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10月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忠实践行者——故宫博物院的使命与愿景

——故宫博物院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故宫拥有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和195万余件(套)藏品,是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承载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更是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5A级景区故宫的管理单位,故宫博物院将在今年10月10日迎来建院100周年。百年来,故宫博物院见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砥砺前行的伟大历程,走出一条守正创新、奋发进取的发展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故宫博物院忠实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以真实完整地保护并负责任地传承弘扬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矢志不渝地典守、研究、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期实现将故宫博物院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的愿景,从而为推动文化繁荣、促进文明交流、建设文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坚实力量。(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故宫博物院迈向国际一流博物馆的坚实基础与发展路径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 刘曙光

故宫博物院即将迎来百岁诞辰,这不仅是故宫博物院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国博物馆事业乃至整个国际博物馆领域的一件喜事。自诞生之日起,故宫博物院就是一座政治使命和文化使命非常突出的博物馆,在现代国家形成和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共同记忆的构建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故宫博物院胸怀“国之大者”,致力于在保护与利用、遗产与展览、学术与公众服务之间寻求新的进步与平衡,通过全力推进“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建设,擘画了努力将故宫博物院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四大愿景,充分彰显其在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

“国际一流博物馆”之要义,在于拥有全球一致的公认度,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力。从博物馆空间与建筑、藏品与谱系、数字化建设、学术研究、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看,故宫博物院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的坚实基础。同时,与全球其他“遗产型景区博物馆”一样,故宫博物院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其博物馆功能的特殊结构性问题。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需要把古建保护、藏品保护、开放管理等各项工作都统一于博物馆发展范畴内,进行统筹谋划,建设多学科支持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与文化传播力。(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刘曙光,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中国博物馆》杂志主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海洋遗产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社科重大委托项目《大运河画传》《长城画传》首席专家。

从“文物”走向“遗产”: 故宫的世界遗产价值研究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  陈同滨

在文化领域,文化遗产尤其是世界文化遗产,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高等级,是向世界揭示和展现中华文明特性的直接凭据,其保护管理与研究阐释水平,对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具有直接支撑作用。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至今40年间,我国已拥有世界遗产60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1项。而故宫作为其中的核心遗产,保护与管理其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交给的重要国家使命。

值此故宫博物院成立百年之际,有必要对故宫从“文物”走向“遗产”的理念,特别是“基于价值的保护管理”理念,进行简要回顾与辨析,以期故宫在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以国家文化使命为担当,进一步提升遗产阐释展示、保护传承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揭示和展现故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所彰显的中华文明特质,需将所有价值属性一一列为展示主题,依托系列物质载体、视觉关联的空间场所,经由参观游线予以串联组合,形成精神层面的沉浸式体验。这些不同价值属性最终经由各种阐释手段和展示方式,将公众的参观体验引向对故宫价值的整体感受。(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陈同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主要从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与大型考古遗址的遗产价值研究和整体保护规划技术探讨。成功主持良渚古城遗址等6项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咨询,主持完成长城、故宫、敦煌莫高窟等上百项国家重大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国家文物局、住建部、科技部相关技术标准编制和研究课题5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20余项。

引领文旅深度融合的故宫范本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繁荣兴盛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对于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过一系列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精神享受和文化消费对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性日渐凸显。近年来,故宫博物院适应大众旅游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将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作为发展的“四大愿景”,将以“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为代表的文旅融合理念,贯穿到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日常工作中,在实践层面上引领文旅融合的方向和范式,成为我国推进文旅融合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创新主体。

故宫博物院坚持守正创新,在深度挖掘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加强与文化演出机构和大众传媒合作,先后推出《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只此青绿》《猫神在故宫》《甪端》等电视节目和舞台剧,宣传阐释文物的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故宫博物院坚持官方渠道售票,有序推进与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等经营主体合作,进一步带动市场化的创意创新创业,持续拓展文旅融合新空间,稳步提升文旅融合新高度。(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戴斌,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旅游评论》主编。多次主持国家科技重大、国家社科重大和重点项目,两次获得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政府创新奖。出版《文旅融合论》等专著、教材、文集20余部,发表论文和专业文章570余篇。

从中华文明探源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 王巍

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发现来看,交流互动、碰撞融合,在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推动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重要因素。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放眼世界各种文明,无一不是在吸收其他文明的基础上丰富发展。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故宫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承载者,其文物藏品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实物见证,也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印记。在故宫文物所构成的连缀不断的文明史迹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得以生动展现,中华民族与周边国家以及不同文明和平共处、友好往来的一贯传统得到有力佐证。百年前的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一代代人所做的文物遗产保护、研究、传承和弘扬工作,不仅是对历史与文化最好的守候,也是在凝聚新的文化力量,使文明光芒熠熠生辉,为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不同文明和合共生贡献智慧和力量。(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于2001被授予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2006年被授予美洲考古学会终身外籍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史前至夏商周时期考古学、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东亚地区古代国家的形成过程以及东亚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三次获得田野考古奖。

【往期精彩内容】

9月30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2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28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27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26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25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24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