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发展新格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曹小勇
自主创新关系国家战略安全,是应对外部科技封锁、掌握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支撑;开放创新则是嵌入全球知识网络、提升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只有将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有机结合,才能既守住科技安全底线,又保持创新体系的开放性与活力。
当前,需要加快构建系统完备、运行高效、风险可控的创新生态体系,着力强化制度供给、激发企业主体活力、突出人才引领作用、深化区域示范探索、拓展国际合作空间,系统破解发展中的外部挑战与内部制约,扎实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曹小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微观经济理论和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发表《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企业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数字经济赋能公共服务 打造高质量民生保障》等多篇论文。
从“可办”到“智办”:群众对政务服务便利化的新期待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郭俊华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政务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便利化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对政府的信任度。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加速发展,为在线政务服务模式创新注入新动力。“一网通办”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以“一体化”理念统筹政务资源,全面推进全国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查、可办、可评、可追溯”,有效践行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改革目标,成为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的关键举措。
系统集成和创新驱动成为当前政务服务改革的鲜明特征,群众所需所急所盼成为改革推进的重要信号,政务服务便利化的内涵不断拓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和企业“急难堵点”,做强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主渠道,做实“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推进事项标准化、证照电子化、数据可用可控共享,完善适老化无障碍与多端服务,健全评价反馈与激励约束机制,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推动政务服务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迈进,让群众和企业办事更加顺畅、安心、省心。(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郭俊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创新管理、公共政策分析、电子政务等。出版《移动政务服务与用户需求——移动政务服务用户接受模型的实证分析》《信息化时代的政府行政成本管理》《公共项目管理》等学术专著。
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实践与中国智慧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赵斌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深刻影响全球的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为有效应对这一跨越国界的威胁,亟需各国摒弃分歧、深化合作,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当前全球气候治理仍面临多重困境。在这一复杂背景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扮演的角色与采取的行动,对于全球气候治理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中国从积极参与者逐步成长为不可或缺的引领者。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中国以高度的责任担当,系统性推进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探索,国内政策实践与国际合作行动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表率。“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中华文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为人类应对气候危机贡献中国智慧。(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赵斌,西安交通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全球气候政治、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等研究。在《当代亚太》《欧洲研究》《南亚研究》等期刊发表国际问题研究学术论文数十篇。
假日经济 “火”出消费新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商学院教授 郭国庆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8天,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081.89亿元。随着大众消费的需求层次从物质满足层向自我实现层跃迁,节假日不再仅是休憩时段,更成为承载品质消费、文化消费、情感消费的重要场景。
假日经济作为我国消费市场的“晴雨表”,其持续繁荣不仅反映大众消费能力与意愿的提升,而且彰显我国经济的韧性与潜力。各地致力打造消费新场景、探索消费新模式、推出消费新项目,推动假日经济持续火爆,呈现出体育消费、健康消费、文旅消费新趋势。其背后的底层逻辑是政府持续完善顶层设计,提供精准服务,实施多方协同治理,积极推动在地文化和大众参与有机融合,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助力供需均衡。
展望未来,随着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技术创新持续赋能、政策服务日益完善,假日经济将进一步突破季节性、地域性限制,向全域、全时、全龄方向发展,成为推动内需扩张、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各地政府需把握假日经济的发展规律,以制度创新破除发展瓶颈,以理论创新指引实践探索,让假日经济真正成为惠及民生、拉动增长、传承文化的载体,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郭国庆,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营销思想史与营销创新、中国市场营销学科发展史等领域。《市场营销学通论(第8版)》(编著)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中国传统生肖文化探源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晏昌贵
从文献记载来看,十二生肖起源于中国本土,在汉代基本形成今天意义上的十二生肖文化。十二生肖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宇宙观、社会心理和伦理观念,建构起一个以“天地人”三才为核心的象征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十二生肖与“天道”观念发生了深刻的联系,成为具象化宇宙时序的重要符号。其与“地”的关联,突出地体现在其作为守护神祇,确保一方安宁、护佑生命福祉的社会功能上。其与人的生命周期、个体命运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关联,集中体现为“本命”信仰的形成与普及,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丰富民俗事象。
作为中华文明标识之一,十二生肖超越地域、方言和习俗差异,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连接点。每逢春节,以生肖为主题的庆祝活动遍及全国,在共同的文化氛围中辞旧迎新,展现出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时至今日,十二生肖仍发挥着文化纽带作用,在增强文化认同、承载个体美好期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西文明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9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晏昌贵,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主要为简帛数术文献、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出版学术著作6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