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11月4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中国发展新蓝图对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

——外交学院副院长、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教授 高飞

中国五年规划制度,深刻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发展逻辑的有机统一。这一制度安排,通过“目标治理”与“过程治理”的耦合机制,构建起具有战略连续性与动态适应性的国家发展范式。202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锚定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目标。“十五五”时期既是中国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也是世界格局深刻演变的交汇时期。

展望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将以更高质量、更深层次、更广维度与世界互促共进。在经济层面,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扩容,将持续拉动全球贸易与投资增长;在科技层面,中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将为世界提供更多普惠性技术与应用场景;在治理层面,中国的制度创新经验,将为全球公共治理注入“稳定—发展—共享”的新逻辑。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负责任、有定力、敢担当、重合作的中国。中国的现代化不是独行之路,而是与世界共享机遇、共谋未来的阳光大道。(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20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高飞,外交学院副院长、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外交学理论、中国外交、大国关系等。著有《政治文化变迁与中俄关系的演变》《中国外交官与改革开放》等专著。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俄伙伴关系外交的经验与启示》等论文百余篇。

中国在变乱交织世界中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担当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 翟崑

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与其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实力地位密切相关。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与世界的联系空前紧密。中国由过去主要依赖世界的稳定来谋求自身发展,转变为以自身稳定和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新阶段,这种从受益者到贡献者的角色转变,正是“达则兼济天下”的现代演绎,中国开始更加主动、系统地向世界提供更为丰富的国际公共产品。

面对日益动荡的国际环境,中国没有选择独善其身,而是主动作为,明确提出要为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提供”“注入”意味着一种主动、自觉的战略选择,这源于中国基于对自身发展阶段和世界大势的深刻洞察。中国为世界注入稳定性与确定性,既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也有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既有大国担当的战略决断,也有统筹发展与安全、平衡内外需求的精细运筹。中国提出的方案,无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共建“一带一路”和提出四大全球倡议,其核心是推动建立一个以平等互惠、合作共赢为基础的新型国际交往范式,追求的是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这是一场深刻的秩序理念与文明形态的变革。(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20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翟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国别学、一带一路、东南亚、周边、亚太、国际战略等。

“亚洲价值观”的深刻内涵、理论超越与实践创新

——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 刘卿

亚洲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亚洲人民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智慧,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洲价值观。亚洲价值是亚洲各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人民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与其他地区文明价值互鉴会通,共同汇聚成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作为亚洲文明的传承者与创新者,提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亚洲价值观,既是对亚洲传统智慧的浓缩和升华,又是对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治理价值追求的回应。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四大要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内在逻辑体现亚洲文明的深层思维模式与实践智慧。和平是亚洲价值观的伦理基石,是其他要素实现的前提。合作是亚洲繁荣的必由之路,是将和平红利转化为共同发展的路径。开放是亚洲进步的动力源泉,是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包容是亚洲文化的价值内核,是实现和谐共处、和合共生的保障。亚洲价值观源自亚洲深厚的传统文化,拥有和平合作的基因、开放包容的品格、互学互鉴的特质、互利共赢的理念。亚洲价值观承载着亚洲文明深厚积淀,开创文明互鉴与制度创新的新路径,为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构建赋予新内涵,为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亚洲智慧与实践方案。(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20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刘卿,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美国、亚太、区域一体化、中国外交。主要论文有《全球安全倡议的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等。

破解全球治理赤字的中国理念与实践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朱锋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大国关系牵动国际形势,国际形势演变深刻影响国内发展。”“世界变乱交织、动荡加剧,地缘冲突易发多发;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上升,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到严峻挑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大国博弈更加复杂激烈。”2025年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天津主持“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郑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为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进一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实现路径,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基本支撑,以落实四大全球倡议为战略引领,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理念与实践,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稳定性、正能量。(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20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朱锋,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专长为中美关系、东亚地区安全以及南海海上安全。著有《国际关系理论与东亚安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理论与实践》等专著。

建设美丽城市:内涵特征与规划设计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研究所所长 秦昌波

城市经济社会活动高度集聚、人口高度集中,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大,做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关乎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城市规划、生态治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全面系统的指导方针。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部署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是对我国城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与全面规划。

在美丽中国目标指引下,美丽城市已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美好愿景,也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和转型的共识。通过强化城市环境治理,塑造美丽城市风貌,不仅美化城市外在“面貌”,而且强化其内在“韵味”,提升整体“素质”,将城市打造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天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秦昌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研究所所长、美丽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环境经济模拟、生态环境战略规划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领域的科研与实践工作,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近20部。

【往期精彩内容】

11月3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2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1月1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0月31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0月30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0月2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10月28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责任编辑:王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