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9月12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认知机器:智能的非生命实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李德毅;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 谢耘

对生命与智能的探索,始终在科学与哲学的交汇地带碰撞激荡。随着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融合,笼罩在生命之上的神秘面纱被层层揭开。生命由细胞组成,依托物质形成有序复杂结构并逐步演进。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分工协作是生命的本质特征,为人类发明认知机器提供启示。信息技术使人类拥有介入精神、意识、认知性活动而非客观物质性活动,这是质的改变,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应将图灵机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作为“智能时代”的起始标志。将生命体的认知机制从人的智慧中剥离,通过物理机器具象化实现,构建通过硅基机器实现碳基生命智能的物理路径。

认知物理学是认知科学和物理学跨界的新范式。物质、能量、结构、时间构成的“认知四要素说”,是统揽人和机器认知的第一性原理。认知机器的能力超越个体认知是必然趋势,但机器真正进化为人工生命,仍有漫长的路要走。智能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应该让人发挥人的智慧,机器发挥机器的智能,以人类智慧培育机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机器暴力思维、创新思维的成果反馈人类,形成迭代共进的良性循环,这正是人类生命价值的彰显。相较于千万年的人类文明,个体人生虽短暂,却能以人造智能物改善自身生存与繁衍的物理环境,并依托长期留存于物理世界的认知机器等实体存在,推动人类更智慧、更自律、更有尊严、更优雅地生活。(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李德毅,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名誉理事长,“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获得者。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工程、不确定性人工智能、认知的形式化、机器认知、智能驾驶。

谢耘,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北京东方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应用、技术与产品创新,主要著作有《智能化未来:“暴力计算”开创的奇迹》《创新的真相:技术逻辑与市场局限的冲突与融合》等。

地球系统扰动与全球环境变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郑永飞

地球系统扰动是指固体地球系统、表层地球系统和日地空间系统内部或者之间受到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干扰,导致地球系统的状态发生改变。这些扰动可能来自自然因素,如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地震等,也可能来自生物活动,如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地球的环境系统。地球系统扰动会对地球的气候环境、生态系统和生物生存等方面产生影响,其具体表现包括气候变化、地质活动、生物多样性变化、水循环变化、大气污染和环境污染物等。

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全球环境变化在不同地区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这与地球系统扰动的强度有很大关系。这种区域差异导致不同社会群体所受影响不同,从而加剧社会不平等和环境正义问题。研究全球环境变化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全面理解地球系统扰动的机制和全球环境变化的复杂过程。面对全球环境变化,既需要采取措施减缓其进展,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也需要适应已经发生的变化,如建设防洪设施、发展可持续农业等。这种减缓与适应并重的策略是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有效途径。(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郑永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主编。研究方向为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动力学、汇聚板块边缘地球系统科学,主要著作有《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合著)、《化学地球动力学》(主编)、《汇聚板块边缘地球系统科学》(编著)等。

量子计算技术路线演进与国家战略协同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  俞大鹏

量子计算作为量子科技的核心组成部分,凭借强大的计算能力和独特的并行计算特性,有望提供颠覆性算力,挑战人类操控微观世界的极限能力。当前,量子计算技术路径呈现“百花齐放”格局,超导、硅基量子点、光量子、离子阱、中性原子、核电共振及拓扑量子计算等主要路线各具优势与挑战。

超导量子计算凭借成熟的芯片工艺和可扩展性优势率先实现量子优越性,成为产业化领先路线;硅基量子点依托半导体产业基础,具备纳米级高集成潜力与超长相干时间;光量子计算以室温运行、光子飞行特性见长,在分布式架构中优势显著;离子阱体系凭借小时级相干时间和超高操控精度,成为实用化热门候选;中性原子阵列通过光镊技术实现高保真灵活操控,展现出优秀的规模扩展性;拓扑量子计算依靠非阿贝尔任意子的天然容错机制,被视为长远发展的理想方案;核电共振则创新性地利用电场操控核自旋,突破磁场限制,为高密度集成开辟全新路径。

