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00后”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新现象新特征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青年研究会会长  邓希泉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展社会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邹宇春

【摘要】当前,“00后”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心态呈现加速演变与矛盾交织的显著特征。一方面,该群体对社会进步程度及未来乐观预期呈加速增长趋势,表现出更强的自信与较高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该群体对社会新现象容忍度显著提升,对社会容忍度的评价相对保守。对此,应科学把握“00后”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新现象、新特征,在充分信任、精准调研、畅通对话的基础上,强化对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引领,有效缓解因价值观念快速变迁可能引发的代际矛盾。

【关键词】“00后” 价值观念 社会心态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00后”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直接塑造的新生代群体,当前已全部以青年身份深度嵌入社会结构之中,其整体性作用日益凸显。他们在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领域展现的新现象、新特征,既呈现独特的发展态势,又出现与其他代际固有认知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本研究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以下简称“CSS2023”),以“90后”“80后”“70后”“60后”“50后及以前”(以下简称“50后”)为参照群体,分析研究“00后”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新现象、新特征。

“00后”对新社会现象、新价值观念、新社会行为的认知呈加速变化趋势

经济社会发展与价值观念变革的节奏并不同步,前者通常领先于后者。社会成员的基本价值观通常形成于其未成年阶段,这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往往通过新生代青春期多维多变的价值观念得以直接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构成“00后”在未成年阶段的历史背景与生活环境,而这些重大变革又通过“00后”进入青春期后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显著变化展现出来。①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这使得“00后”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呈现明显的加速趋势,改变了以往代际间相对平缓的线性演变模式。

“00后”对社会进步程度及未来乐观预期呈加速增长趋势。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持续深化、战略日益成熟、实践不断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充分享受时代红利,家庭状况的变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微观反映。“CSS2023”调查显示,赞同“与五年前相比家庭状况改善”这一说法的,“90后”(65.7%)比“80后”(56.8%)增加约9个百分点,“00后”(73.5%)则在“90后”基础上再增加约8个百分点。赞同“五年后家庭状况预计改善”这一说法的,“00后”的预期最乐观(85.7%),“90后”(78.8%)比“00后”低约7个百分点,“80后”(72.0%)、“70后”(67.6%)比“90后”较低,而“60后”(56.6%)和“50后”(54.9%)则由于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退休状态,未来预期相对更弱。由此可见,相较于“50后”至“80后”,“90后”对经济社会进步及家庭红利传导的感受发生显著变化;“00后”则在“90后”基础上形成新拐点,并呈加速发展态势。

“00后”关于婚恋生育的个人权利意识呈加速增长趋势。现代化进程本质上是个人权利不断被强化的过程,也是个人权利意识不断增长的过程。当前,是否结婚生育已成为不同代际争论的焦点,主要聚焦结婚生育是社会责任为主还是个人权利为主。②调查显示,“50后”(30.3%)、“60后”(26.5%)、“70后”(26.3%)、“80后”(33.5%),对“不论男女,结不结婚是一种个人自由”这一说法持“非常同意”的比例均维持在三成左右;“90后”则以50.7%的比例与前四个代际形成显著差异;61.7%的“00后”非常同意“结婚自由说”。从生育观念看,对于“生儿育女是个人必须履行的责任”这一说法,“50后”(82.3%)、“60后”(80.9%)中,超八成持支持态度;“70后”降至七成左右(69.7%);“80后”降至六成以下(55.6%);“90后”再降至四成以下(39.9%);“00后”则降到三成以下(27.5%)。可见,育儿观念的代际差异也较为明显。综上,无论是结婚选择还是育儿观念,“00后”的个人权利意识均呈现出增强趋势。

“00后”表现出更强的自信与较高的自我认知。然而,这种自信更多体现在对自我价值的理性评估而非社会关系层面。调查显示,对“我感觉跟周围人的关系非常好”这一说法持“非常同意”的比例,“50后”(51.6%)、“60后”(48.0%)、“70后”(41.1%),均高于社会总体水平(37.4%);而“80后”(29.4%)、“90后”(27.7%)、“00后”(30.2%),则均低于社会总体水平。对“我对这个社会是有贡献的”这一说法持“非常同意”的比例,“50后”(46.9%)、“60后”(42.0%)、“70后”(36.4%),均高于社会总体水平(32.3%);而“80后”(26.8%)、“90后”(23.5%)、“00后”(20.0%),均低于社会总体水平。这种矛盾性认知可能源于代际成长环境的特殊性,成年群体倾向用传统社会关系标准定位自我价值,而“00后”成长于数字时代,更早接触多样评价体系,形成对“关系质量”和“贡献实效”的更高标准。这既反映出“00后”对自身社会参与度的理性认知,又表现出一些公众对“00后”的印象存在偏差。此外,一些公众对“00后”的认知偏差,可能源于对个别案例的观察泛化,与群体特征并不完全契合。

“00后”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矛盾现象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00后”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呈现加速发展的整体趋势。但是,这些变化并非整齐划一,即便是相同领域内部也存在局部失调现象,甚至少数方面呈现反向趋势,形成一些矛盾现象。

