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五年规划制度,深刻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发展逻辑的有机统一。这一制度安排,通过“目标治理”与“过程治理”的耦合机制,构建起具有战略连续性与动态适应性的国家发展范式。“十五五”时期既是中国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也是世界格局深刻演变的交汇时期。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绘制的中国发展新蓝图,不仅关乎中国自身的发展方向,更对世界格局的稳定与未来秩序的重塑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 中国式现代化 全球治理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202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锚定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目标。①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绘制的中国发展新蓝图,不仅关乎中国自身的发展方向,更对世界格局的稳定与未来秩序的重塑具有深远影响。
坚持发展优先: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稳定注入信心
当今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叠加交织,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十四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经受住世纪疫情严重冲击,有效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领先。中国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最大体现。按照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当前世界总体经济处于萧条期,具体表现为技术红利边际递减、产能过剩、债务危机频发以及新旧技术周期交替。“十四五”时期,中国发挥制度优势,通过逆周期精准调节,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预计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②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阵,2024年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③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2021至2024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8.2%、9.2%。中国建成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20年的16.0%提升到2024年的19.8%。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比2020年增长8倍多,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④
中国的增长潜力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盘。“十四五”时期,中国面向未来,研发投入屡创新高,基础设施现代化实现长足发展,为经济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24年中国研发投入强度达2.69%,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研发人员总量超700万人年,稳居全球首位。2025年中国创新指数首次跻身全球前十,比2020年上升4位,位列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首位。⑤截至2025年6月底,5G基站总数达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达2.26亿户,算力总规模位于全球第二;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4年全国数据企业数量超过40万家,数据产业规模达5.86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17%;截至2024年底,我国软件收入规模较2020年增长80%,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超70%。
在世界经济增长动能趋弱、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背景下,中国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稳定器”和“压舱石”。回顾过去五年,中国始终以自身稳定推动世界进步,以自身发展惠及各国人民。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制度定力、战略定力和发展定力,为世界注入更多信心与希望。无论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幻,中国都将继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以“行稳致远”的步伐,在动荡的世界经济中贡献中国繁荣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追求合作共赢:以高质量发展探索国际合作新范式
当今世界格局正经历深刻的分化与重组。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某些发达经济体推行“脱钩”“筑墙”及“小圈子”政策,国际贸易与科技合作面临碎片化风险;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加快崛起,全球增长重心持续东移,国际力量对比出现历史性调整。这些变化使国际格局呈现出多极并立、利益分化、规则重塑的新态势,国际秩序正处在“旧规则失灵、新秩序未立”的历史过渡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中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宣示了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决心。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关涉国内发展的系统部署,更蕴含着未来国际合作的普遍意义。中国将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
中国高质量发展拓展全球合作新空间。“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⑥面对保护主义上升,中国选择用开放回应封闭、以合作抵消分化。制度型开放的加快推进,将使中国成为全球投资营商规则的重要塑造者;贸易创新和双向投资合作,将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和可预期性;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稳定增长,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深化实施,将进一步打通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瓶颈,推动全球共同发展。这种合作共赢的开放姿态,使中国成为逆全球化中最坚定的多边主义倡导者。开放的中国,不仅分享发展机遇,更在以自身行动推动世界向更加包容、更加互利的方向前行。
