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工业时代的电影,其艺术的审美与技术的进步可谓相辅相成,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二维到3D,人类影像视听技术的每一次飞越,都给电影艺术的审美表达带来质的变革。但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到来之前,电影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实质上只是辅助人类的电影影像创作一步步逼近现实。虽然现阶段的人工智能仍然无法完全取代人类的影像创作,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而自主生成影像,并随着技术的迭代,日益部分替代人类的影像创作,重新定义影像制作中人和技术的关系,为包括影视在内的影像创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人工智能 影视 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2024年2月15日,OpenAI团队发布人工智能文生视频的大模型Sora,该模型可以根据用户的文本指令自动生成时长60秒之内的高品质影像视频。这不仅标志人工智能从大语言模型迭代为大型视觉模型,而且意味着影视行业真正迈入人工智能时代。2024年被广泛认为是“AI视频元年”,人工智能短剧赛道竞争日趋激烈。抖音、快手、B站等均实现了自主研发人工智能技术工具,技术AI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标准动作”。①据《2024内容产业年度报告》指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账号同比增长218%。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也触发影视行业的革新。
众所周知,作为工业时代的电影,其艺术的审美与技术的进步可谓相辅相成。在世界电影的发展历程中,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二维到3D,人类影像视听技术的每一次飞越,都给电影艺术的审美表达带来质的变革。但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到来之前,电影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实质上只是辅助人类的电影影像创作一步步逼近现实,并最终建构出一个人类世界的“完整电影”的神话。虽然现阶段的人工智能仍然无法完全取代人类的影像创作,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而自主生成影像,并随着技术的迭代,日益部分替代了人类的影像创作,重新定义影像制作中人和技术的关系,为包括影视在内的影像创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的评估机制
影视生产与创作,可谓高投入、高收益与高风险。在影视项目的策划论证制作和发现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化解影视剧制作的风险,成为影视公司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
在国内,由于诸多影视公司的项目策划与制作往往仍停留于“手工作坊”阶段,影视项目的评估往往依赖于制片人和导演的个人主观判断,因此,评估机制的缺乏,成为国内影视公司项目制作的重要风险。在人工智能时代,借助互联网的普及和算力的发达,得以打破传统的样本分析统计的局限,及时地收集影视受众的海量数据。原本不可见的受众,通过海量数据的画像,变得面目清晰起来。2018年,比利时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开发的ScriptBook系统,通过对6500个剧本及其市场表现的数据的深度学习,准确预测“2015年-2017年间索尼公司出品的32部‘票房毒药’中的22部而名闻遐迩。”②在严格意义上,影视项目是否存在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综合考虑特定的档期以及相关的社会文化氛围等。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影视公司借助大数据的应用,无疑有助于规避风险,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多线程的可视化制作
传统的影视制作,一般而言,从最初的策划到最后的院线上映和平台播出,至少需要两年以上的周期,分为前期策划、编剧、摄制和后期制作这样一个线性流程。传统的影视制作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单线程的线性制作,影视的整体品质只能由制片人和导演少数个体来掌控,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影视项目的制作风险。其二,传统的影视制作存在着诸多非可视化环节。在实景和置景拍摄以及后期制作等环节,应该说是可视的;但是,在前期策划和剧本创作的过程中,基本上属于非可视化阶段。导演和演员只能通过想象的方式,与非可视化的、后期制作才出现的影像内容进行互动。如李安执导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中诸如将6.3万加仑人工水池与CG技术结合而成的数字海洋,以及采用“光线追迹3D建模”的老虎理查德·帕克,都是后期才完成制作的。这些在影片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场景和角色,在拍摄时其实都是非可视化的,都有赖于导演和演员的超凡想象力才得以实现。
