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建设美丽城市:内涵特征与规划设计

【摘要】城市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军”与重要载体。在美丽中国目标指引下,美丽城市已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美好愿景,也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和转型的共识。通过强化城市环境治理,塑造美丽城市风貌,不仅美化城市外在“面貌”,而且强化其内在“韵味”,提升整体“素质”,将城市打造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天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

【关键词】美丽城市 绿色低碳 安全健康 绿色金融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城市经济社会活动高度集聚、人口高度集中,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大,做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关乎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城市规划、生态治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全面系统的指导方针。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①2025年1月,生态环境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对美丽城市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部署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②,是对我国城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与全面规划。

美丽城市建设开启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新篇章

美丽城市探索,肩负着引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再出发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向污染宣战。经过持续攻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蓝天白云成为常态,我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由污染防治攻坚向美丽中国建设转变。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活跃、治理手段多样,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先行军”。率先探索、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新手段、新技术、新模式,引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再出发,是城市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

美丽城市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实践,关乎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城市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生态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③“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④截至2024年末,我国城市数量达到694个,城镇常住人口94350万人,⑤美丽城市建设成效关乎我国近十亿人的民生福祉。进入新发展阶段,亟须以人民城市理念为引领,系统开展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集中攻克城市垃圾处理、噪声扰民、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提高城市生态产品供给质量,提升城市生态功能,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提供更多优质绿色空间、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美丽城市建设是系统推动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平台和重要抓手。美丽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制度政策等多个方面,关系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关系城市发展的动力转变和内核提升。例如,北京市将美丽城市建设作为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上海市以美丽城市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广州市将美丽城市建设作为整合生态资源、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基础平台,撬动城市发展新动力、培育新产能、激发新活力。未来,随着美丽城市建设不断深入,将更加注重生态优先、智慧化管理、文化与艺术融合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从“功能型”向“品质型”跃升,为后代留下更具韧性和魅力的生存空间。

美丽城市建设的内涵特征和目标导向

美丽城市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城市层面的诗意表达,寄托着在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全体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殷切期盼。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城市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美丽城市,就是要实现自然与文明有机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人民在优美生态环境中享受极大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美丽城市建设需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致力于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塑造美丽城市风貌,不仅美化城市外在“面貌”,而且强化其内在“韵味”,提升整体“素质”,将城市打造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天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

“外美内丽”是美丽城市的基本特征。外在美,包含自然美、环境美、城乡美等多个维度。自然美,体现在自然生态本底维育方面,以生态视野在城市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布局高品质绿色空间体系,保持生态安全格局稳定、生态系统功能健全、生态系统质量优良。环境美,体现在生态环境的健康安全方面,表现为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能够享受到清洁富氧空气、活力亲水空间、安全健康土壤、幽静清洁环境等优质充裕的生态产品。城乡美,体现在诗意栖居方面,城市风格是美丽城市的外衣,通过以形筑城、以绿营城、以水润城,将城市全部景观组成一幅疏密有致、气韵生动的诗意城市新画卷,形成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现代城市新意象。

内核美,包含发展美、文化美、制度美等维度。发展美是美丽城市建设的原动力,主要体现在绿色生产、绿色运营、绿色生活三个方面,以方式友好、动力内生、过程高效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其基本要求为布局均衡协调、结构合理、集约高效、低碳环保、创新驱动力强劲。文化美综合表现为,形成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态文化意识、简约适度的绿色消费生活方式,在城市历史传承与嬗变中留下绿色文化的鲜明烙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制度美综合体现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构建智慧时尚、精细精准、环境共治、美丽共享的现代化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四高”引领是美丽城市建设的根本导向,美丽城市建设要坚持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协同推进。一是坚持高水平保护,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成为普遍形态、低碳成为普遍模式的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高质量发展。三是实现高品质生活,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安全感、幸福感得到满足。四是实现设施公平、智慧科技、制度健全、全民参与的高效能治理。以高效能治理助力城市高水平建设,以高品质生活保障城市民生福祉,以高水平保护创造城市高品质健康生活,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

实现五大领域“美”,是美丽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在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五大领域实现新突破。绿色低碳领域,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成为主流;环境优美领域,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人民群众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中,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生态宜居领域,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各类自然系统安全稳定;安全健康领域,生态环境安全得以保障,抵御自然灾害防线更加坚固,确保所有城乡居民喝上清洁安全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智慧高效领域,建设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受用的智慧环保系统,构建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

“一城一策”推动美丽城市规划建设

不同区域、规模和类型的城市,自然条件、资源环境禀赋、区位和功能定位各不相同。城市层面需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充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自身特点,因地制宜、“一城一策”推进美丽城市建设,建设各美其美的新时代美丽城市。

鼓励美丽城市建设不一而足、百花齐放。鼓励各城市根据自身特色,系统谋划美丽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主要任务与实施路线图,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美丽城市新模式、新典范。城市群、都市圈推进一体化发展与保护,突出区域城际、城乡生态融合。超大特大城市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深度融合,高标准实施城中村改造,实现城市内涵提升。大中城市努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品质。小城市和县城积极推动基础设施提级扩能,促进环境公共服务能力与人口、经济规模相适应。

着重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城市建成区人居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品质,解决好餐饮油烟、恶臭异味、噪声扬尘等一批影响人民生态环境幸福感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衔接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加强生态社区建设,推动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实现城市生态微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丰富多彩,绿色优美环境便捷普适、随处可见。

突出建设指标的引领指导作用。聚焦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五大领域,合理设计可体现城市特色、五大领域全覆盖、生态环境要素全涉及的美丽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在建设指标优化、细化过程中,应对标先进、适度超前,立足体现未来美丽城市状态要求,尽量选取体现引导性、超前性、具有国际对话特征的生态环境指标。同时,突出城市人居环境、城市生态系统特征,适度选择反映建成区、中心城区生态环境品质及治理特征性指标。

充分发挥各类“美丽细胞”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各地积极参与、自主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新实践等各领域、各层级、各类型示范、试点工作。以基层单位示范创建为抓手,创建一批生态社区、美丽园区、美丽机关、美丽校园、美丽街道、美丽工厂、美丽商场、美丽家庭等“美丽细胞”工程,以点带面推动美丽城市建设。

强化重大工程实施对美丽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围绕美丽城市建设目标,实施重点行业减污降碳、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重要河湖生态环境治理修复、重要海湾综合治理、污染地块安全利用、农用地土壤安全保障、尾矿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污染物治理、核与辐射安全、监测监管执法能力提升、生态环境智慧智能监测预警等一批重大工程。

推动美丽城市绿色金融政策创新。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在美丽城市建设中发挥作用,为美丽城市建设提供高效资金统筹整合系统,推动资金流向美丽城市建设。鼓励市县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引领,聚焦美丽城市建设薄弱环节与重点领域,探索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整体解决方案,连片整体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鼓励各地采取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开发项目相结合的项目运作模式,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城市生态环境治理。

推动多方主体共建美丽城市。创新美丽城市建设模式,以公众需求为着眼点与立足点,建立科学合理的美丽城市公众需求捕捉机制,充分了解公众对美丽城市建设的需求偏好和利益诉求,实现美丽城市建设与公众需求的有效接轨,构建美丽城市建设的多方共治机制,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美丽城市建设过程,共享建设成果。依托城市文化底蕴,研发推广生态环境文化产品,打造城市生态文化品牌。以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为契机,全面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科普活动。

【注释】

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问答》,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5年,第108页。

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25年7月15日。

③④《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448页,第449页。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2025年2月28日。

责编/赵橙涔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