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9月15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科学技术何以赋能全球海洋治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李家彪

海洋联通世界,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推进基于数字技术的智慧海洋建设,将为全球海洋治理政策提供有力决策支撑。

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和超级计算,可以理解海洋系统的演化过程,模拟海洋系统的动态变化,预测未来趋势和不同政策情景的影响。中国联合全球60多家海洋机构、国际组织,共同发起联合国海洋十年“数字化的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通过全球深海典型生境的长期协同观测,共建平台、共享数据和知识,深化全球对深海生态系统的科学认识。

利用交互式数据模拟和虚拟现实技术,展示海洋在全球变化下的多重影响、生态退化,以及向不可逆拐点的逼近,能够更直观地传递科学结论,有利于政策制定者消化复杂的科学报告。

全球海洋灾害预报预警是打造安全海洋的重要手段,而有效的数字化预测预报技术系统构建,有助于应对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深海生境模式构建,建设典型生境的基础数据库,进而开发跨海域生物迁徙预测模型,预测深海生物群落在自然变化和人类开发活动下的响应特征和演变规律,为深海保护和开发提供预测预报产品。(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李家彪,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海底科学与探测工程研究,拓展了海底科学与海洋权益交叉融合的新领域,在我国大陆架划界和大洋硫化物圈矿中作出开创性贡献。

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实践历程与行动路径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郭越

海洋经济是资源经济,也是高附加值经济;是开放经济,也是陆海一体化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从资源开发看,海洋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库;从价值创造看,科技进步带动海洋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海洋产业快速发展、链条不断延伸,形成高附加值产品;从通道开放看,海洋是世界经济的“蓝色大动脉”,连接世界主要经济资源中心;从空间拓展看,海洋开发是陆地经济活动向海的延伸;从发展依托看,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体。

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初级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全面发展阶段以及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我国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成效显著,呈现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态势,在促协调、稳增长、调结构、强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坚定不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海洋科技攻关,打造高素质海洋人才队伍;提升海洋产业发展能级,谋划布局未来产业;统筹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推动财政金融协同;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加强海上污染防治;加强海洋合作交流,健全对话合作机制。(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郭越,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海洋经济规划、海洋金融政策、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等,编制国家标准和海洋行业标准10余项。

高水平推进我国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王雪坤

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是指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联动发展的过程。在全球经贸格局深度调整、逆全球化抬头上升的背景下,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能够打破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市场分割,促使商品、服务、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间自由高效流动,实现国内外市场规则、经营主体、产业链供应链等全方位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是一种无缝对接国内国际市场的经济运行模式,使企业能够依据市场需求与自身发展战略,灵活调配资源,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开展业务,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全球竞争力。

推进内外贸一体化高水平发展,需健全制度标准衔接机制,降低市场转换成本。包括进一步完善内贸领域法律法规,优化内外贸监管协同机制,加快标准认证互认,强化政策协同供给。需培育一体化经营主体,增强企业竞争力。包括培育内外贸优质企业,增强中小企业转型能力,加强品牌建设与营销创新。需提升融合发展平台,拓展市场渠道。包括提升展会平台功能,优化电商平台服务,完善线下渠道网络。需强化支撑保障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包括创新金融保险产品供给,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健全物流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王雪坤,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有着较丰富的研究经验、地方实践经验和驻外工作经验。

合作共赢: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海洋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杨善民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合作共赢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海洋经济是涵盖渔业、航运、能源、生物医药等多元产业的复杂巨系统,其高质量发展依赖产业链、创新链与空间链深度耦合。单个企业或区域,难以独立实现全链条技术突破,掌控全部市场风险。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三大海洋经济圈,正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协同发展新范式,共拓合作共赢新机遇。三大海洋经济圈具有明显的差异化优势特征,深远海成为三大海洋经济圈协同发展新纽带,推动深远海开发领域合作共赢,需进一步完善国家决策协调机制。建议成立国家深远海发展协调机构,将海洋空间规划扩展至海洋经济专属区全域。

海洋与生俱来的广阔性、包容性、流动性和连通性,决定了海洋治理命运与共的鲜明特质,要求海洋治理参与者超越个体利益诉求,践行共同责任。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倡导全主体、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合作,呼吁多层次、跨领域、立体化协同,主张发展权利与发展机会共享,追求可持续海洋经济共赢和实现人类未来命运共荣。合作共赢的重要性,不仅体现为经济维度的增量创造,更体现为治理维度的责任共担,生态维度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既需使海洋经济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要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海洋治理体系。人类海洋文明的未来,必将是经济增长、治理公正与生态良好三重逻辑的交汇协奏。(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杨善民,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海洋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山东大学哲社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区域发展、海洋发展战略等。代表性成果主要有《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课题研究报告(2015、2016)》等。

形成更加完善的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布局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孟祥林

在城市发展战略方面,长期以来存在大城市优先发展和小城市优先发展两种主张。前者主张以大城市为中心构建城市体系,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主导作用,决定着城市体系中的资源布局方式,以及城市体系中不同中心地之间的关系。后者主张发挥小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底层支撑作用。小城市虽然处于城市体系的底层,但其数量多且分布广,在城市体系中扮演着神经末梢的角色,其发展质量直接影响城市体系的质量。小城市的资源容纳能力和资源的吸附力相对于大城市而言不占优势,但大城市的职能最终要疏解到小城市,小城市的空间布局及小城市间的互动水平会直接影响大城市的发展质量。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进一步提升京津冀腹地内生产力的均衡布局搭建了平台。在京津冀区域内构造“鼎足格局”、建设微团、发展微中心、形成指状网络、促成新增长点、跨区节点、选择关键点等都是形成更加完善的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布局的重要方面。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背景下,京津冀需要形成以北京为核心构建“多层次+多节点+分步走+分片区”的中心地体系的发展逻辑,为形成完善的产业空间布局创造条件。在京津冀区域内需要构建跨行政单元的城市体系,让中小城市扮演支撑角色,并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区域内的路网通达程度。(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孟祥林,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等。

【往期精彩内容】

9月14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13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12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11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10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8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