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10月10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内核与图式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创院院长 张其成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凝聚中华民族文化特质,其内核可凝练为“阴阳中和”,“太极图”是这一内核形象精准的表达图式。从中华文化主干看,“易学主干”说认为“易道”即“天道”,其内涵为“一阴一阳”;“阴阳”非矛盾关系,而是相对相倚、互藏交感的存在,体现中华民族整体包容、调和平衡的思维方式。儒家尚阳刚、道家尚阴柔,二者形成阴阳互补。从儒释道共同价值出发,“中”与“和”是融贯三家的精神内核:儒家主张中庸仁和,道家主张中气柔和,佛家主张中观圆和,“中和”遂成为中华民族的内在价值观念。

作为诠释“阴阳中和”思想的完美图式,太极图在宋代形成阴阳小头鱼互纠的精准图式,以黑白双鱼象征阴阳消长,通过S曲线与鱼眼体现“中道”与互藏关系,生动反映儒释道各家思想的差异性与共融性。太极图是完美而精准的阴阳“易道”模型,既是对“阴阳相薄”“刚柔相推”宇宙规律的镜像投射,也是对“真、善、美”价值理想的形象表达。其不仅诠释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反向循环的变易观念、取象运数的思维观念,还与天文、历法、中医、武术等传统科技文化紧密关联,更重要的是,其蕴含的“正和思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东方智慧,成为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直观呈现。(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7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创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凯原中国法治与义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大学兼职讲席教授,国际易学联合会名誉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为易学哲学与中医哲学,主要著作有《易学文化研究丛书》《全解国学经典丛书》《中医思想文化丛书》等。

儒学:人类生存发展的理想智慧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杨朝明

儒学自诞生起深刻影响中华文明进程,是“两个结合”视域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孕育于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受宗法制度、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与上古民本思想滋养,经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成为中华文化主干,历经两千五百年淬炼仍具生命力。儒学核心内涵以“仁心贯通”构建“内圣—外王—天地”完整体系:以个体“修己安人”为实践起点,塑造“仁、智、勇”统一的君子理想人格;延伸至社会治理,形成“民为邦本”的仁政模式与“礼主刑辅”策略;升华为“致中和”的宇宙观,倡导“天人合一”生态伦理,兼顾个体修养、社会和谐与自然共生。

作为中华文明之树的主干,儒学地位源于历史选择与兼容并蓄品格:春秋战国时期其“和而不同”理念契合农耕文明需求,汉代融合阴阳五行、宋明吸收佛道思想实现体系升级,同时吸收道家、民间及少数民族文化,在精神、艺术、科技领域孕育丰硕文明成果。在全球化背景下,儒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天下为公”的胸怀、“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为化解文明冲突、应对生态危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将持续为人类探索理想生存发展路径注入精神力量。(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7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杨朝明,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原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孔子、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著作有《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孔子文化与当代中国》《让儒学温暖世界》等。

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核心概念的外译与传播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 王建华

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核心概念的外译传播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影响着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其兼具文化独特性与历史层积性,它的外译传播绝非单纯的词汇对应问题,而是需要通过文化转译实现深层价值的跨语境传递,这与文化翻译观不谋而合。当前,推动中华文明核心概念跨越语言与文化壁垒、实现有效外译传播,既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在翻译层面,应构建文化适配的翻译体系,通过术语标准化、译者专业化、策略灵活化破解转译难题,实现精细化翻译。在传播层面,其一,分类化传播:精准匹配内容特性与传播策略;其二,分期化传播:遵循认知规律与时间逻辑的递进式传播;其三,分层化传播:构建“政府主导-专家支持-公众参与”协同体系;其四,分众化传播:基于受众画像定制内容与形式;其五,分区化传播:立足区域国别研究,调整传播策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核心概念的外译传播本质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在全球语境中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对话空间。应不断提升中华文明核心概念外译传播的精准性与实效性,助力文明交流互鉴。(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7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王建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认知研究、英语国家国别研究、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主要著作有《多模态文化翻译理论与传播研究》等。

科学认识与推进中华文明发展史研究传播工作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王学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部分,正式提出要“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这一工作部署关乎文化传承发展全局,意义重大,既是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刻理解和落实“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实举措,同时符合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需要。

继续深入认识和推进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研究,破解国内外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和难点,需通过加强中华文明发展史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完善与中华文明研究相关的多学科建设,为标识体系构建提供强而有力的学科保障;积极研究并反驳有关错误观点,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扫清外部障碍;加强多形式国际交流,提升中华文明发展史国际话语权,从而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对外推广搭建平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励研究标识体系的优秀人才培养并推动相关作品问世。(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7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王学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主要著作有《从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新时代文化建设十论》《探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径》等。

教育强国视域下青年社会教育的价值及其实践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良驯

“青年社会教育”作为教育强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形态,是指公共部门、社会机构等在学校和家庭以外场所开展的、旨在促进青年成长的社会活动,具有鲜明的独立性与独特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了对其价值的认知,明确其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驾齐驱,堪称“社会大课堂”。它依托多元载体,能够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协同配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青年社会教育的独特价值尤为显著。它广泛覆盖青年学生、职业青年等群体,有效弥补学校教育在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短板。在科技创新拓展平台的有力助推下,其作用日益凸显。青年社会教育与教育强国建设所要求的社会协同力高度契合。二者均以“社会”为核心展开工作,依托多元载体,能够有效提升青年教育的效能,并且需要多方主体协同合作,完全符合“校内校外一体”“家校社协同”的育人要求。为实现青年社会教育的价值,必须以法律政策为引领。可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制定跨部门政策,进而推动“社会教育法”的出台。同时,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立足“实践学校”的定位,深化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方式、强化载体建设,助力青年社会教育价值落地生根,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服务。(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张良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研究领域为青年社会教育、青年发展政策和青年工作理论。主要著作有《青少年社会教育学》《青少年宫公益性研究》等。

【往期精彩内容】

10月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30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2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28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27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26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25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