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杂志> 正文

围绕大农业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县域富民产业

摘 要:从中西部地区县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环境来看,立足拓展农业功能和农业产业链,把大农业培育成富民产业,既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又适合农民参与,能够带动当地居民增收致富,可以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在新的发展阶段,中西部地区围绕大农业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要着力构建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提高农业竞争力,深入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业新业态,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合作化水平、增加农业产业链附加值和农民收益,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关键词:富民产业 县域经济 中西部地区 农业新业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1]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进程”。[2]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聚焦县城,着眼县域,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

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又是工业与农业的交汇点。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地区率先改革,乡村产业迅速发展,极大推动县域经济的长足进步,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出现分化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的许多县域经济在改革开放中,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催生出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转变为有活力的城市经济;而中西部地区,有的县域农村工业发展陷入困境,有的县域面临要素持续流出、产业衰退、农民收入增长乏力、民生改善受限的被动局面。发展县域经济,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壮大富民产业。在新发展阶段,通过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让更多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增收致富,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这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大农业是中西部地区培育富民产业的重点方向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屡次强调,要“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2019年),“壮大县域经济”(2021年),“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2022年)、“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2023年)。我国幅员辽阔,县域数量大、类型多,不同地区的县域发展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强调“要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县域富民产业是根植于县域,能够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能够与当地居民形成利益联结机制,能够持续显著带动当地居民增收、促进共同富裕的特色产业。从中西部地区县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环境来看,立足拓展农业功能和农业产业链,把大农业培育成富民产业,既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又适合农民参与,能够带动当地居民增收致富,可以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中西部县域围绕现代大农业培育富民产业,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需要。为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家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以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明确开发方向。中西部地区县域大多属于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在保障国家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以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或禁止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因此,中西部地区县域的产业投资,应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把农业打造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富民产业。

中西部县域发展大农业具有比较优势,有利于形成持续的产业竞争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虽然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遵守市场经济原则,培育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产业。如果一个地方的县域富民产业是靠政府特殊政策扶持起来的,一旦扶持资金和政策措施退却,产业往往会因缺乏竞争力而销声匿迹。这种单靠政策扶持起来的产业,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富民产业。一般而言,产业竞争力既可来源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资源禀赋的空间差异,形成要素比较优势;也可来源于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差异,形成竞争优势。与城市地区的产业相比,县域产业的竞争力更依赖要素禀赋形成的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县域的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丰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还是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应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化,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把农业打造成为一种“从田头到餐桌”,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等全部内容的完整产业,成为有奔头的富民产业。

中西部县域发展大农业能够创造适合当地劳动力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县域富民产业是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的产业。过去一些县域发展的产业,虽然是“高精尖”的产业,但缺乏联农带农机制。生产的原料不来源于当地,产品也不面向当地,在当地雇佣的劳动力也有限。这些产业发展起来,可能富了企业、富了投资者,却并不能或很少富裕当地民众。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中西部地区农民生计的重要依托,也是适合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充分依托当地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能够促进农民就近就业,把农产品加工环节和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农村,让农民更多参与和分享产业发展红利,从而改善县域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农村共同富裕。

中西部地区围绕大农业培育县域富民产业的实施难点

农业是食物之源、生存之本,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也是国家发展之需。中西部地区把农业发展成为县域富民产业,具有有利条件。但是,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是弱质性产业,把农业发展成为县域富民产业绝非易事。当前,中西部地区围绕大农业发展县域富民产业,面临以下难题亟待破解。

农业分工水平受限,农业生产率和比较收益率低。分工和专业化是生产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现代工业生产率提高很大程度上源自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然而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土地资源为劳动对象,培育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从播种到收割的每个环节无法像工业生产的工序之间那样,在空间集中的基础上进行横向的协作和分工。在我国小农家庭经营的条件下,农业生产率难以通过分工演进来持续提高。[3]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分工水平始终处于局部分工状态,农户兼业化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农户家庭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农业分工水平低,农业比较收益低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变。2024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6.8%,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在全国就业人数中的比重却高达22.19%;22.19%的农业劳动力只创造了6.8%的GDP,[4]从事农业的劳动者的收入也就难以增长,这是制约农业发展成为富民产业的重要原因。

