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重阳赏菊:观形色之美 知品格精神

【观者有心】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每当这个秋意深浓的节气来临,几乎每个中国人的心头都会自然而然地浮现王维那脍炙人口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千载之下,这份穿越时空的思念,已与重阳节的文化基因紧密交融,使得“敬老、登高、思亲”成为这一天最鲜明的主题烙印。而在诸多重阳节俗中,赏菊是一项源远流长,且格外富于诗意的传统。

古代重阳赏菊之景,在《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典籍中,在历代文人笔下均有记载。若论及当代赏菊之盛,其规模与热情,早已超越了文人雅士的书斋庭院,化作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

古都开封,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每年秋季的菊花文化节俨然成为城市名片,万千品种争奇斗艳;首都北京的各公园菊展,庄重大气,尽显京范儿;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其精致荟萃的菊花展会,展现了海派文化对传统节令的独特诠释;“十里栽花算种田”的扬州,菊花与城市气质相得益彰;苏州园林的菊艺,与假山池沼相映成趣,别具江南玲珑风致;杭州西湖的秋色,因环湖菊景的点缀而更显清雅;岭南广州的菊花会,则以其热烈奔放的氛围,展现出别样的南国风情;宁波植物园等后起之秀,亦以新颖的布展理念吸引着八方来客。这股自北向南、席卷全国的重阳赏菊风潮,其背后是各地市政与文化单位的精心策划,其根本动力,则源于民众对菊花跨越千年的、持久而普遍的热爱。

观赏菊盛事,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国人对菊花如此钟情?这份跨越千年的审美共鸣,其根源何在?

答案或许就藏在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锦绣词章里。回溯历史,菊花的形象早已超越了普通的观赏植物,而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人格。屈原在《离骚》中高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将菊花与木兰等香草并列,作为品性高洁、不与污浊合流的象征,开启了菊花“君子比德”的先河。值得注意的是,屈子所言“落英”,历来有解作“初生之花瓣”者,其意不仅在精神的象征,亦包含了对自然精华的撷取,将菊花视为可饮可食的灵物,这便为后世的“品菊”传统埋下了伏笔。至东晋陶渊明,更是将菊花的隐逸与淡泊推向极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不经意间的抬头,望见的不仅是山色,更是一种挣脱尘网、返璞归真的生命境界,菊花从此成为田园理想与高士风骨的化身。

由此可见,国人爱菊,绝非仅因其形色之美,更在于其内在的精神品格。它不与百花争抢春日的喧闹,偏偏选择在萧瑟的秋风中独自芬芳,这象征着一种不随波逐流、坚守内心信念的孤高气节;它凌霜而荣,象征着在逆境中保持不屈不挠的生命力;它淡雅清幽,代表着一种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这种由物性升华而至的人格寓意,经过一代代文人的吟咏与诠释,早已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集体意识之中。尤为可贵的是,这种源自屈、陶的“餐英”传统,得到了生动的传承。在历代文人笔下,赏菊、品菊、饮菊之事极为常见。他们将精神上的慕贤与感官上的品味巧妙结合,使菊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这种“品菊”,不仅是视觉的观赏,更是味蕾的体验与精神的交融,是对物华天宝之精粹的全面汲取。

那么,在步入现代社会的今天,重阳赏菊这一古老传统,其特殊意义与当代价值又该如何体现?它绝非古老风俗的简单复刻。著名学者叶嘉莹曾在论述诗词中的物象时指出,草木虫鱼之所以能感发人心,在于其承载了历史与文化的积淀,能与今人的生命产生共鸣。赏菊亦然。当代诗人舒婷在其作品中,也曾赋予花卉以现代的情感与哲思。当我们于重阳时节驻足菊前,所观赏的,既是自然造物的神奇,也是一场与历史、与先贤的无声对话。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这片秋色或许能为我们提供片刻的宁静与内省,重新思索“淡泊明志”的古老智慧,感受那份历经霜寒而愈发灿烂的生命力量。

然而,当我们沉醉于各地菊花展呈现的视觉奇观时,一个值得留意的问题也随之浮现:那摩肩接踵的赏花人潮,多少是奔着菊花灼灼其华的外在之美而去,又有几人能于驻足凝视间,悄然领会那氤氲在花香深处的文化意义与精神象征?这并非苛责大众的审美取向,实则是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中普遍面临的一种“熟悉的陌生”现象——我们熟知其形,却可能疏远了其神。我们或许惊叹于菊展的壮丽,却未必想起屈子“餐英”的高洁,陶令“采菊”的悠然,以及那些地方文献中记载的、将菊花融入日常生活的雅趣与智慧。

其实,何止菊花?中华文化中的许多花卉,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人格。梅之傲雪凌霜、兰之幽谷清芬、竹之虚心有节、荷之出淤泥而不染等。每一种花卉背后,都凝结着一部厚重的文化史,都是一串解码民族精神与审美趣味的密码。

因此,在这个重阳节,当我们再度步入那片金黄、纯白、姹紫嫣红交织的菊海时,或许可以在按下快门、赞叹其美丽之外,多一份文化的感悟。让我们试着去品味陶渊明篱下的那份悠然,去感受屈原笔下那份高洁的坚持,去理解杜甫诗中那份傲霜的风骨,甚至去遥想古人在“餐英”过程中与自然融合的那份天真雅趣。让赏菊,不仅仅是一次节令性的休闲活动,更成为一次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温习与体认,一次在秋光花影中,对自身心性的洗礼与沉淀。如此,方不负这岁岁年年,如期而至的重阳菊香,也让这一古老节俗,在今天焕发出更加深厚而持久的生命力。

  (作者:童 杰,系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