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关键时期,面对全球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与国际竞争格局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统筹推进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发展,已成为塑造新发展优势、赢得未来竞争主动的重要举措。对此,需要加快构建系统完备、运行高效、风险可控的创新生态体系,着力强化制度供给、激发企业主体活力、突出人才引领作用、深化区域示范探索、拓展国际合作空间,系统破解发展中的外部挑战与内部制约,扎实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关键词】自主创新 开放创新 协同发展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十四五”步入收官阶段,“十五五”即将谋篇布局。面对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刻变革,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凸显自主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研发投入保持稳步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①我国虽已跻身研发投入大国之列,但在研发强度和产出效率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研发经费已超过2.4万亿美元。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清洁能源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突破不断重塑全球创新版图。美国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欧盟推出《关键原材料法案》,均意在强化对关键技术的掌控,进一步加剧我国在高端芯片、核心工业软件和先进材料等领域的外部压力。
在这一背景下,如果仅依靠自主创新,容易造成资源分散、效率不足;而若完全依赖对外合作,则可能在关键环节受制于人。因此,只有将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有机结合,才能既守住科技安全底线,又保持创新体系的开放性与活力。
协同创新既是应对风险挑战、增强内生动力的现实需要,又是提升我国全球创新竞争力、塑造新优势的必然要求
自主创新关系国家战略安全,是应对外部科技封锁、掌握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支撑;开放创新则是嵌入全球知识网络、提升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单一依赖任何一方,都难以满足当前国际竞争和国内转型的双重要求。
自主创新是维护国家安全与推动长期发展的关键基石。近年来,我国在北斗导航、载人航天、5G通信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在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和核心工业软件等方面,仍有发展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②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才不会被迟滞甚至打断。
开放创新是促进知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机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研发活动日益呈现网络化与跨国化特征。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数据显示,全球约四分之一的科研论文由国际合作完成,中国科研人员在国际合作中的贡献度显著提升,2023年中国发表的国际论文中,国际合著论文为15.12万篇,占中国发表论文总数的20.4%。③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开放合作已成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
协同创新深刻影响新质生产力培育和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合规高效、场内外结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④。推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发展,有利于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与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53.9万亿元⑤,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如果不能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创新链与产业链就难以形成合力,经济转型升级也将受到制约。通过协同创新,我国既提升原创能力,又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生态,从而形成兼顾“安全—效率—开放”的创新发展新格局。
构建协同创新格局的现实基础与挑战
当前,我国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两个方面均具备较好基础,已具备推动协同创新的条件,同时面临外部压力与内部掣肘的双重挑战。这既凸显协同创新的紧迫性,又对“十五五”时期健全政策体系、优化创新治理、推动要素融合,提出更高要求。
中国在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方面的积累,为构建协同创新格局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计划;从建设国家实验室、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国家层面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战略部署。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⑥与此同时,高铁、北斗导航、载人航天、5G通信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实验室相继建成,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另一方面,开放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中国积极推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截至2025年9月18日,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⑦,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机构保持密切合作。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我国建成一批联合实验室、创新合作中心和科技园区,推动跨国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研发。中国企业日益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如华为在欧洲设立多个研发中心,腾讯与阿里巴巴在北美和东南亚不断扩大研发布局。
受外部环境与内部机制的制约,协同创新格局的形成仍面临一定现实挑战。其一,国际科技竞争与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带来较大不确定性。近年来,美国及有的发达国家持续收紧对中国的技术出口与投资审查,尤其集中在半导体、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2023年,美国商务部将多家中国高科技企业列入出口管制清单,直接限制中国企业获取先进设备和关键软件。这不仅加大我国自主创新的压力,也影响着开放合作的稳定性。其二,内部体制机制依然有待完善,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高。若大量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就无法有力地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此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仍在持续完善中,部分地区执法力度不足;科研经费分配与使用机制缺乏灵活性,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在人才评价体系中,论文发表情况和人才头衔仍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对跨界合作与成果转化的激励相对不足,不利于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深度融合。
唯有在自主研发和外部合作之间建立动态平衡,才能实现持续、高效的创新发展。以半导体设备为例,如果一味强调“闭门造车”,短期内难以追赶国际领先水平;若过度依赖进口,则极易因外部限制而受阻。因此,如何在自主可控与对外合作之间找到平衡点,建立可持续的协同机制,是未来创新发展的重大课题。
推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协同发展,关键在于构建系统完备、运行高效、风险可控的创新生态
构建系统完备、运行高效、风险可控的创新生态,既需国家层面的战略统筹与制度设计,又要企业、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还应通过国际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只有推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有机结合,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动。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协同创新提供坚实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⑧这要求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之间建立协调机制。一方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2024年,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104.5万件,同比增长13.5%⑨,但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核心专利仍由国外企业主导。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既能保护自主研发成果,又能增强我国在国际合作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改革科研经费使用和成果转化机制,使科研机构和企业能够在开放合作中共享资源、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衔接。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力军,也是推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的关键。据统计,“十四五”期间,企业研发经费已占到全社会研发经费的四分之三以上⑩,显示出企业在研发投入中的主导地位。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深度合作。例如,华为通过与全球高校和实验室建立“开放实验室”体系,不仅提升自主研发能力,还通过共享研究平台吸引国际顶尖科研团队参与合作。未来,需要支持更多企业在国际合作项目中发挥主导作用,推动自主成果走出去,同时引入国际前沿知识反哺国内研发。
