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 韩喜平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并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还围绕“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入理解这些重要论述,从学理上分析与阐释“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与时代特征,对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要,持续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既包含物质层面的丰富,也包含精神层面的超越,而精神层面的发展相较于物质层面的发展是更高层次的发展。精神层面的发展更能反映人的发展程度,因为精神生产作为人独有的活动直接彰显着人的本质力量,同时精神生活能够更加全面地体现人民生活体验的丰富程度,表现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趋向与发展态势。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本质上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者共同构成人民精神生活的层次结构,其中安全感是基础层次,获得感是中间层次,幸福感是最高层次,安全感与获得感突出精神生活的整体性与共同性,幸福感则更强调差异性与个体感受。(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20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韩喜平,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主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教材近10部,著有学术著作10余部。
投资于人:育儿补贴方案的特征与效应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王卓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5年7月28日,《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育儿补贴方案”)公布,8月2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育儿补贴制度管理规范(试行)》。这是我国首次发布并实施全国性的统一育儿补贴政策。“育儿补贴方案”规定自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或收养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包括3周岁以下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的婴幼儿,不分城乡、民族、区域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国家补贴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中央财政自2025年起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育儿补贴补助资金”,对发放国家基础标准育儿补贴所需资金,按比例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予以补助。
《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既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又面向社会公平正义,还赋能家庭建设和个体成长。这是积极应对少子化、回应育儿需求的关键举措,通过投资于人彰显中国人口发展战略转向,对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20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王卓,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政策、基层治理、社会发展等。主要著作有《中国贫困人口研究》《公民社会与农村社区治理》等。
银发旅游新趋势及适老化创新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 姚延波
通过构建老年友好型旅游生态,不仅能有效释放银发消费潜力,也有助于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美好生活愿景。当前,我国银发群体已成为文旅消费的重要力量。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银发旅游者人数已经达到11.6亿人次,在国内旅游总人次中占比高达20.6%。“60后”群体步入老年阶段,相较传统银发人群,其呈现显著比较优势:拥有更稳固的经济基础、高净值资产储备及制度化的养老金保障。此外,养老金支付能力的持续强化,也为银发旅游消费扩张提供核心经济支撑。
银发人群旅游行为呈现出显著的新特征与新趋势,其旅游需求从传统观光向深度体验、康养旅居转变,更注重健康、文化与社会参与。与此同时,旅游消费呈现出数字化、圈层化特征,银发人群积极使用线上平台获取信息、完成预订,并通过社交网络分享旅行体验,形成兴趣驱动的垂直市场。为推动该市场高质量发展,需从多方面系统推进:注重旅游产品与服务适老化改造、创新银发旅游产品、拓宽银发旅游产品宣传渠道、健全相关专业人才培育机制、优化银发旅游数字化服务流程,为银发人群出游提供更好服务更优体验。(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20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姚延波,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产业经济、老年旅游、康养旅游。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刊发多篇学术研究成果,出版教材5本,译著多部。
数字游民何以选择回流乡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 王轶
当前,随着我国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入推进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正悄然兴起:数字游民回流乡村。数字游民回流乡村,不仅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选择,而且是国家政策引领下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数字乡村建设的显著成效。同时,数字游民的回流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他们利用数字技术远程工作,推动乡村的数字化转型,优化乡村的人力资源结构,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数字游民群体普遍具有较高的数字素养与深厚的专业知识,敢于冒险、勇于挑战,比较年轻且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且倾向于扎根基层。从本质上看,数字游民是依托数字技术、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工作与生活有机融合,他们选择回归乡村的动力,源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备、乡村产业振兴带来的机遇,以及乡村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数字游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路径有:推动乡村产业向多样化和数字化转型,带动乡村人才培养,促进乡村文化的挖掘、开发与利用,助力乡村数字化转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20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王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导,劳动经济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经济、劳动经济、乡村全面振兴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近80篇。
古代官员服饰背后的政治与文化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郭海文
服饰最早的功能是避寒与遮羞,如《释名·释衣服》所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服饰被赋予更多象征意义。《周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旧唐书》:“昔黄帝造车服,为之屏蔽,上古简俭,未立等威。而三、五之君,不相沿习,乃改正朔,易服色,车有舆辂之别,服有裘冕之差,文之以染缋,饰之以絺绣,华虫象物,龙火分形,于是典章兴矣。”
中国历史上许多官员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因此,官员呈现出两种气质,一种是官员的气质,一种是文人的气质。官员的气质,部分通过官服上的颜色、花纹、配饰逐渐塑造而成;文人气质,部分通过私服的样式、颜色、质地、纹样、配饰来呈现。前者,我们称之公服,蕴含着官僚威仪;后者称之私服,呈现出士人雅趣。服饰中蕴含的官僚威仪与士人雅趣,可以映射出中国古代的制度文化、美学文化等,是历史的缩影。(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20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郭海文,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文献学、妇女史的教学研究工作。在《武汉大学学报》《南开学报》发表多篇论文。
【往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