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由人民论坛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人民论坛书系畅销图书之一。本书集结了众多权威专家学者的重磅文章、重要研究成果,从战略、政策、理论、实践等层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演进历程、发展前景,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发展逻辑、培育路径以及两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观点鲜明,解读深邃,论断犀利,自出版以来广受欢迎和赞誉,截至目前已第9次印刷。今日特精选五篇文章,以飨读者。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与着力点
——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 龚六堂
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从经济学角度,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基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当前急需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新的增长理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适应了这一需求。新质生产力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具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将会进一步凸显,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形成有利于将综合优势加速转化为新的比较优势。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要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全要素生产力持续增长,保持我国GDP中高速增长;发展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区域发展平衡;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加快推进金融强国建设,解决我国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强化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目标,不断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选自人民论坛书系—《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
作者简介
龚六堂,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数量经济与数理金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公共财政以及中国经济相关问题。主要著作有《公共财政理论》《高级宏观经济学》《经济学中的优化方法》《经济增长理论》等。
以全面深化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杨丹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验证了改革开放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性作用,深刻揭示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我国改革的基本逻辑。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瓶颈障碍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适应的矛盾点,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各种风险因素集中显现的结果,同时也意味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仍面临一些挑战。
要在遵循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及其指导作用作出全面、系统总结,提炼出科学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为此,要统筹生产力三要素的发展要求,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并重,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协同并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立完善更有利于新质生产力涌现的体制机制;坚持扩大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坚持因地制宜,分阶段、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坚持人本导向,全面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和社会保障水平。(选自人民论坛书系—《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
作者简介
杨丹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导。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开放经济与国际贸易、资源环境经济。主要著作有《全球竞争——FDI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全球化:服务外包与中国的政策选择》《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等。
全球未来产业变革趋势及政策跃迁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陈志
未来产业最直接的影响是对原有产业体系的冲击与改变,这需要从更宏大的技术经济周期视角来把握发展大势。从实践看,各国都希望在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找到“根技术”,控制“根产业”,这就要求在探寻执未来产业之“牛耳”者的过程中,牢牢把握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潜在方向。
从长波周期规律看,我们仍然处于第五次技术革命,也就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度扩散融合时期。但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更为严峻,人类追求健康生活的诉求更为迫切。新一轮长波周期的核心驱动力极有可能超越以往周期相对单一的主导技术牵引,转而表现为智能、健康、绿色三大主导技术群融合突破与协同支撑。一是信息技术对经济体系深入扩散与覆盖,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将更多替代人类劳动力,扩充人类能力的边界。二是延长生命是推动人类进步进化的重要动力,生物技术群在不断突破的基础上,与信息技术、脑科学、新材料等领域大融合,有望延长人类寿命,塑造生物经济这一新经济形态。三是能源革命是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基础与先导,新能源、信息技术等的融合,不仅仅是替代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经济范式的基础底座,同时还将实现能源供需双方的动态高效匹配。总体看,全球未来产业发展正紧密围绕这三大主导技术群,争夺空天海洋等战略空间,不断推动产业变革,拓展网络空间、生命空间与生存空间。(选自人民论坛书系—《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
作者简介
陈志,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产业经济学、技术创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主要著作包括《经济增长的资源障碍研究》《中国内陆集镇的内生性发展》等。
人工智能的范式革命与中华文明传统智慧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钟义信
人工智能的范式革命,不是一般的技术革命,也不是局部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的革命,而是科学观和方法论的革命,是在人工智能研究体系结构最高层次发生的革命,也是人类思维领域的一场革命,它将自上而下地影响到整个科学研究的领域。
人工智能范式革命不是偶然发生的,更不是由某些人的灵感冲动而发起的,而是“辅人律—拟人律—共生律”揭示的科学技术发展根本规律所使然,是人类不断追求进步、不断争取从自然力的束缚下获得解放的必然结果。正是这种不竭的追求,使得人们不仅要用材料科学技术的成就来扩展自己的体质能力,也不仅要用能量科学技术的成就来扩展自己的体力能力,更要用信息科学技术和智能科学技术的成就来扩展自己的基础信息能力和智能能力。
随着信息学科由初级阶段迈向高级发展阶段,科学研究的对象由单纯的“物质客体”扩展到“人类主体与物质客体相互作用”,以“机械唯物主义”为科学观和以“机械还原论”为方法论的物质学科范式无法适应信息学科特别是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的需要,而以“整体观”为科学观和以“辩证论”为方法论的中华文明传统智慧和与之默契相通的信息学科范式,才是开拓信息学科特别是人工智能,以及21世纪所有复杂科学研究与发展的重大思想智慧!这种研究对象的扩展,以及由研究对象转变而导致的学科范式转变,乃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步的潮流。(选自人民论坛书系—《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
作者简介
钟义信,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原副校长。研究方向为通信理论、信息论、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知识理论、信息经济学。主要著作有《机制主义人工智能理论》《机器知行学原理:信息、知识、智能的转换与统一理论》《高等人工智能原理:观念·方法·模型·理论》等。
人工智能与数字外交:新议题、新规则、新挑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导 董青岭
当前,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各国外交工作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量。为了抢占数字时代的发展先机和国际话语权,世界各国纷纷推出“数字外交”战略、打造数字外交“工具箱”。概括而言,“数字外交”主要是指数字技术特别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外交场景中的运用及其影响,即数字技术的介入正在带来外交工作流程和外交执行方式的智能化升级改造。
随着各行各业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深入,数据和算法在外交领域也得到前所未有地应用。数字工具的使用可以赋予非国家行为体更强的外交参与能力,诸如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社会团体甚至个人都将成为重要的外交角色。居于不同国家的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发布观点和信息,普通大众的话语权也大大加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世界主要大国不断加强数字外交工具的研发和使用。
中国数字外交需冷静判断数字时代的地缘政治形势,既要做好技术升级和思想转换,更要着眼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前沿数字外交体系:加强数字防御体系建设;强化数字外交工具研发;做好数字外交平台建设;加快数字外交人才培养;健全跨部门外交协作体系;强化数字安全监管;积极培育数字产业;持续开展国际合作。(选自人民论坛书系—《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
作者简介
董青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导,国家安全计算实验室(CLNS)主任。研究方向为大数据科学与国际关系交叉研究。主要著作有《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复杂社会的政治分析》《复合建构主义:进化冲突与进化合作》等。
【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