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10月23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理解把握高效能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院长  张翼

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高质量发展对高效能治理提出新要求,高效能治理对高质量发展形成新保障。高效能治理通过机构改革、制度创新和科技赋能,实现治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治理效能的持续提升。机构调整有助于消除“九龙治水”现象,在组织建设上赋能高效能治理;制度创新能够打破旧有体制机制的束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制度框架;科技赋能借助互联网、区块链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手段,提高治理的效率和精准度。

高质量发展对高效能治理提出新要求、提供新动力。高质量发展实现发展范式的根本转型,实现新质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迭代。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的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党领导的社会工作体制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建构,再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学说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突破西方治理范式,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人民意志,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活力。(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张翼,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等,出版、主编或参与主编专著等20余部。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冯仕政

基层治理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的“定盘星”,党建的引领力体现在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等方面。党建引领可以有效地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动员资源,可以打破部门壁垒、创造基层治理新格局。要持续夯实基层基础,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层治理必须坚持民心为大。社会治理是民心工程,要善与群众共情、让群众有感,实现服务民生与凝聚民心的共生循环。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改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基层治理必须坚持立足社区。社会治理必须让群众得实惠、有感受,必须抓好社区这个着眼点和落脚点。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末梢,只有社区治理搞活了、搞好了,社会治理才能搞扎实。基层治理必须发动群众参与。从困难群体入手,从突出问题着眼,全面解决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离不开基层群众的参与。让群众在参与过程中,不仅更好地实现治理诉求,也更好地凝聚共识,真正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冯仕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国家构建与政治秩序。出版《再分配体制的再生——杰村的制度变迁》《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与政治秩序》等专著。

以协同机制创新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张成岗

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最前沿,既直面群众最直接的利益诉求,又肩负着矛盾化解与社会动员的重要责任。随着社会结构与利益诉求日益复杂,基层治理实践面临新的挑战。例如,传统沟通渠道与决策机制常常难以快速响应群众诉求、形成有效协商机制。如何顺畅地将群众诉求纳入治理机制,实现诉求表达与参与共治的有效联动,成为基层治理路径创新的关键所在。从诉求到共治的转变,实质上是通过制度创新、技术支撑与社会动员,将群众从“被动对象”转变为“积极主体”,从而实现治理体系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面向未来,建设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需着力构建统一高效的诉求响应机制,健全多方协商和群众参与渠道、强化数字治理的技术支撑、拓展社会协同共治空间、完善法治保障与考核评估体系,推动群众从被动反映诉求向积极参与共治转变,实现制度供给、技术赋能与社会动员有机结合,形成具有韧性、包容性和前瞻性的基层治理体系,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提供有力保障。(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张成岗,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技术社会学、社会治理与政策、科技战略与政策等领域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现代技术问题研究》《美丽中国:解读2050中国生态现代化》等专著,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相关论文110余篇。

让文化遗产更好走进公众生活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研究馆员  蒋名未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人们对文博、非遗、国潮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关注,为“文博热”“非遗热”“国潮热”的兴起提供了强大的价值认识支撑。

文化遗产走进公众生活要以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与此同时将人的体验、活动和参与融入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全过程。通过构建“人”和“文化遗产”双中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架构,通过人的努力,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让文物“活起来”、让非遗“活得好”;通过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让人实现精神文化富足、物质生活满足、文化自信充足和思想文化认同。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要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为了让文化遗产更好地走进公众生活,必须持续不断地开发和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牢牢把握住年轻人的市场和文化消费需求,把握住市场未来,才能为文化遗产走进公众生活奠定好的市场基础。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助力作用,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3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蒋名未,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文物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领域研究和实践工作。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全面提升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数字化保护利用水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王宇航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利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数字化技术确保革命文物长久保存、拓展红色资源的影响力、推动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正以其独特优势在新时代赋予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全新生命力,让文物“活”起来、“热”起来、“潮”起来。

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已成为新时代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不仅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更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命题。未来,各地应在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创新传播方式、发掘文创潜力、加强跨界合作等方面加大努力,推动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通过不断创新与深化应用,为革命文物的保护和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助力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3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王宇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博导。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外人文交流。主要著作有《中国共产党国际秩序观的百年变迁》《开放发展与青年——全球开放发展青年创新学习项目文集(2019)》(主编)等。

【往期精彩内容】

10月22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0月21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0月20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0月1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0月18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0月17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0月16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