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脱贫过渡期衔接工作成效分层评估机制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李志明
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我国设置五年过渡期,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过渡期收官的关键节点,亟需构建一套立足国情、兼顾区域差异、逻辑严谨的分层评估机制,既对五年衔接工作进行系统总结,也为未来战略接续提供循证依据。评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应遵循“底线优先—支撑为要—机制保障—长远赋能—主体激活”的递进逻辑。
坚持底线优先,评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应当优先评估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与帮扶机制的“精准性、有效性、系统性”;强调支撑为要,在守住底线之后,产业可持续发展与脱贫群众稳定增收成为过渡期衔接工作的关键抓手,处于次优先评估层级;夯实机制保障,责任压实与政策衔接是确保“底线守得住、支撑立得稳”的关键制度保障,评估责任落实与政策衔接的目的在于检验“责任不松、政策不断”的实践效能;保障长远赋能,检验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补短板、提质量”的实际成效,规避因公共服务缺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的乡村发展动能不足问题;促进主体激活,着重围绕乡村治理效能与群众参与程度提升这两个方面开展,着力推进乡村治理和群众参与。(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李志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乡村振兴、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等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社会保险权:理念、思辨与实践》《社会保险权的历史发展:从工业公民资格到社会公民资格》等。
围绕大农业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县域富民产业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经济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成德宁
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又是工业与农业的交汇点。发展县域经济,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壮大富民产业。在新发展阶段,通过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让更多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增收致富,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这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西部地区县域大多属于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在保障国家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以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家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以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明确开发方向。中西部地区县域的产业投资,应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把农业打造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富民产业。
中西部地区县域的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丰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还是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应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化,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把农业打造成为一种“从田头到餐桌”,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等全部内容的完整产业,成为有奔头的富民产业。(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成德宁,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发展经济学、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农村发展、环境与发展等研究。出版专著《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三农”问题》《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政策》,发表论文70余篇。
抓牢抓细抓实农村移风易俗工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教授 何得桂
建设文明乡风,离不开移风易俗。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我国乡风文明建设成效以及乡村全面振兴的成色。近年来,党和国家多措并举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乡村环境持续变美,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们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开展农村移风易俗工作,体现为对农村文化生态、伦理秩序与社会治理模式的引导、塑造,也涉及传统与现代价值的碰撞、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旨在推动乡村文明由“外在美”转变为“内涵美”。深化移风易俗要精准把握其内在规律,不仅要重视看得见的因素,也要重视看不见的文化因素;摆脱简单的行政推动模式,注重培育政府、社会和民众的共同缔造行为,进而强化“党建引领、部门协同、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充分尊重和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典型带动、激励引导等方式,使他们更好地成为移风易俗的参与者、推动者;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注重乡村治理积分制和清单制的运用,遏制乡村陈规陋习及其新变种,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成效。(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何得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乡村振兴与党的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医改与养老服务等。发表论文90余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期刊全文转载。
汇聚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州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黄罡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重要载体。推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把“制度协同—文化认同”的双重逻辑,落实为“可执行、可监督、可考核”的程序机制。综观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实践,制度协同通过顶层设计、规则衔接与机制创新,形成稳定的制度供给;文化认同则通过价值引领、青年优先与公共体验,形成坚实的社会基础与动员能力。通过制度创新,让居民感受到发展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通过文化联结,唤醒共同历史记忆与价值共识。制度协调与文化认同在“物理耦合”与“情感共鸣”的双螺旋中相互嵌入、相互增益,助推大湾区建设从经济维度的增长,向社会维度的融合与文化维度的认同拓展,汇聚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面向未来,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系统观念与底线思维,在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与更高质量民生服务的良性互动、更深价值共识与更广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与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和“一国两制”框架下独具原创性的中国经验与治理样本。(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黄罡,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州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研究。
不断强化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 彭澎
202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深化乡村富民产业金融服务”。发展富民产业有助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当前,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粮经复合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等产业日益壮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当前,亟需充分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风险缓释方面的积极作用,以金融创新赋能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一方面,结合农产品种养、加工转化、品牌销售、产区服务等环节,构建覆盖全产业链、满足不同需求的金融产品体系。另一方面,从财政、保险、监管等环节出发,构建一套可复制、可落地、可持续的风险缓释体系,降低金融机构面向农业领域的经营不确定性,增强金融支持产业的稳定性与可预期性。(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彭澎,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主要著作有《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研究》《数字金融能力对家庭农场农业生产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等。
【往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