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论贡献与世界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俞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端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个人经历与认识思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和生态智慧,同时契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顺应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实际。其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不仅改变了中国,指导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且深刻影响世界,为当代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更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重要路径,彰显出宏伟的历史视野与高远的世界眼光。从安吉余村走向世界舞台,这一理念体现着从民族情怀到人类关怀的升华,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路径,展现出超越民族国家的思想高度,不仅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辩证思维和方法论指导,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知行合一的示范。
习近平主席强调:“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环境危机愈加严峻,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要努力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努力做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参与者,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复苏、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携手共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俞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环境战略与政策、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全球可持续发展等,主要论文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伟力》《破解全球环境治理难题》《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等。
以优质阅读产品丰富青少年精神食粮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边玉芳
加强青少年阅读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赓续中华文脉的关键环节。党和国家始终将青少年阅读置于教育强国与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并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提出“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面对着知识经济与信息爆炸并行的现实状况,亟需通过提升阅读供给的有效性,为青少年提供更优质的精神食粮。
青少年阅读供给质量,直接关涉文化传承、人才培育与国家未来。当前,我国青少年阅读产品在内容质量、价值引领、市场生态、资源供给等方面都需要加强。优质的青少年阅读产品,需深植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精准适配认知发展规律和多样需求、体现内容与形式的协同创新、承载启智增慧的教育功能。为此,要从内容提质创优、技术融合增效、监管筑牢底线、生态协同共建等四方面系统破题,让青少年在充盈的精神食粮中汲取养分。(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社会性发展、家庭教育、心理评价与促进等领域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50多项。著有《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学与教的新评价》等专著。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
不断提高县域城镇化质量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 孙久文
作为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形态变迁的关键载体,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城镇化体系呈现“城市—县城—乡镇—村庄”链条,县城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第一站,也是城市要素向农村辐射的中转站,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县域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基本单元,县城作为县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对农村产生极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县城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公共服务覆盖和基础设施延伸,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成为城乡经济循环的重要节点。
县域城镇化不仅是人口从乡村向县城的物理空间迁移,更是经济结构转型、社会公平实现、生态保护优化和治理能力提升的综合过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不断提高县域城镇化质量水平。一方面,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另一方面,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县乡村公共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我国县域之间发展差别较大,在自然资源、产业基础、文化特色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需根据不同县城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口规模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7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博导,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名誉会长。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理论、区域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经济学。
人民论坛网评 | 把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
10月17日,多部门公布2025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一份份“量”“质”双升亮眼成绩单凸显我国经济蓬勃发展新动能。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交汇点,唯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接续奋斗,才能让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
接续奋斗,要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引擎。进一步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既要持续攻坚“卡脖子”技术,实现高端制造的自主可控,也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既要扩大内需激活国内大市场,释放消费潜力,也要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拓展开放空间,让国际合作项目成为互利共赢的坚实纽带。接续奋斗,要筑牢改革与民生两大支撑。既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清理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壁垒,也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民生保障要从“有”向“优”升级,把政策红利精准送到群众心坎上,凝聚起全社会共同奋斗的强大合力。接续奋斗,要把握“稳”与“进”的辩证关系。继续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粮食、能源安全底线,确保粮食和能源两个“饭碗”端得更牢;在区域协调发展上持续发力,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格局。(作者:王小东,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网评 | 家风正则作风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当以标杆之姿率先垂范,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把责任扛起来,以严家教立家风、以严律己治家风,用实际行动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优良家风,让好家风成为涵养过硬作风的源头活水。
以身立范严管身边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干部自身端正,方能以“正己”为基扛起家风建设之责。日常中要将政策化为“家常话”、把廉洁事迹融入“枕边语”,带动家人共守廉、同筑防线,家风自正,便能形成春风化雨的正向效应。以纪修身慎用手中权。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针对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作出部署,既是组织的“严管”,更是对干部的“厚爱”。党员干部参与决策、执掌公权,更应让家风这面“镜子”常悬于心、常照于行,坚决不为人情所困、不为关系所累,始终做到“公权姓公、一丝一毫不可私用”,方能“清心做官、干净做事”,从源头上铲除权力寻租的土壤,让家风与作风同向发力。每位党员干部当带头正家风、严家教、立家规,让清正之风充盈于家、浸润于心,在潜移默化中为家人立标尺、树准则,为干事创业、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家风动力”。(作者:郭光辉,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