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11月1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黄汉权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创造和引领需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将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通过完善质量标准、计量体系和监管规则,重拳整治低价劣质等市场乱象,推动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竞争、创新竞争、质量竞争,可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好产品、好服务;通过破除区域壁垒,鼓励地区间进一步畅通商品要素流通和对接服务标准,提升消费便利度,保障消费者权益,可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扎实落实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点任务,要突出问题导向,破立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打通妨碍商品要素流动的卡点堵点,包括着力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以及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健全完善有利于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体制机制,需加快健全财税体制、深化统计核算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完善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黄汉权,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业农村经济、产业经济、宏观经济等。参与起草多项国家重要文件,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百余项,获得省部级优秀研究成果奖13项,在经济学期刊和报刊理论版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

人类智能体与人工智能体共生下的认知适应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郦全民

习近平主席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就个体或组织而言,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时代变革,已经成为亟须正视和求解的重大现实问题。

当前,人类社会迈入人类智能体与人工智能体共生的新阶段。在这样的全新阶段中,作为人类成员的个体或组织,无论是在认知方式还是生存方式上,均会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因此,一方面,在人类智能体与人工智能体共生和互动的情况下,人类需调整或改变自身的认知方式和决策过程,以行动为导向,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体与人类智能体的协同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提升人类独有的价值,让人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追求自己喜欢的经历,并从中获得爱和美的体验。(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20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郦全民,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心智哲学、认知与文化,主要著作有《虚拟认识论》(合著)、《用计算的观点看世界》《当代科学认知的结构》等。

发挥县域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支撑作用

——兰州大学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  斯丽娟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亦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与大城市相比,县域在推进城镇化中有着一定的独特优势:县城作为具有“中介性”的空间单元,可以最大限度地链接城镇和乡村,实现融合发展;强化县城在城镇体系中的地位有助于释放更多消费潜力,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人口向县城集中符合劳动力流动取向,成为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关键。

中国县级行政区数量达两千多个,各县域人口规模、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等存在明显差异。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需以因地制宜、分时分地、分层分类为原则,结合其人口、产业、资源等具体条件,制定差异化策略,以分类引导破解发展难题,全面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坚实经济支撑与空间支撑。需强化产业支撑,提升县域经济承载力;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县域可持续发展动能;优化人口流动,增强县域城镇化内生动力;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破解人地错配困境;拓展资本供给,夯实县域发展资金基础。(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7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斯丽娟,兰州大学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要论文有《县域经济推动高质量乡村振兴:历史演进、双重逻辑与实现路径》《形成西部地区发展新动能——找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切入点》等。

人民论坛网评 | 到一线去真抓实干

从田间地头的乡村全面振兴实践,到工厂车间的产业升级现场,从社区网格的民生服务窗口,到科技创新的攻坚前沿,一线不仅是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公里”,更是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检验场”。党员干部唯有沉到一线、干在实处,才能把宏伟蓝图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成果。

到一线去,要带着问题导向找症结。一线的问题最真实,一线的诉求最迫切,只有把问题找准、把症结摸透,政策实施才能靶向发力、精准有效。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党员干部要走进村庄院落,看看老乡们的农田水利是否完善,问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题,听听返乡创业者对产业扶持政策的期盼,才能将种业振兴、县域经济发展、社区治理等举措,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到一线去,要带着创新思维破难题。许多工作没有现成经验可循,需要党员干部在一线探索实践。在科技创新领域,要主动对接科研团队与产业园区,让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实现成果转化;在基层治理中,要打破思维定势,借鉴“枫桥经验”,探索“党建+网格”“数字化+基层治理”等新模式,在一线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服务做到最优,才能让创新举措接得住、行得通、见实效。(作者:王小东,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网评 | 打通社区服务“最后一米”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乡村治理,完善社区治理。小区是社区治理的最小细胞、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完善社区治理,需要加强居民小区党组织建设,打造坚强战斗堡垒,推动基层“末梢”成为治理“前哨”。

加强精准服务,让治理场景“暖”起来。千头万绪的事,也是千家万户的事。推进基层善治,关键在于处理好群众身边的大事小情,搭建更多为民服务的温暖场景。为民服务,首先要瞄准民之所需,通过建立家门口“议事厅”、线上议事平台等,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深化“支部吹哨、部门报道”做法,推动部门综合执法进小区,哨随事动、事随哨结,让服务既有速度更有温度。党员是为民服务的先锋队伍,探索“党员亮身份”“先锋示范岗”等形式,推动党员参加志愿服务、积极主动作为,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使小区党支部成为群众更加信赖的“贴心人”。(作者:张卓愚,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往期精彩内容】

11月18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17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16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15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14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13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11月12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