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郑新业
“十五五”时期,必须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新兴科研产业化,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扎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其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是超大规模经济体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创造财富源泉,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核心动能。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强化供给体系,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力量。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筑牢安全屏障,是维护产业安全、应对外部风险的核心支撑。
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现代化与新兴科研产业化。推进传统产业现代化,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应避免片面追求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而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推进新兴科研产业化,需驱动前沿科研创新、提升全球竞争力。利用系统竞争力逻辑,以系统思维和全局视角整合资源要素,以源头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塑造芯片、人工智能等核心产业竞争优势。(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1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郑新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和碳经济、产业与数字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政策协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中国能源革命的缘起、目标与实现路径》等多部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Nature Energy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
中国制造何以实现由大向强的跨越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金碚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我国具有发展大规模和体系完整制造业的独特国情条件,这决定了实现国民经济繁荣和发展目标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特别是广大人民的创造力、想象力。
实行市场经济是可行的发展道路,也是必然的历史选择。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能最大限度释放出中国独特国情所具有的制造业发展优势和潜力。不过,也并非是只要让市场经济自由放任,就能自然而然地发挥国情优势和释放制造业发展潜力,并确保中国能够成为制造业大国,更不能确保进一步成为制造业强国。
制造业强国的世界先进性,不仅体现为直接的生产制造实力和技术能力,而且体现在金融和资本体制的效率和开放,以及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效性上。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向强的跨越,真正重要的不是量的增加,而是质的提升,不仅涉及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制造业的强大,而且与生态环境保护、成果公平共享、规则秩序治理等全社会利益密切相关。(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1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金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产业经济学、工业化与发展经济学、企业理论与实践等。著有《宏观筹资与经济发展》《中国工业化经济分析》《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何去何从—当代中国的国有企业问题》等。
我国深度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实践进路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王曙光
中国当下正经历着深刻的融入全球化并深化制度型开放的历史进程,更加深刻地参与到全球金融治理和经济治理之中,成为全球经济金融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中国近年来提出实行制度型开放,其基本理念不是仅推进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开放和经济开放,而是要推进制度型开放,即在金融开放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规则的制定,争取更多的全球金融治理话语权,从而在更积极的意义上创建一种更为公平、更为合理的全球金融新秩序。
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五大自决”,即汇率自决、利率自决、资产定价自决、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自决和人民币国际化自决。在一个全球化的金融体系中,坚持本国的金融自决对于金融安全异常重要,中国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坚持维护国家金融主权,努力实现汇率自决、利率自决、资产定价自决、基础货币发行自决和人民币国际化自决。中国的金融开放政策同时也意味着中国金融业更多地“走出去”,融入全球金融体系,推动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将内向国际化(国内金融市场向外资的开放)与外向国际化(中资金融机构走向国际金融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将推动跨国银行本土化经营和充分实现内外联动结合起来。(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2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王曙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近年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发展战略、金融文化、金融治理、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出版经济学著作《中国愿景:中国新发展格局与新增长动力》《文化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产业发展》《维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论》等三十余部。曾荣获中国企业改革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第二届全国金融图书金羊奖、2013北京市精品教材奖等多个奖项。
人民论坛网评|时刻牢记“第一身份”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10027.1万名。新时代以来,百年大党日益壮大,党员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各行各业都涌现着广大党员冲锋在前、实干担当的身影。
尽管广大党员职业不同、岗位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一个共同的精神坐标。无论是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还是在荒漠深处隐姓埋名的科技工作者,抑或是扎根山村脱贫攻坚的“第一书记”,他们之所以能在平凡中坚守、在危难中挺身,正是因为始终将共产党员这个“第一身份”视为信仰,融于血脉、践于行动。
“第一身份”意味着更严的自我约束。从井冈山时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初创,到新时代“中央八项规定”的持续深化,中国共产党对作风建设的重视一以贯之,可以说,优良传统和作风是烙在中国共产党骨子里的基因和血脉。不管党龄多长,不论职务高低,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党员,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一员,必须将纪律规矩刻入骨髓,自觉以“第一身份”检视内心、校准言行。
“第一身份”绝不是挂在嘴边的一个名义,而是驻在心中的一份虔诚;不是一阵子的坚持,而是一辈子的坚守。今天,我们党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但不能削弱,而且需要进一步强化。牢记党员“第一身份”,就要用更坚强的党性、更坚定的意志响应组织的召唤,增强斗争精神,勇于迎击任何狂风暴雨、战胜任何惊涛骇浪,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不止。(作者:周璐洁,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锐评 | 高考成绩只是人生的一个标点
高考放榜时刻,有人欢呼雀跃,也有人黯然神伤。当数字定格,那些与预期相去甚远的成绩,或许会让失落、迷茫与自我怀疑如影随形。但在“新高考”改革持续推进的当下,如何看待高考成绩,不仅关乎考生的成长成才,更反映出教育观念的转变与社会评价体系的重塑。
作为科学选才的重要机制,随着国家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考评价体系也在不断改革,正在从单一分数评价向多元综合评价转变。新高考的改革,更注重学生个体发展,让学生们上“好大学”的机会更多。除了传统的高考统招,强基计划为热爱科研、思维敏捷的学生开启一扇通往学术殿堂的大门;综合评价招生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高校测试成绩等进行综合评价,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进行录取;体育单招让在体育领域有特长的学生,凭借专长进入高校深造……这些都为考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不同特点和优势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
职业本科院校与专业硕士点的贯通培养,让职校学生能沿着“技能型人才”路径向更高层次发展;高校开设的“微专业”,为希望跨领域深造的学生提供轻量化学习途径;“双一流”高校与职业院校的联合培养项目,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差异化成长路径等。这些举措让高考成绩不算理想的学生不再困于学历焦虑,而是在终身学习的生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进阶之路。
高考只是人生的一次经历,高考成绩只是人生的一个标点,无法定义个体的无限可能。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真正的成长永远在突破自我设限的探索中,高考成绩划定的边界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人生版图。(作者:周德奇,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