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锐评 | 读懂“10027.1万名”的荣光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10027.1万名。这不仅是我们党蓬勃发展、日益壮大的鲜活见证,更是党在新时代引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实根基与力量之源。
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以星星之火,点燃了革命的燎原之势。从最初的几十名党员,到当下的10027.1万名,党员人数的持续增长,是党在历史洪流中不断前行、不断壮大的缩影。这一亿多党员,是党根据时代需要,精心选拔和培养的先进分子。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却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共同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10027.1万名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和荣光。在抗洪抢险一线,党员们冲锋在前、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党员们深入基层、扎根一线,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向小康;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党员们勇攀高峰、敢于创新,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荣光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形势和更加艰巨的任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广大党员要立足本职岗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要求。(作者:邓志文,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网评 | “紧日子”与“好日子”
新时代新征程,党政机关如何把握“紧”与“好”的辩证关系,是一道关乎党群关系、国家治理与民生福祉的重要课题。202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为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划定了刚性约束,立下了“铁规矩”。
“紧”是党政机关的自我约束与担当,是以刀刃向内的压力激发管理优化、服务提质。通过扎紧预算管理的“笼子”,建立“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刚性约束机制,从源头上杜绝铺张浪费现象。同时,靶向整治作风顽疾,明确公务接待“禁酒令”、公车管理新标准、办公用房标准化等具体规范,使节约从“软要求”变为“硬杠杠”。
“好”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这种“紧”与“好”的转化,是用政府的“紧”换取民生的“进”,以行政成本的“减法”换取群众福祉的“加法”,让每一分财政资金都成为滋养民生的“源头活水”。
党政机关需把握“紧日子”与“好日子”的辩证关系,带头过紧日子,以“好”涵养“紧”的根基,以“紧”为“好”赋予力量,才能使事业兴旺发达,百姓生活蒸蒸日上。(作者: 汪根培,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网评 | 新能源汽车“走量”更需“走新”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569.9万辆和560.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5.2%和44%,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亮眼“数字”彰显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态势。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军力量。这种由“新”带来的虹吸效应,引发众多市场主体参与。传统车企如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等积极转型,造车新势力如理想、小鹏等异军突起,还有科技企业华为、小米等跨界发展,试图在新能源汽车这一市场“分得一杯羹”。
然而,品牌的数量不能代表“创新”的质量,随着市场趋于饱和,激烈的竞争将推动行业“优胜劣汰”。有关数据表明,近三年来汽车行业利润率呈下行趋势,2022年为5.7%,2023年为5.0%,2024年为4.3%。因而,消除“内卷式”竞争引发的“增收不增利”的困局刻不容缓。只有在“量大”的同时解决“质优”的问题,方能在未来赢得一席之地。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坚持优化增量和提高质量“双管齐下”,方能破题、破局,实现由“电动化”向“智能化”全面转型。(作者: 谭笑通,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锐评 | 换只眼看“苏超”:广告牌践诺守信
6月21日晚,在“苏超”第五轮常州主场对战南京的比赛中,场边的一块黄色广告牌,让人眼前一亮:“东哈·东北街边烧烤”。这块广告牌来自一家普通的街边烧烤店,是本场比赛中唯一的一家个体工商户赞助商。
“东哈·东北街边烧烤”为何能做到独一无二?据媒体报道,烧烤店负责人看到常州赛区招募合作伙伴的通知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提交申请,“没想到审核通过了”,而且赞助费用也不算高。这是为何?招商方晋陵体育给出了答案:赛事为品牌提供更好的宣传场景,但强调“公开公平透明”——不论企业大小,只要双方确认商务要求、签订合约,就一定会照章办事,履行合约。
一块广告牌的落地,实际上是市场契约的一次完美实践:从烧烤摊到足球赛场,从市井烟火到体育竞技,“信义”二字已融入城市血脉。
治国理政,无信不立。随着赛事渐热,“苏超”商业价值飙升,赞助门槛提高,组织方依然为这家小店留住展示C位,这折射出的是:守信践诺,尤显可贵。常州自古以来就因“季札挂剑”的典故,而享有“信义之城”的美誉。如今,社会的持续向上发展,赋予其更为深厚的时代内涵,不仅是季子文化中心的中吴风雅,更是政务服务中心里“最多跑一次”的效率;不仅是市民之间的“口头约定”,更是市场主体间“合同为纲”的商业规则。契约精神是城市发展的“精气神”,谁能在守信践诺上“上大分”,谁就能赢得经营主体的长期信任。(作者:张文华,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网评 | 把民生小事当作心上要事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群众身边看似是具体琐碎的生活“小事”,却桩桩件件连着千家万户、牵动民心向背,容不得小觑。
生活“小事”牵动“大民心”。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党百余年来的执着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民生工作的内涵早已超越了“吃饱穿暖”的初级阶段。便捷的出行、舒心的居住、优质的托育、安心的养老、公平的机会......越来越成为民生“大事”的核心关切。
办好“小事”显担当。民心所向,施政所向。有些事看似细微,却是群众心头最忧、最烦、最揪的痛点。切不可因事“小”而轻视,必须聚焦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事、反复出现的老难题,精准发力、扎实破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必须摒弃“毕其功于一役”的幻想,树立“永远在路上”的恒心毅力,以“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钻劲韧劲,在民生领域久久为功、绵绵用力,赢得最坚实的民心。
求解“小事”尤需“真智慧”。难办的“小事”背后,往往藏着不同群体的复杂利益诉求,若简单化处理,只会导致矛盾淤积、民心疏离。必须摒弃“独角戏”思维,有效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群众等各方力量协同解决。(作者:朱龙华,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