建立支持全面创新的人才制度体系。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724.1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⑪。但从结构上看,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不足,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仍需加强。推动协同创新,关键在于有效聚集国内国际高水平人才。一方面,加大对基础研究人才、原创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形成坚实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推动人才国际流动,吸引海外高水平科研人员来华工作,并通过国际联合培养、博士后交流等方式,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青年人才。
充分发挥区域和平台的示范作用。近年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成为推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结合的前沿阵地。京津冀区域紧紧扭住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打造从北京知识技术创新源,到天津创新转化基地,再到河北先进制造的产业一体化架构⑫;长三角区域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并举的创新生态;粤港澳大湾区则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建立国际合作平台,吸引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入驻。这些区域经验表明,地方政府可以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模式。未来,需要推动更多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创新制度,建立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调发展的“试验田”。
拓展国际合作空间,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协同创新不是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叠加,而是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与合作。中国不仅是全球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和全球知识的重要贡献者,而且是规则制定中的重要力量。未来,中国应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通过金砖国家创新网络等多边渠道,扩大在新能源、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同时,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规则谈判,把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全球公认的技术标准,从而在开放合作中形成制度性竞争优势。
制度为协同创新提供保障,企业为协同创新注入活力,人才为协同创新提供动力,区域为协同创新积累经验,国际合作则为协同创新拓展空间。只有在多维度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构建起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科技动能。
着眼“十五五”,以自主创新为基石、开放创新为路径,推动形成协同创新格局
纵观“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的整体进程,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在不同维度都取得积极进展,为下一阶段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并进,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协同创新既是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只有在“自主—开放”的动态平衡中,才能既筑牢安全底线,又保持发展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科技动能。
“十五五”时期,推动形成协同创新格局,亟待强化战略统筹,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之间的关系。自主创新是重要基础,是保障科技安全和抵御外部风险的必要条件;开放创新则是重要路径,有助于集聚全球资源、提升研发效率。二者关系并非对立,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应建立更高层级的统筹机制,将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作为“一体两翼”来部署,使之形成互动循环。
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为协同创新提供长效机制保障。这包括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制度改革,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国际互认水平;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和成果转化机制,减少行政性约束,让科研人员和企业在合作中有更大自主权;推动创新评价体系改革,破除“唯论文、唯职称”的倾向,强化对跨学科合作、产学研融合和国际联合研发的正向激励。
充分发挥企业和人才的关键作用。企业是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需要进一步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推动上下游协同研发。同时,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环境,让更多创新要素汇聚在产业链之中。加大对原创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持青年科学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形成自主创新的后备力量;优化海外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国际化人才流动平台,吸引更多全球顶尖人才参与我国重大科研任务。
发挥区域和平台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开放前沿和创新高地的优势,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绿色能源等领域率先探索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结合机制,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并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推广至全国。
积极构建国际合作新格局,在全球科技治理中提升话语权。未来,需要在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前提下,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合作,推动建设跨国研发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等新型平台。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全球公共性领域,加强多边协作,彰显中国的责任担当。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与规则谈判,推动自主创新成果融入全球通用的技术标准和制度体系,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实现“以自主促开放,以开放强自主”的良性循环。
构建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是“十五五”时期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促进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任务。只有在制度、企业、人才、区域和国际合作等多个层面形成合力,才能有效破解外部压力和内部掣肘,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通过协同创新,中国不仅能够在关键领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且能够在全球创新版图中占据更加主动和有利的位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支撑。
【注释】
①⑥《我国科技,多个世界第一!》,中国政府网,2025年9月18日。
②⑧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2024)》,https://www.istic.ac.cn/html/1/284/338/2149891904917729733.html。
④《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新华社,2022年12月19日。
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408/P020240830315324580655.pdf。
⑦《“十四五”这五年丨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光明网,2025年9月18日。
⑨《2024年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104.5万件 更多专利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链》,《人民日报》,2025年1月16日。
⑩王政、刘温馨:《五年来,我国制造业“家底”更厚实》,《人民日报》,2025年9月10日。
⑪《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林梅解读2023年中国创新指数》,国家统计局网站,2024年10月25日。
⑫张贵:《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国家治理》,2021年第31期。
责编/靳佳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