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9月2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伟大建党精神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阐释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欧阳淞

伟大建党精神来自创建党的非凡历程,推动了党的百年探索、百年奋斗,经受了党的百年实践检验。伟大建党精神一方面坚持唯物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形成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坚持辩证法,承认能动的革命反映论,承认认识对于实践的反作用。创建党的伟大实践,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党的先驱从无到有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实践,开启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组织条件;党的先驱播撒马克思主义火种的曲折实践,确立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理论信仰和远大理想信念,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条件;党的先驱领导工农运动的无畏探索,开启了浴血奋战的艰险实践,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鲜明政治立场和顽强意志品质条件。

伟大建党精神充分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鞭策着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自我革命,把党锻造得坚强而有力量;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开展思想探索,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鼓舞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取得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辉映征程、烛照未来。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甘于奉献、坚持奋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3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欧阳淞,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原会长、研究员,全国党建研究会顾问,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党的历史研究、党的建设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基本问题研究》《党史学基本问题研究》《党的建设论稿》《党的历史论稿》等。

全球网络空间冲突的三维分析框架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杨峰

“冲突”是理解全球网络空间失序结果的关键变量,也是全球网络空间秩序生成的重要张力,其根植于网络空间相对开放自由与存在制度差异的特性之中,体现为不同国家与区域权力、价值、主张及路径等方面的分歧。全球网络空间冲突中,主体竞合、主张分歧、机制摩擦三者相互交织、递进循环,形成全球网络空间秩序与失序并存的张力。其构成的三维分析框架,能够揭示全球网络空间秩序未竟状态的内在逻辑:主体多样且权力分布不均、价值差异且政策分歧加剧、共识缺失且治理机制碎片化。

全球网络空间冲突根源于多方主体间的结构性不对称与价值观差异,进而导致政策主张分歧和治理机制摩擦不断加剧,形成秩序与失序交织的动态格局。通过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冲突三维分析框架,不仅能够有效把握全球网络空间的当前境况,有助于解析当下人工智能治理、数据跨境流动等议题背后的深层张力,还能够更好地应对全球网络空间中主要冲突,提升全球治理有效性,为探寻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路径、应对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赤字提供理论工具。(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3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杨峰,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数据安全与网络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网络空间治理、数字不平等治理、政府信息管理。主要论文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互联网治理:历程、成就与经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智能鸿沟生成》等。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经济体制改革

——北京市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马相东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历史经验。我国对外开放历经的三次浪潮有效促进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三大阶段的持续推进。当前,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促进深层次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制度型开放是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现实需要;深化外贸外资体制改革是打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是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现实要求。

未来,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路径包括:其一,通过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等,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为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制度环境;其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针对当前外贸体制方面的短板与弱项,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减少制约要素流动的“边境后”壁垒、创新发展数字贸易等方面,加快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其三,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全球优质资源要素深耕中国市场;其四,坚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国际规则”的协调推进原则,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方面,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3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马相东,北京市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投资、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主要著作有《企业异质性与中国出口省际失衡研究》《企业异质性与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研究》等。

极境人工智能的性能与伦理统一发展理念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 潘恩荣

“极境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数据、算法和算力三方的共同作用,使人工智能技术结构性能达到极高水平,进而在应用场景中的效果达到或突破使用者现有认知的边界。当前,“极境人工智能”的能力已发展到可以替代或超越人类智能的水平,突破人类以往认知的边界。充足且高质量的数据是“极境人工智能”的最大贡献者,在“数据耗尽”的背景下,如果没有充分的高质量数据,人工智能将是一只“纸老虎”。单纯抢占数据只是权宜之计,即使人类所有公域私域的数据都能够即时获得,这些数据量也赶不上模型训练的需求量。因此,生成高质量的合成数据,才是突破数据瓶颈、推动人工智能变得更“聪明”的正确发展思路。

世界模型和具身智能有望供给保质保量的合成数据来训练更“聪明”的人工智能,但难以“驯虎为牛”,使其成为“更向善的人工智能”。从合成数据的角度看,“聪明的人工智能”指向智能体的“造物”能力,“向善的人工智能”则指向智能体的“伦理”能力。在世界模型和具身智能的基础上,未来的极境人工智能将实现“聪明的人工智能”与“向善的人工智能”的统一。应摆脱西方发展人工智能的惯性思维,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新的“极境人工智能”向善的发展思路,即“造物与伦理相统一”的造化论。(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潘恩荣,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工程设计哲学与设计伦理、人工智能伦理、技术知识论。主要著作有《工程设计哲学: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创新驱动发展与资本逻辑》。

数字经济时代融合式创新机理与发展路径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院长 金雪涛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领域众多企业通过“融合式创新”充分发挥协同合作优势,实现低成本的技术迭代与升级,推动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发展。数字经济时代融合式创新的特征,包括技术融合化、数据要素化、产业融合化、信息能量化、算力网络化。融合式创新以技术融合和协同合作为支柱,推进人工智能系统基础设施层、数据层、算法模型层、服务化层、应用生态层和安全治理层的优化。

从未来的发展看,我国促进融合式创新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强化。首先,以创新为目标推进跨领域合作:鼓励跨学科研究,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同企业间形成产业链纵向与横向的合作关系;企业快速适应技术、商业模式和市场变化。其次,以算力为中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加大对国产芯片等核心硬件的研发投入;增强大型、高效能数据中心的建设。再次,以用户为导向推动技术与产业融合:精准定位高价值需求,实现目标导向的融合创新;更多采用“场景切片”方法,按用户需求对场景应用进行分级分类,将复杂需求拆解为可技术化的小模块;利用数字技术全链条赋能传统产业;不断进行敏捷迭代,保障融合创新的市场适配性。(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3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金雪涛,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主要著作有《文化产业投融资:理论与案例》《数字媒体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合著)《三网融合与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发展战略研究》(合著)等。

【往期精彩内容】

9月28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27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26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25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24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23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9月22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