长胆识和才干。要敢于把“雏雁”放到乡村全面振兴一线,坚持“使用就是最好的培养”,通过基层墩苗、交流轮岗、承担专项任务等多种方式,使他们在实践中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实现从“有潜力”到“有实力”的蜕变。让“雏雁”脱颖而出、安心创业,需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必须牢固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健全完善适应乡村全面振兴需要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真正让那些在乡村扎下根、干出彩的干部得到认可、受到重用。(作者:陆余晴,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网评 | 画好思政育人“同心圆”

青春如“帆”,是弄潮儿向涛头立、展报国志的拼搏求索;青春似“火”,是点亮前行希望、绽放时代新光的灿烂华章。青年正处于人生拔节生长的起步阶段,也是理想信念确定、心智健全成熟的关键时期。为青年群体指路引航,迫切呼唤科学理论的武装,也特别需要思政课程发挥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行走于田间沃野、山川河流间的“大思政课”,既是培根铸魂的有效载体,也是立德树人的最好教材。以治水安邦、兴水利民的伟大实践为生动教材,就是要通过一个个“大国工程”创新创造的故事,源源不断传递出可触摸的奋斗足迹和可感知的精神力量。

山河青年志,青春正出发。青年,作为朝气蓬勃的象征和自强不息的代表,当深刻领悟大思政课中蕴含着的“真理之光”,善于从中悟得其法、觅得其要,读懂其中的优良传统和精神价值,用其来涵养浩然正气,用其来丰盈人生储备;当努力把人生梦想的坐标嵌入国家发展的经纬,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更好融入报国之行,多一些恒心、信心、平常心,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乡村全面振兴一线、科技创新前沿、基层治理现场贡献智力、发挥光热,在祖国大地的广阔实践中亮一身脊梁、尽满满担当。作者:韩骏升,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往期精彩内容】

10月28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0月27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0月26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0月25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0月24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0月23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0月22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