在人工智能时代,影像的数字化、云化和生成化,影视制作由此打破传统时空地域的限制,从而实现全程可视化与多线程的制作。随着人工智能文生视频技术的迭代与发展,即使在影视项目的策划与剧本创作阶段,影视公司可以将文字转换成人工智能视频。有业界人士曾评估,一部电影将剧本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影像,虽然可能耗费200万元左右,但是它替代了在传统影视创作中本来应该依据剧本绘制的故事板,规避了本来可能存在的不必要的重复置景和拍摄,给整个项目节约的制作成本可能高达2000万元左右。与此同时,在虚拟制作中,LED屏幕的广泛应用,原本在后期制作才能看到的影像可以实时投射到屏幕上,并通过人工智能对摄影机视点的实时运算与渲染,严密地配合在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远景、中近景的焦距变化和推拉摇移的运动轨迹,从而真正实现所见即所得的可视化虚拟制作,为影视创作提升艺术质量提供坚实的基础。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赋予影视制作的全程可视化,其制作就不再只是传统影视的单线程的线性制作,而呈现为多线程跨时空制作。在策划与剧本创作初期,人工智能影像将剧本文字可视化,意味着原本在拍摄阶段和后期制作阶段才会介入的美术、剪辑和特效等工种,在影视制作的初期就已经参与到制作之中。虚拟制作的LED屏的实时影像渲染和生成,则宣告在传统影视制作中原本后期才可能介入的特效制作,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拍摄阶段就已经参与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时代影像制作可以通过云技术实现跨地域的生产制作,并通过区块链技术而确保整个生产制作过程的网络安全。很显然,人工智能时代多线程跨时空的制作方式,彻底改变传统影视制作的范式,极大地提升影视生产的效率,为大规模的影视工业制作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主体的困境与对策
人工智能以其海量的数据与强大的算法,正在日益挑战艺术创作中人的主体位置。2018年10月,法国巴黎艺术团体Obvious致力于“将算法从科技这一范畴中解放出来,让人工智能更多地参与艺术”。③他们采用生成式对抗网络(GAN)技术,通过深度学习14至20世纪的15000幅肖像画数据而生成的人工智能画作,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以43.25万美元成交,成为全球首例在大型拍卖行成交的人工智能艺术品,从而标志着人工智能的生成的艺术作品业已赢得了业界和市场的认可。
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日益侵蚀人的主体性,引发包括影视在内的众多从业者的危机意识。2023年,美国编剧工会、美国演员工会及广播电视艺人联合工会先后宣布举行罢工,究其症结,“人工智能可能取代演员和编剧的威胁成为主要原因。”④确实,当人工智能逐步渗透到影视叙事和制作领域,人工智能实质上正在重构影视的本体意义。在传统影视制作中,演员在摄影机镜头前的表演,是影视本体核心的内涵,也是影视之所以流光溢彩并为受众所追捧的重要原因。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通过对数字人和数字资产的算法,生成美轮美奂的影像。2025年DeepSeek的横空出世,不仅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打破美国垄断的“科技神话”,而且极大地拓展多模态大模型在中文领域的理解和创作能力。随着电脑的快速迭代与智能化发展,电脑在记忆、多线程推理等方面业已超越人脑,甚至在创造力、想象力和情感体验等方面正在对人类创造构成挑战。
纵观人类艺术发展史,人工智能对艺术本体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还在不断迭代中,我们无法预言其将在何种程度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是,可以预测的结果或许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完全替代人脑的创造,或者说,人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永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所穷尽。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应该学会与人工智能共存,而非对立。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完成初稿,让编剧有更多时间关注故事的细节和情感深度。”⑤其实,目前国内诸多一线编剧,也不忌讳其创作曾从人工智能中寻找灵感。当然,由于人工智能目前所能接触的语料,大多为互联网未经甄别、未经证实的信息,人工智能生成的写作方案,往往存在与事实相去甚远的情况,在这个意义上,影视创作者在运用人工智能辅助时,需要小心求证,不能误入歧途。与此同时,由于人工智能的创造力,是基于对前人的作品的深度学习,因此,如何通过区块链溯源的技术,确认人工智能所创造的作品版权的归属,是确保人工智能创作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未来,由于人工智能的高度发达,可能在影视领域创作的人将会越来越少。但是,相信还是有人选择坚守,继续坚持用人的智慧和想象力制作影视,也注定会变得稀缺。其实,人类从手工时代进入到机械制造时代,对手工制作就特别怀念。最顶级的奢侈品,不是机械制造的,而是手工制作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想象,未来最顶级的影像,不是人工智能写的,而是人类创作的,我们应该会在其中标注:“这个作品是纯人工制作”。另外,由于未来XR的普及,人们可能更多通过VR等方式体验360度的视听作品。当然,就目前而言,影视创作要学会用人工智能作为参考,但是,在利用人工智能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创意一定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胜过人工智能。因为我们讲的毕竟是人的故事,我们的观众毕竟是人。人讲的故事跟机器讲的故事相比,应该更打动人。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发展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ZD19)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电视剧创作现状与传播范式研究”(项目编号:22VRC131)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黄楚新:《中国短视频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展望》,《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5年11期 。
②范志忠、汪梦菲:《工业美学视域下AI电影剧本叙事生成路径与审美反思》,《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
③ 王筱丽:《当人工智能“拿”起画笔“创作”》,《文汇报》2018年8月28日。
④⑤萧达、陶短房、柳玉鹏、甄翔、陈康:《好莱坞大罢工抵制“AI入侵”》,《环球时报》,2023年7月15日。
责编/李一丹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