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11月22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以大数据信息化赋能正风反腐的价值意蕴

——福建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院长、教授 陈超凡

以大数据信息化赋能正风反腐,既是纪检监察机关顺应数字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应对治理方式深刻变革的战略抉择,又是推动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全球数字化浪潮深刻重构治理范式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超越工具范畴,成为驱动治理理念革新、规则重塑和能力跃迁的关键变量,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技术应用层面,而且在于通过数据要素的深度整合,破除信息壁垒与治理困境,从而更好发挥制度优势,推动正风反腐实践。

借助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可以及时精准发现和纠治隐形变异“四风”问题,严查风腐交织问题,既“由风查腐”又“由腐纠风”,实现风腐同治、系统纠治。大数据技术能够消除“数据烟囱”和“数据孤岛”,有效整合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务数据和各类纪检监察数据等海量信息资源,通过数据分析挖掘腐败行为的潜在规律,精准识别腐败问题线索。这不仅有助于纪检监察机关深化对腐败新动向的研判,而且能显著提升查办案件的效率与精准度,推动防范和治理腐败常态化长效化。(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20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陈超凡,福建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全面从严治党与廉政治理、纪检监察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主要论文有《思政引领力视域下新时代廉洁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理与路》《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等。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重点范畴与优化方向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副院长、教授 陈鸣声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全科医生为核心,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支撑,通过签约方式,为相关家庭和个人提供安全、方便、有效、连续、经济的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约定的个性化服务。作为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有效提升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推行以来,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提供上门服务、长期处方、延期处方、转诊绿色通道、家庭病床服务,以及医保报销优惠等举措,让签约居民获得实惠。

我国家庭医生主要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的全科医生、具备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以及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医师和中级以上职称的退休临床医师,特别是内科、妇科、儿科、中医医师等,同时,还鼓励符合条件的非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含个体诊所)提供签约服务,并享受同样的收付费政策。为调动家庭医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需创新激励机制,推进精细化管理,强化家庭医生团体、上级医院专科医生、患者协同参与,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效。(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20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陈鸣声,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卫生经济与政策、卫生服务研究、卫生技术评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6篇,出版专著1部。

演唱会粉丝流量的长期积淀与转化机制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 何志武

粉丝经济与城市文旅消费的深度耦合,正在形成“3小时撬动72小时”的消费溢出效应,基于演唱会的追星式旅游正成为拉动城市短期消费的新变量。演唱会经济对城市消费链的带动作用不仅限于短暂的演出周期,而且将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文旅消费注入新活力。

由情感驱动、具备高度社群黏性的粉丝群体,是推动“演唱会+文旅”融合发展的主体力量,他们常常“为爱奔赴一座城”,并主动解锁能够激发情绪共鸣的消费场景,具备较强的文旅消费潜力。在粉丝经济向更广阔的城市空间延展过程中,探索推动粉丝经济与城市文旅消费深度融合的可行路径,尤为重要。释放粉丝经济动能、实现粉丝流量的长期转化至关重要,基于演唱会IP常设地标景观、维系社群热度与共同城市记忆、强化政策支持与公共服务保障,为长期积淀与转化粉丝流量提供了可资参验的实践方向。(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何志武,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传播、社会治理与公共传播、视听传播等,主要著作有《在线的民间智库: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互动》等。

00后”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新现象新特征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邓希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展社会学研究室主任 邹宇春

“00后”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直接塑造的新生代群体,已全部以青年身份深度嵌入社会结构之中,其整体性作用日益凸显。当前,“00后”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心态呈现加速演变与矛盾交织的显著特征。一方面,该群体对社会进步程度及未来乐观预期呈加速增长趋势,表现出更强的自信与较高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该群体对社会新现象容忍度显著提升,对社会容忍度的评价相对保守。

对此,应科学把握“00后”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新现象、新特征,在充分信任、精准调研、畅通对话的基础上,强化对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引领,有效缓解因价值观念快速变迁可能引发的代际矛盾。既要未雨绸缪地解决可能阻碍“00后”高质量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负面问题,又要给予“00后”展现出的新现象、新特征充分的生成空间和展示时间,通过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思想引领、社会支持等综合举措,强化正向功能、消弥负面效应。同时,“00后”要学会自我反思,主动接受其他代际的指导和引导,推动协同合作,确保个体与群体的发展符合历史进程和时代要求,将代际差异转变为历史发展的动力。(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邓希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青年研究会会长。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研究文章180余篇,20余篇文章被《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

邹宇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展社会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社会结构与社会治理、社会资本和信任。主要代表作有《中国城镇居民的社会资本与信任》(专著)、《在线社会资本、数字素养与青年的制度信任》(论文)。

人工智能对影视行业的影响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范志忠

在世界电影的发展历程中,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二维到3D,人类影像视听技术的每一次飞越,都给电影艺术的审美表达带来质的变革。但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到来之前,电影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实质上只是辅助人类的电影影像创作一步步逼近现实。虽然现阶段的人工智能仍然无法完全取代人类的影像创作,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而自主生成影像,并随着技术的迭代,日益部分替代了人类的影像创作,重新定义影像制作中人和技术的关系,为包括影视在内的影像创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还在不断迭代中,我们无法预言其将在何种程度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是,可以预测的结果或许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完全替代人脑的创造,或者说,人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永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所穷尽。就目前而言,影视创作要学会用人工智能作为参考,但是,在利用人工智能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创意一定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胜过人工智能。因为我们讲的毕竟是人的故事,我们的观众毕竟是人。人讲的故事跟机器讲的故事相比,应该更打动人。(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范志忠,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影视创作与批评。主要代表作有《中国电视剧创作发展史论》(专著)、《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电影工业高质量发展》(论文)、《网络微短剧何以成为风口》(论文)等。

【往期精彩内容】

11月21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20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1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18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17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16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15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