在量子计算从含噪声中等规模时代向通用容错迈进的长周期竞争中,中国应强化国家实验室协同攻关能力,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重点突破量子纠错、多比特操控等共性瓶颈;同步构建“产学研”融合体系,依托华为、腾讯等企业搭建应用生态,设立国家级产业基金破解融资难题;加速核心设备自主可控,将芯片制备、极低温控制等“卡脖子”技术列为攻关重点。通过政策持续支持、社会资本撬动与科普认知提升三维发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特色发展之路。(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俞大鹏,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讲席教授,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量子物态调控、量子计算,及关键核心科学仪器自主研发等,发表300余篇论文。近年来在量子物态的精确量子调控、固态量子计算及若干“根技术”科学仪器自主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人机共生时代的超道德状况及其责任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  张霄

人类即将进入人机共生时代,人工智能体势必介入人的主体性,“以人为本”的现代性道德或将转变为“共生伦理”的超社会道德。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与人工智能体的道德关系大致可分为三个层级:功能性道德关系、身份性道德关系和共生性道德关系。在每一层关系中,既有和谐一面,也有异化一面。在功能性道德关系中,人类永远是提供价值、设定目标的主人,人工智能是辅助人类活动的手段和工具,但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辅助工作会阻碍人类能力发展;在身份性道德关系中,人工智能或将全面介入人类生活,直接干预或主导现实伦理关系和社会道德秩序;在共生性道德关系中,人类与人工智能或将发展出超道德关系,不排除产生道德冲突。

为了人机共生和谐,要在预判风险基础上把责任当作绝对律令。第一,优先考虑理解和模拟有关人工智能意识的研究,充分预测与评估人工智能意识出现后可能产生的利益与风险,始终把预防风险放在技术研发首位。第二,在技术研发与应用各阶段要严格贯彻透明化、可控性原则,同时建立专家评估系统,使其能够随时终止研究进程。第三,建立知识共享和知情同意机制,向政府有关部门、相关行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相关信息,告知包括滥用和不负责任使用在内的可能风险,坦承技术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风险,通过与用户充分沟通,设计负责任的知情同意机制。(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张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人工智能治理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应用伦理学,主要著作有《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现代治理的伦理之维》等。

脑机接口概念内涵与研究边界的演变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周程

“脑机接口”源自英文“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和“Brain Machine Interface(BMI)”。早期,BCI被用于指代可穿戴式或曰非侵入式脑机接口,BMI被用于指代将电极植入颅内的侵入式脑机接口。经过多年发展,二者演变为含义相同、可相互替代的专业术语。尽管如此,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使用BCI,而不是BMI,以致后来BMI已很少见诸报端。当前,“脑机接口”既包括非侵入式,也包括侵入式。出于安全监管与伦理治理的需要,有学者建议不要笼统地使用“脑机接口”,可考虑恢复对BCI和BMI的使用区分。

尽管脑机接口定义近年来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这些定义都将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直接信息交互作为基础。学界迄今未能就脑机接口的定义达成共识。有的学者在定义脑机接口时强调实时信号处理与双向调控,而且监测的对象并不局限于大脑。有的学者对脑机接口的定义则显得比较保守,虽然强调双向信息交互,但定义主要针对“脑控”型,而非“控脑”型。因此,各国有必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始终以使用者的福祉为重,对脑机接口的概念内涵与研究边界进行持续的反思与协商,以尽快形成国际公认的脑机接口阶段性统一定义。此外,对脑机接口的解释,既不能过度泛化,也不能过度窄化。(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周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科学技术史),全国应用伦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史、科技伦理治理、创新管理与科技政策,主要著作有《科技创新典型案例分析》《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等。

【往期精彩内容】

9月11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10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8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7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6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5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责任编辑:陈慧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