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高,农业产业吸引力和竞争力不强。农业生产周期长,容易受到难以控制的气候等自然灾害的破坏,生产不确定性大,面临的自然风险大;且农产品不易储存,销售半径有限,农产品结构和产量难以像工业品生产那样根据市场供求和价格进行及时的调整,面临的市场风险很大,农业是天然的弱质产业;再加上农产品收入弹性较小,农产品已出现市场饱和,而且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温饱型”加速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够不够”转向“好不好”“优不优”,农产品生产者的市场地位和市场谈判能力较弱。而且,我国目前还缺乏农产品优质优价的机制,大多数中西部地区生产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不强,能力不足,导致农产品在中西部产区的价格偏低,生产成本却逐年攀升,农业利润率低,种地不合算,农业产业吸引力和竞争力不强。有的中西部地区县域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偏离自身比较优势,热衷于引进和培育非农产业,不愿意下力气把农业培育和发展成为富民产业,呈现出“去农化”趋势。

农业富民效果不显著,生产经营者难以分享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在改革开放以前,受条块分割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的影响,城乡间形成“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农业产业链也被分割在不同地区和部门,无法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带来显著的农业增长。但从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来看,我国仍是一个以小农家庭经营为主的国家,农民经营的土地规模小,农业产业化、合作化和经营一体化水平低,农业产业链被分割在不同地区和部门,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特别在中西部地区,农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活动,被局限在种养殖等低利润率、低附加值环节,难以向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延伸。许多县域农业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还缺乏拓展农业功能、整合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将农业打造成县域富民产业的能力。

中西部地区围绕大农业培育县域富民产业的有效对策

中西部地区把农业发展成为县域富民产业,需要树立大农业观念,通过技术创新和组织制度创新,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促进农业功能拓展、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经营体系完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并构建县域产业联农的利益机制,使农民直接参与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增值过程,把更多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把农业改造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能富民的产业。

构建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提高农业竞争力。农业发展直接关系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只有农业成为有竞争力、能盈利的产业,才能带动农民增收,成为县域的富民产业。改革开放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农业实行稳产导向型政策,主要通过采取对主要农产品保护性价格和支持性价格,增加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些政策重视农业产量激励,却忽视农业竞争力提升,也缺乏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导致出现“普通农产品过剩、优质农产品短缺”“增产不增收”等现象,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竞争力提升。要把农业培育成为县域富民产业,需要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和“数字兴农”战略。充分利用数智技术,加快构建农产品信号显示机制、声誉机制、质保机制、激励机制,完善农产品信息追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优质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检测、认证,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治理好农产品“柠檬市场”(指因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劣质商品驱逐优质商品的市场失灵)问题,使优质农产品能够获得优价,激发农户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业新业态。农业生产活动在保障农产品的供给以外,还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持自然环境和良好景观、延续文化传统等功能。中西部地区要把农业发展成为县域富民产业,就要把农业功能从单一提供食物,拓展到文化传承、环境保护、休闲观光等多个方面,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实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资生产和流通业、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在农村的融合渗透与交叉重组,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实现农业回报率的提升。助力农民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农房、村集体仓库、学校、文化场所等,盘活和挖掘乡村文旅资源,打造一批高品质民宿和历史文化名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同时,在挖掘农业多种功能的基础上,促进农业分工和专业化发展。各地要结合区域资源禀赋,选择特色产品开展区域专业化连片化生产,壮大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区域农业品牌,并依托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种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实现农业产业集群化,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发展格局。

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合作化水平,增加农业产业链附加值和农民收益。改变农业的相对弱质性,需要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将其发展成为县域富民产业。我国中西部地区需大力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将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产业链,贯通和整合成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的农业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农业附加值,并实现农业的合作化经营,变传统小农为组织化的现代小农。目前,我国县域从事农业经营的主体有农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农业企业拥有先进的经营理念、现代化的技术、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较高的市场营销水平,因而成为各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整合农业产业链的主导者。“公司(龙头企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虽然有利于农业一体化经营水平提高,有助于降低农民面临的市场风险,但农产品生产产前、产后等环节的利润仍然很难有效反馈给农民,农业作为相对弱势产业的状况仍然难以改变,农业富民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我国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需要同步提升农民合作化水平,让分散经营、处于市场竞争不利地位农户按照平等原则,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建立起各种农业合作组织,通过合作组织,把经营活动延伸到农产品生产前的服务环节和产后的加工、流通、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农民可以通过合作组织获取工作机会,参与农产品加工的高附加值环节,再以合作组织内部分红的方式,分享农业产业链中非农产业环节的利润,并改善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确保农业产业化所产生的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从而能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本文作者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经济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YJA790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略

责编:李 懿/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