“00后”对世界变化的肯定程度相对较低。调查显示,对“对每个人来说,这个世界正在越变越好”这一说法持“非常同意”的比例,社会总体水平为43.2%,“80后”(35.5%)、“90后”(32.3%)、“00后”(37.1%)均低于社会总体水平,“50后”(56.5%)、“60后”(54.0%)、“70后”(47.6%)则均高于社会总体水平。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历史纵向比较的缺失。“50后”“60后”“70后”等亲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迎来“强起来”的跨越式发展,深刻体会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巨大飞跃;而“00后”自出生便处于迎来“强起来”的时代,其历史纵深体验自然弱于其他代际。其二,对世界的理解存在差异。成年群体理解的“世界”多指向“中国”本身,而“00后”眼中的“世界”更多指向全人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局势变乱交织的背景下,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关税战、科技战、贸易战等加剧全球不确定性,“00后”的风险意识和焦虑情绪更加显著。

“00后”对社会新现象容忍度显著提升,但其对社会容忍度的评价相对偏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容忍度就会不断提升。调查显示,全社会容忍度评价均值从2015年的6.06分持续上升至2021年的7.16分,2023年微降至7.09分。可见,社会容忍度评价总体呈现不断提升的发展趋势。青年群体对社会容忍度的评价虽与社会整体趋势保持一致,但低于全社会均值。从不同代际的比较来看,“50后”最高(7.28分),“00后”“90后”“80后”分别为7.06分、6.85分、7.01分,均低于全社会均值(7.09分)。青年对社会容忍度的评价偏低,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青年对社会宽容力度和空间的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当新生代进入社会结构之中,通常期待获得更广阔的创新容错空间。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更容易对传统秩序和现有格局产生冲击,由此或多或少地会被限制。这种代际互动中的张力机制,使得青年对社会容忍度的评价相对偏低,本质上是对更全面支持体系的诉求。

“00后”对环境质量的高要求与其践行低碳生活的行动意愿存在落差。随着全社会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公众低碳生活、绿色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优质生态环境是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基础,新时代青年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体验,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更高,这直接反映在环境状况满意度评价中。③调查显示,“00后”“90后”“80后”的环境满意度平均得分,分别为7.38分、7.22分、7.38分,均低于总体均值7.44分;而“70后”“60后”“50后”的环境满意度平均得分,分别为7.55分、7.60分、7.48分。这表明面对相同环境状况,“00后”“90后”的评价低于其他代际,侧面印证其对环境状况有着更高要求。究其原因,一是代际参照系差异,“50后”“60后”“70后”“80后”以历史纵向视角看待我国环境状况的发展,而“00后”“90后”更倾向于横向对比发达国家环境水平。二是评价维度不同,“00后”“90后”侧重从高品质生活的内在要求出发,基于未来的理想状态来评价当前的实际状况。

环境状况改善需要全社会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更依赖个体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上的主动担当,包括愿意承担部分个人成本,如为绿色产品支付溢价等。从支付意愿看,“00后”的意愿相对较弱。调查显示,对“为了整个社会能享有更好的自然环境,我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利于环保的产品”这一说法持“非常同意”的比例,社会总体水平为14.1%,“50后”(18.2%)、“60后”(20.0%)、“70后”(16.2%)均高于社会总体水平,“80后”(12.5%)、“90后”(9.5%)、“00后”(7.3%)均低于社会总体水平。可见,“00后”虽对环境状况要求更高,但为公共环境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意愿较弱。在推进绿色发展的过程中,需正视部分“00后”“90后”潜在的消极社会心态,深入剖析其成因,通过教育引导和机制创新,激发其主动参与绿色转型的内在动力。

加强“00后”思想政治引领的对策建议

“00后”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始终处于动态演进中,虽部分领域已呈现比较成熟的样态和内容,但整体仍展现出区别于其他代际的新现象、新特征,亟需进行精准研判。

科学把握“00后”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新现象、新特征,需重点关注三对辩证关系。加速性与曲折性的对立统一。从宏观层面看,“00后”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呈现加速演变态势,这是把握该群体主要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基线。“00后”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呈现同频共振趋势,尤其是在新观念、新行为、新范式的认同度与践行力方面,增幅尤为明显。因此,在观察和判断“00后”价值观念和行为趋势时,需突破缓慢线性增长的思维定式,确立和采用加速增长的判断标准。同时,在价值观念总体加速演进的过程中,“00后”可能会因特定原因或群体利益诉求,导致少数人价值观念的变化相对滞后,与总体发展趋势形成张力甚至反向波动,呈现出复杂性、曲折性。从发展方向看,“00后”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并非所有领域和维度都呈现单向前进态势。部分领域可能出现反复调整,个别方面甚至可能出现阶段性倒退,这种动态波动正是“00后”价值观念演变的常态特征。

