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作者:楼俊超(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我国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其中,“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被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十四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从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向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跨越式转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实施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加快建立。“十五五”时期,必须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动生态环境全面改善。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十五五”时期,要把“两山”理念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布局、要素配置全过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守牢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把美丽中国建设主要目标细化为可考核、可操作的指标体系。需要看到,建设美丽中国,涉及的领域更宽、行业更多,触及的矛盾和问题层次更深,需要构建层次分明、责任清晰、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格局。“十五五”时期,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不断增强共抓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效能,把“两山”理念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同时,还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加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用制度刚性约束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百姓的“幸福不动产”与地方发展“金名片”。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塑造绿色发展新动能。“十五五”时期,要立足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环境容量,推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制造业,壮大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绿色金融、绿色物流、绿色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用好改革这把“关键钥匙”,在能源、电力、土地等领域深化市场化改革,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环境权益交易等制度安排,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和要素流动渠道,激励更多“耐心资本”投向绿色低碳领域,推动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成长的体制机制,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和数字升级,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走出一条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结构升级为支撑、以绿色低碳为鲜明特征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创新治理模式,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智能化支撑体系。要高标准建设“生态环境智慧大脑”,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PM2.5、水质、生物多样性等要素的实时感知和综合研判,全面覆盖大气、地表水、土壤等重点领域,形成从数据采集、模型分析到指挥调度的闭环链条。要开发大气污染扩散、流域水质变化、重大生态风险等预测预警模型,在京津冀、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区域试点“污染防控一张图”“流域治理一盘棋”,提升预警响应速度与决策精准度。同时,要深化数字技术赋能监管,推行“人工智能+监管”“互联网+执法”模式,在重点排污单位安装智能监控设备,推进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和执法监管“非现场化、全时段化”,让监管更加精准、透明、高效。在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治理的同时,还要同步完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制度,真正实现技术向治理能力、治理效能的深度转化。
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全民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格局。“十五五”时期,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和公众参与程序,拓宽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和社会监督的渠道,让更多基层经验、群众智慧转化为制度成果。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在国民教育体系、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和社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社会共识。要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倡导简约适度、文明健康、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推动节水、节电、垃圾分类等绿色行为融入日常衣食住行。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广泛动员园区、企业、社区、学校、家庭和个人积极行动起来,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推动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凝聚起美丽中国建设的磅礴力量。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0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