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文明倡议的国际传播与深入践行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研究员 于运全
全球文明倡议已从理念倡导迈向制度建构,从双边合作扩展至全球平台,从政府主导走向全民参与,在机制、区域、主体多个层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国际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全新发展机遇。
为有效应对当前中外文明交流互鉴面临的现实挑战,需从六大维度出发,探索一条系统性实践路径。一是建立多方协调机制,强化国际传播协同效能,建立顶层协调与基层落地的联动体系,推动智库与媒体的专业化协作,激活地方与民间的传播活力。二是提炼融合中华文明理念与国际共识的价值符号,增强全球民众对文明多样性的认同。三是构建可持续对话平台,推动“官方+民间”双轨文明对话,搭建官方层面的长效对话平台,培育民间层面的常态化互动机制。四是融合全媒体传播渠道,优化文明传播内容生产体系。采用“故事化+可视化”的叙事方式,从贴近外国民众日常生活的视角讲述全人类共同关注的故事。五是深化数字技术赋能,打造智慧文明对话平台。加大对新技术领域创新发展的支持与投入,推动国际传播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六是培育青年主体力量,夯实全球文明对话根基,完善青年参与的支持与激励机制。(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于运全,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文化软实力。主要著作有《全球民意调查中的中国形象》(合著)、《中国对外传播的变革与发展——〈对外传播〉20周年文选》(编著)等。
“回环”逻辑中的全球文化新格局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 胡正荣
当代国际传播格局呈现环状往复与递归生成的动力学特征,即信息在国际传播中被吸收、挪用、改写,最终以新的形式反向作用于原初的叙事者,形成一个“回环”。“回环”作为一个新的解释性的学理框架,相较于传统反馈机制,强调传播在循环往返中不断发生的生成性转化。
“回环”视角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路径启示,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仅是塑造形象的工具,更是构建制度性话语权的重要路径。这意味着传播既涉及受众的接受度,也关乎制度结构的循环生成。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的回环逻辑,不仅体现在文化内容的跨语境往返,也体现在制度规则的循环沉积。通过不断把外部反馈纳入国内叙事与制度改造的过程,中国能够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成为更具主动性的参与者和塑造者。由此,应将外部反馈纳入叙事生产的全过程;通过前瞻性的议题设计,将自身的发展理念嵌入国际公共话语中,以跨语境的动态调适,循环沉积转化为制度性的承认;注重价值共建与互为主体的交流,进而提升传播的认同力,赢得更深层次的话语主动权。(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胡正荣,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新媒介与媒体融合、国际传播、文化产业。主要论文有《以系统观念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以中华文化赋能价值供给:国际传播系统性迭代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策略》等。
全球治理视域下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创新路径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 程曼丽
从历史维度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始终处于各类主客观因素的交互影响之下。当这些因素(变量)历经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以矛盾、冲突的形式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产生影响,进而打破原有的平衡状态,推动开启新的发展局面。一方面,这是客观规律运行所必然带来的结果;另一方面,精准认清变量、敏锐把握时机、果断快速破局,也是一种充分彰显主观能动性、极具开拓创新精神的思维格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国际传播格局正经历着深刻调整,力量对比重塑、新旧交替更迭、发展失衡凸显成为这一时代的显著特征。在此关键背景下,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必须秉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以创新思维破除传统的桎梏藩篱。为此,我国坚持普惠包容、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在国际传播领域充分展现出独特的价值与担当。同时,要明确中国国际传播的价值理念,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紧紧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创新科技提升核心竞争力;精心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程曼丽,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史、国际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传播。主要著作有《海外华文传媒研究》《对外传播及效果研究》等。
以完善制度体系保证宪法全面实施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专职委员 李玉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如何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宪法实施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宪法实施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多次就宪法实施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并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加强宪法实施,推动我国宪法实施及相关制度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宪法全面实施,必须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宪法实施的重要论述为指引,秉持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坚持宪法实施、宪法解释、宪法监督共同推进,加快构建科学有效、系统完备的宪法实施制度体系,建立和运行好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为我国宪法全面实施不断迈上新台阶打下坚实基础。(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李玉萍,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专职委员。研究方向为立法学、刑事法和司法制度。主要著作有《刑事诉讼行为无效制度初论》《程序正义视野中的量刑活动研究》等。
携手推进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 李滨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具体表现为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贸易增长呈现下降趋势,跨国生产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较之过往大幅减弱,部分国家的政治社会动荡以及地缘政治竞争回归。
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推动世界重回和平发展的正道,一个重要的经济条件就是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理论与实践都证明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市场分工与交换的国际化,其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在一个主权分立的世界中,要解决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问题,必须依靠全球治理。要真正实现互利共赢、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必须推动全球治理改革完善,而改革应当立足以下原则:其一,必须坚持经济全球化;其二,必须承认世界文明与制度的多样性;其三,应该强调合作精神;其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其五,坚持行动原则。只有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向普惠包容的方向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全球化行稳致远。(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李滨,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博导,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际政治经济学)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理论。主要著作有《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化视野下的市场与国家》《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国际组织》等。
【往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