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引领世界科技转型方向。“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⑦这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是对全球科技竞争格局的积极回应。面对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术、清洁能源等领域的革命性突破,中国正从“技术追赶者”转向“创新引领者”。在人工智能算力体系、可再生能源装备、数字基础设施等领域,中国的创新投入和应用速度为全球提供了强劲的外溢效应。例如,中国在新能源电池、光伏、储能设备等领域的成本优势与规模化应用,推动全球绿色转型加速;在人工智能算力和数据治理方面,中国倡导的开放合作与伦理共治理念,为全球科技治理提供新的制度参考。可以说,中国科技进步不仅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更是全球公共创新能力的重要增量。
中国以合作共赢推动全球共同发展。当某些国家掀起科技封锁和经贸脱钩浪潮之时,中国以更坚定的姿态维护全球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系,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加快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推动营造稳定开放的国际发展环境,构建均衡普惠的发展伙伴关系,培育面向未来的创新动能,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增长。过去四年,中国通过全球发展倡议动员230多亿美元资金支持全球南方发展振兴、开展1800多个合作项目;未来五年,将在发展中国家新增2000个“小而美”民生项目,深化卫生、教育、减贫等务实合作。中国还将持续注资世贸组织“中国项目”,助力最不发达国家融入全球贸易体系。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宣布在世贸组织当前和未来谈判中将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以开放姿态、实际行动展现推动共同发展的坚定决心与制度担当。这彰显了中国以开放促合作、以共赢促发展的胸怀,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包容与平衡注入建设性力量。
综合而言,“十五五”时期既是中国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也是世界格局深刻演变的交汇时期。中国的发展之所以具有世界意义,不仅因为其规模宏大、速度领先,更因为其在全球动荡变革的背景下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一种以合作替代对抗、以包容取代排他、以共赢超越零和的现代化范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正成为促进全球协调发展与共同繁荣的重要动力。
强化行动导向: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的发展源于自身的努力,也受益于通过对外开放将自身的资源禀赋与经济全球化机遇有力结合。中国不仅是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而且成为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在与世界的交融中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稳定国际秩序、促进共同发展的关键力量。面对不断增多的全球性挑战,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既反对少数国家基于“帮规家规”“小圈子”式的伪多边主义改革,也反对抛弃联合国和战后国际秩序的颠覆式革命。中国提出并实践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为维护国际体系基本稳定、完善全球治理提供可行路径和中国智慧。
中国为走向现代化提供新的路径选择。当今世界,全球治理赤字的深层症结在于治理目标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结构性张力。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中国五年规划制度深刻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发展逻辑的有机统一。这一制度安排通过“目标治理”与“过程治理”的耦合机制,构建起具有战略连续性与动态适应性的国家发展范式。在纵向维度上,五年计划接续实施,形成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阶段性战略部署,确保国家发展战略的代际传递与路径延续。在横向维度上,五年规划通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系统集成,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统一规划框架,形成多维度、跨领域的政策协同机制,突破传统治理模式中部门分割与政策碎片化的局限。这种制度设计既体现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又通过“建议—纲要—实施”的转化机制,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和社会共识,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总结过去开辟未来,以中国的发展道路证明,西方现代化模式并非世界发展的唯一解,一个国家完全可以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这种兼顾发展速度与社会包容性的治理逻辑,为广大全球南方国家探索自主发展、追求平等合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启示。
中国以实际行动诠释大国担当。当前,全球治理赤字的深层矛盾源于责任分配与治理能力之间的结构性失衡,以及主权国家个体理性与全球公共利益之间的价值冲突。尽管部分发达国家具备技术、资金和制度优势,却因国内政治极化和短期选举周期的裹挟,将全球治理议题工具化为国内政治博弈筹码,导致其治理能力与责任担当严重脱节。这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⑧这是对《巴黎协定》的积极响应,也是对全人类共同未来的庄严承诺。中国的绿色产业投资、清洁能源创新和碳市场建设,已成为全球减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近10年来,我国助力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下降60%和80%。202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⑨中国以绿色发展推动高质量增长,为全球绿色转型创造了可复制的“公共产品”,以行动诠释了负责任大国的可持续理念。⑩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展望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将以更高质量、更深层次、更广维度与世界互促共进。在经济层面,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扩容,将持续拉动全球贸易与投资增长;在科技层面,中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将为世界提供更多普惠性技术与应用场景;在治理层面,中国的制度创新经验,将为全球公共治理注入“稳定—发展—共享”的新逻辑。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负责任、有定力、敢担当、重合作的中国。中国的现代化不是独行之路,而是与世界共享机遇、共谋未来的阳光大道。
【注释】
①⑥⑦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华社,2025年10月28日。
②③④《“十四五”时期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中新社,2025年10月20日。
⑤《实力强劲!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新华社,2025年9月23日。
⑨习近平:《践诺笃行 共同书写全球气候治理新篇章——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致辞》,新华社,2025年9月24日。
⑩李慧明:《携手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国家治理》,2025年第17期。
责编/于洪清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