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体现
——北京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顾海良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也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推进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接续实施的五年规划,生动刻画以“强起来”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深刻体现习近平经济思想对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理论创新和学理跃升。从“十三五”到“十四五”规划谋划中,党的理论创新的新进展,构成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架,既成为五年规划谋划的理论支柱,又铸成五年规划谋划中学理上的新发展。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回顾新时代五年规划谋划中,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伟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顾海良,北京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经济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统筹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 钟茂初
“科学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体现,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实践的重要遵循,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着眼“十五五”科学谋划,我们应统筹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良好局面。
科学统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重点在于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动态平衡。“十五五”时期,无论是应对外部环境的新变化新挑战,还是顺应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都显得尤为迫切。为此,需要在创新治理中构建动态平衡的框架,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通过两者在创新领域的协同,重构传统生产函数并实现其市场价值。(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钟茂初,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环境经济理论与政策、生态文明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多次作为首席专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和重点课题。代表性学术著作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中国古代经济治理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等。
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钟钰
当前,我国进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阶段,乡村建设与发展面临新趋势、新要求,乡村产业不仅从无到有,更要提档升级;乡村人才技能,要适配信息化、智能化趋势;乡村文化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乡村生态,要一体化保护修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提升现代化水平。为此,需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力和支撑。
农业新质生产力与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农业新质生产力秉持的创新内涵,契合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底蕴,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而乡村全面振兴涵盖的“五大振兴”要求新突破,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适用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农业新质生产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动能源泉,数字化平台、物联网、智能农机等新型工具在乡村产业中得到普遍应用,大数据云平台在乡村治理、农村治安、资源回收处理等领域也广泛应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互融互促。为此,要坚持系统思维,强化统筹协调,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钟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粮食安全政策、农业政策、农产品贸易等方面研究。著有《我国粮食进口风险防控与策略选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粮食流通收储政策转变与反应机制研究》《中国粮食调研》等专著。
以城市更新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杨旎
以城市更新推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不仅是城市空间的重塑,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治理体系的全面升级。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同时要看到,我国城市更新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认知不足与综合效益统筹难题、动力机制与可持续性缺乏、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适配性不够、多方协同性与公众参与度较低等。为此,需以人民城市理念健全政策体系,探索多样化实施方式,构建多方协同的更新共同体,推动城市空间重塑、发展理念变革与治理体系升级,让城市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与展现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窗口。各方主体需携手共进,以坚定的决心、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举措,持续探索城市更新的新路径、新模式。(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杨旎,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首都超大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中国政府改革与治理、城乡基层精细化管理、公共安全治理。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多篇文章,出版专著与教材5部。
中国古代“运动会”:礼乐、百戏与武艺的交响
——北京师范大学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崔乐泉
中国古代体育的源头,可追溯至上古社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重要需求。对神明祖先的祭祀和对部落生存的武力保障,成为孕育早期竞技活动的沃土,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式的规范性祭祀活动,常伴随娱神乐众的歌舞与竞技,为后来体系化竞技盛会的出现奠定基础。
中国古代“运动会”通过礼乐、百戏、武艺等载体,发展出丰富多彩的体育竞技盛会。其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土壤,服务于“祀与戎”的实用需求,承载着礼乐教化的崇高理想,洋溢着世俗生活的欢愉气息。在承载儒家伦理和民族交流功能的同时,体现出制度化、世俗化与专业化的特色。古代“运动会”蕴含的身心和谐、实用理性的东方体育观,成为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遗产。(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崔乐泉,北京师范大学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导。主要致力于体育文化学、体育考古学、奥林匹克运动和民族体育学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0余部,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有关研究论文160余篇。
【往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