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10月31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文明范式思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周庆安

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信息互联之中,依托高度发达的全球传播网络,各类文化内容以空前速度跨越边界,实现其到达率的显著提升。然而,传播的“可达”并不等于“可解”,更不意味着“可认同”。这种“可达易、可解难”的结构性张力,正成为国际传播格局中的核心矛盾。

当前,中国正处于国际传播发展的重要阶段,日益深入地参与国际传播叙事体系的构建。然而,从“讲好中国故事”到“让世界听懂中国”,实践层面仍存在挑战。在多样文明共存的格局下,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不再仅取决于信息输出的数量,更取决于能否实现深层文明范式之间的对话与转译。真正具有穿透力的国际传播,必须从底层逻辑上实现范式转向:从内容中心走向理解中心,从表达权竞争转向意义空间建构。(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周庆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新华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公共外交、政治传播。主要著作有《制度、模式及话语:当代政治传播与新闻发布前沿观察》《软力量与全球传播》等。

全球文化格局塑造与中国文化传播新作为

——外交学院副院长 孙吉胜

当前,国际秩序、国际体系正在经历深刻调整,各国物质实力不断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文明意识不断增强,全球文化格局进入一个重塑期。全球文化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物质力量变化、人口因素、科技发展以及国家主观意识等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在以上方面均呈现鲜明的演变态势,全球文化格局受此影响呈现新的特征:全球文化的发展方向更加多样化,全球南方国家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不断提升,移民及人口结构变化使全球文化发展面临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数智技术发展催生全球文化发展新态势。

面对全球文化格局演进的新形势,中国需从多方面着力、以创新实践强化新作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理念,塑造先进、文明和符合时代潮流的全球政治文化;强化制度建设,增加文化公共产品供给,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搭建合作平台;深化全球南方国家媒体交流合作,夯实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舆论根基;顺应数智时代的国际传播大势,提升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效能;加强学术交流,提升学术话语权,进一步加大面向世界的知识供给力度。在全球文化格局调整、重塑的关键时期,作为文化资源丰富的文明古国和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大国,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全球文化格局塑造注入积极与进步力量,推动世界走向更加和平、开放、包容、进步的光明前景。(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孙吉胜,外交学院副院长、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中国外交、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语言学、全球治理。主要著作有《国际政治语言学:理论与实践》(主编)、《国际政治语言学:叙事、话语与国际话语权》(主编)等。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基本维度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 陈先红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直接关乎国家形象塑造、国际话语权建设和国际传播效能提升。两千多年前管仲学派提出的“层级治国思想”,可以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供一个兼具中华文化根基与当代实践意义的分析框架。

可基于管仲“家—乡—国—天下”层级治国思想和实践方法论,从民族国家叙事、城乡行业发展叙事、百姓日常生活叙事三个基本维度,建构大、中、小三个叙事层次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即:通过“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的大叙事,确立文明坐标,提供意义框架;通过“以乡为乡”的中叙事,建构经验证据,阐释发展理性;通过“以家为家”的微小叙事,激活情感共鸣,实现价值共振。在此体系中,“民族国家”大叙事划定叙事起点和基调,决定“说什么”;“城乡行业”中叙事提供叙事背景和路径,规范“怎么说”;“个体百姓”小叙事则是具体的叙事系统,明确“谁在说”和“对谁说”。大叙事打造“文明型国家”的元叙事,中叙事构建“发展型社会”的专业叙事,小叙事培育“情感型传播”的生活叙事,三者最终形成“文明机理—实践动能—人性温度”的立体化叙事实践系统。(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陈先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国家叙事与国际传播。主要著作有《公共关系生态论》《公共关系学的想象:视域、理论与方法》等。

生成式人工智能价值对齐的规范进路与制度前景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 王华平

不同于以执行固定逻辑为目标的传统人工智能系统,生成式人工智能依托大规模参数训练与自回归生成机制,不再检索已有内容,而是在概率空间中构造前所未见但语义上相容的新内容。正因如此,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增强表达力、拓展应用广度的同时,增加了伦理不确定性。在这一背景下,“价值对齐”作为连接人工智能系统与人类规范秩序的中介机制,成为技术治理与伦理规制的焦点议题。其不仅承载着对有害生成内容的风险控制期待,更被视为通向“可控人工智能”的关键路径。

价值对齐是指人工智能系统在任务执行与内容生成过程中,其目标指向、行为倾向及输出结果,应与人类社会广泛认可的价值体系保持一致,这是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基础。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价值对齐,受制于技术路径对外部目标设定的依赖,难以在结构上确保伦理一致性。化解这一规范性困境,需在系统内部构建“理由空间”与“元级机制”,使其能够在冲突情境中进行权衡,并具备动态修正目标的能力,从而在决策过程中内嵌规范性支撑。价值对齐的稳定性还取决于外部制度的保障与约束,制度为人工智能提供价值基准、监督机制与偏差防控手段,防止规范退化。技术、规范与制度的动态耦合与协同演化,构成在复杂社会情境中实现持续伦理有效性的关键路径。(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王华平,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哲学、知识论。主要著有《心灵与世界:一种知觉哲学的考察》、《他心的直接感知理论》(论文)等。

筑牢国土综合整治工程高质量发展基础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 魏建

国土综合整治作为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性系统工程,是积极应对国土空间利用低效化、生态系统脆弱化等突出问题,着力优化生产生活条件、全面修复生态空间格局、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切实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举措。基于前期丰富的试点经验,我国在国土综合整治领域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效,初步构建起系统化、科学化的工作框架和实施路径。

国土综合整治具有极为重大的战略意义,能够有力推动社会持续发展、全面提升乡村综合能力、有效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同时,实施国土综合整治工程具有现实必要性:人口格局的深刻变化要求实现国土精细化利用,国土利用已进入效率提升的关键阶段,乡村全面振兴和生态建设也迫切需要其提供有力支撑。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工作需具备全域性、基础性、基层性、系统性、分散性、改革创新性等核心属性。其目标体系已从单一维度成功演进为“新品质、新生态、新特色、新安全”的四维体系,主要内容广泛涵盖国土空间优化、土地资源整治、生态修复、农村土地整治、城市更新、灾害防治、资源保护等重要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既要确保规划先行、分工协同,充分运用数智技术,切实保障资金投入与收益分享,认真做好验收与后续管理等工作;又要以摸清家底、充足投入、利益群体积极参与、协同推进改革为必要前提。(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魏建,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法经济学、文化与经济。主要著作有《法经济学:分析基础与分析范式》、《法经济学:基础与比较》(合著)、《法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演变及其方向瞻望》(论文)等。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