同质性与异质性同时强化。“00后”的价值观念更趋新潮、多样,群体分化、利益分化更加明显,群体内部异质性不断增强。同时,相较于其他代际在价值观念层面相对明显的分化特征,“00后”在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上的趋同度与相近性相对较高,彰显该群体的新规律、新特征。价值观念是指导和反映社会成员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00后”较为一致的价值观念,为推进这一群体有机嵌入社会结构提供坚实基础和有效载体。

继承性与创新性有机统一。“00后”在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此前各代际塑造的青年角色、青年文化、青年地位、青年作用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角色内涵和行为方式。例如,对“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感到自豪”这一表述的认同度,各代际均保持在98%以上,其中“00后”以99.0%的认同水平位居首位,有力印证其价值观念的继承性。同时,“00后”的创新性通过不断生成的青年文化得以表现。青年文化是青年价值观念与社会心态的综合承载主体和直接呈现载体,也是“00后”价值观念创新性的鲜明体现。新科技与新媒体成为其开展全方位创新的重要载体:网络文学、短视频、互动艺术等文艺新形态生成发展;乡村田园、匠艺手工、国风国潮等内容UP主,更好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城市漫步、中式茶饮、文创产品等,成为引领时尚的新潮流。这些实践,成为更好推动“00后”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充分信任、精准调研、畅通对话基础上,加强对“00后”思想政治引领。价值观念、物质文化、生产生活等领域的发展进步,只有通过一代代人的有效传承和不断创新才能实现。“00后”价值观念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变化,总体上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符合党和人民的期望、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其他代际面对“00后”的新变化、新特征,绝不能简单套用旧有的人生体验、固有的知识框架、原有的成功经验进行粗暴裁剪与武断定性,而要立足人类发展规律、把握当代时代脉络、面向未来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判断。既要未雨绸缪地解决可能阻碍“00后”高质量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负面问题,又要给予“00后”展现出的新现象、新特征充分的生成空间和展示时间,通过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思想引领、社会支持等综合举措,强化正向功能、消弥负面效应。

打破固有印象或晕轮效应,对“00后”开展精准调研与把脉问诊。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破解青年问题提供理论指引与方法论支撑。随着青年群体地位作用的不断提升,新生代往往表现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变迁的优势、亮点、特质,这容易使社会形成晕轮效应,将其新现象、新特征都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向产物,从而忽略个别消极现象的滋生蔓延。对此,应对“00后”新现象、新特征进行科学调研与精准评估。“00后”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存在差异:在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方面,其价值观念嬗变速度呈明显加速趋势;在传统价值观念,尤其是全社会共同坚守的核心价值方面,其变化则相对平缓。

畅通对话机制和交流渠道,巩固与“00后”的对话基础和交流空间。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越快,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嬗变幅度越大,代际鸿沟易呈现加速扩大趋势,这可能导致彼此对话基础弱化、对话可能性降低。世界现代化进程表明,新生代存在主动疏离主流价值的可能,突出表现为“00后”等新生代不愿、不想、不能与其他代际进行思想交流和日常对话,致使思想政治引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④为此,既要充分认识到双方在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存在共同对话基础,又要着力深化对新情况、新特征的认知,以巩固扩大对话基础,还要通过科技赋能、数字赋能、政策赋能、组织赋能等手段完善对话交流机制。既保障与“00后”及后续新生代顺畅对话,也推动“00后”及后续新生代主动与成年群体保持良性互动。

缓和与防止因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快速变化引发的代际矛盾或冲突。代际间在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上的差异越大,越容易转化为代际矛盾或冲突,进而可能升级为社会矛盾。⑤当前,“00后”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呈现加速变化趋势,使不同代际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差异更为显著。这些代际差异之所以尚未转化为明显矛盾冲突,主要得益于社会容忍度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代际矛盾或冲突由潜在变为现实。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全社会为青年发展构建更有力、更和谐、更宽松的环境,其他代际对“00后”新现象、新行为、新生活方式持包容态度。随着“00后”更全面深入地嵌入社会结构,代际差异可能进一步凸显。因此,成年群体应以“00后”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动态变化为参照进行调整,深刻认识到“00后”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变化已走在社会前列的客观事实,通过思想自省、学习自驱、行为自塑,充分信任、包容、鼓励、支持“00后”自信自立自强的新特征,与“00后”共同更新认知、消除隔阂,防止在思想观念、自信自强等方面形成明显代沟甚至引发冲突。同时,“00后”要学会自我反思,主动接受其他代际的指导和引导,推动协同合作,确保个体与群体的发展符合历史进程和时代要求,将代际差异转变为历史发展的动力。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时代青年的中国式现代化素养研究”(项目编号:24FSHB034)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沈杰、杜可欣:《中国青年社会心理复杂性的时空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24年第12期。

②宋月萍:《青年生育观念变化及生育友好社会文化的构建》,《人民论坛》,2023年第15期。

③《这届年轻人,喜欢为“绿色”埋单(青年消费新趋势观察④)》,人民网,2025年4月3日。

④戚晓薇、杨晓:《增强新媒体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年第6期。

⑤陆玉林:《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代际问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责编/孙渴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