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创新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傅晋华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农业新质生产力就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等领域的现代农业科技为核心要素,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依托,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国为导向,形成具有新技术、新要素、新模式、新业态等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力。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既要遵循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的一般规律,又要立足我国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千差万别的基本国情,正确理解运用因地制宜这一方法论,从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发展等五方面入手,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和现代化水平。
农业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农业领域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与粮食安全、小农户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以及深化农村改革等若干重大问题的关系,稳步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傅晋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村创业、区域创业、农村科技政策、区域科技政策、县域科技与经济发展。主要代表作有《科技安全概念演化、问题辨析与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海南自由贸易港区域开放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发展》(论文)等。
以内生发展驱动“三新”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战略研究所所长 郝宇青
新时代新征程,基于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庞大的数量和规模,以及不断发展的趋势,全面、系统、整体推进“三新”党建工作,不仅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客观要求,也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应有之义。
加强“三新”党建工作,是一篇大文章,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需要内外部综合力量的推动,通过内外部力量融合形成“三新”党建的合力。但从根本上而言,内部力量应是“三新”党建的根本动力,鉴于此,为高质量推进“三新”党建工作,使其更具可持续性和实效性,需从客观实际出发,多措并举,推动“三新”党建工作由以外部力量推动为主向以内生发展为主的动力转换。具体而言,需强化“三新”组织和群体中党员的身份意识;优化“三新”党组织的设置,以“趣缘”为纽带,激活“三新”党组织活力,以服务为抓手,增强“三新”党组织内生动力;保障“三新”组织和群体中党员的自我发展,优化其个体发展的社会空间。(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郝宇青,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战略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苏联政治方向)、当代中国政治、基层社会治理。主要著作有《苏联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顶层设计》(合著)。
以文化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 向勇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既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又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形成经济反哺文化创新、社会进步助推文化繁荣的共生格局。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将地方文化禀赋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动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激活区域文化创新动能、推动跨地域文化资源整合共享,有效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形成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新格局。
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可以通过构建跨区域协同治理体系、打造以文化符号为载体的区域文化IP价值转化体系、提升以文化功能为导向的国土空间协同效能、搭建以文化科技为引擎的区域数智文化共生平台以及建立以文化共享为目标的制度创新体系等,挖掘区域特色资源,弥合发展差距,实现互利共赢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久文化动能。(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向勇,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艺术管理、审美经济与文化产业。主要著作有《文化产业导论》《文化立国》《文化的流向》等。
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郝书翠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要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也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对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斗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为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稳固的价值根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三者都内蕴着鲜明、强烈的主体性。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唤醒中华文化基因的同时容纳了时代精神、具有当代中国特色。就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而言,精神生活本身就是人类特有的,是主体的生命意义、价值所系。就中国式现代化而言,是中国人基于自己的独特历史、现实国情和价值选择的现代化。可以说,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承中华民族思想精髓、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弘扬中华文明现代力量的必然选择。(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郝书翠,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代表作有《当代中国文化变迁中的文化主体性问题研究》(合著)、《全球文明倡议的价值论析》(论文)等。
极境人工智能的性能与伦理统一发展理念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 潘恩荣
当前,人工智能已发展出“极境”(Peak)能力,智能水平达到甚至超越人类智能的程度,已突破人类以往认知的边界。“极境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数据、算法和算力三方的共同作用,使人工智能技术结构性能达到极高水平,进而在应用场景中的效果达到或突破使用者现有认知的边界。诸多案例和数据表明,“极境人工智能”在性能上逼近人类能力的极限,其参数、算力和能源消耗逼近现实世界的极限,多模态表达逼近人类想象的极限。
“造化论”思维一方面指的是人类训练人工智能模型“造物”——合成数据——来训练“聪明的人工智能”;另一方面指的是人类基于“伦理先行”思维推动“聪明的人工智能”转化为“向善的人工智能”形式。“造化论”思维强调人类与人工智能组成“人机共同体”。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增强人类各方面的能力,使其可以与人类组合成一个整体。这一观点强调,共同体中的人工智能机器不仅是私人产权性质的造物,而且是人类能力不可分割的部分,甚至可能成为未来智能社会个人的一项基本权利。(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潘恩荣,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工程设计哲学与设计伦理、人工智能伦理、技术知识论。主要著作有《工程设计哲学: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创新驱动发展与资本逻辑》。
【往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