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9月11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读懂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底气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范志勇

2025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高中国2025年及202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预期,这表明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进一步得到国际机构的认可。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表现亮眼,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三次产业协同增长,新产业、新技术发展迅猛,消费和外贸成重要支撑。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中国人民坚强坚韧的品格和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质;持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基础雄厚,创新能力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消费和投资协同发力;宏观政策环境稳定,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国际合作,外贸韧性凸显。2025年下半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仍需进一步完善资源配置机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以实现经济稳定增长。(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范志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以及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相关研究。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

稳中求进: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何自力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但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推动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要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筑牢稳的基础,锚定稳的方向,积蓄稳的力量,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理解和认识“稳”的内涵是关键。稳中求进中的“稳”,强调的是事物运动和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稳中求进、稳字当头,就是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面对复杂局面和不确定性,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既要防止急躁冒进,也要避免过犹不及,以扎实行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稳中求进的“进”,强调事物运动与发展过程中的质变,意味着以进促稳,积极进取,着力开拓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坚持稳中求进要先立后破,先着力开新局,后破除旧规范,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达到新高度。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协调稳定。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稳中求进方法论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稳中求进方法论的科学内涵,切实增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政治自觉。(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何自力,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资本主义。出版《高级政治经济学》《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讲好中国故事》等著作20余部。

人工智能赋能中国制造业数智化转型

——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李雪灵

当前,人工智能(AI)成为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关键引擎和技术支撑。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场景中的深度应用,可有效推进传统制造业向生产智能化、管理数智化和服务创新化转型。制造业场景是指制造企业或产业链创造价值的过程中,特定技术、流程或业务需求所对应的应用环境或情境,主要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经营管理、供应链管理及跨环节协同等典型场景。

AI技术可以根据不同场景的独特需求,精准地发挥监测与安全、感知与识别、分析与预测、协同与交互、决策与优化、学习与创新等多样化的功能,驱动传统制造业向生产智能化、管理数智化和服务创新化转型发展。同时需看到,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制造业数智化转型过程中,仍面临场景数据不优质、场景协同不充分、场景支撑不健全等问题,亟待解决。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政府和制造企业应协同发力。一方面,国家应主导制定制造业场景数据采集、存储、利用、交换的行业标准,构建多主体协同创新体系,打破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数据围墙”,完善AI技术治理框架,推动“人工智能+”学科交叉教育。另一方面,制造企业应加强场景数据治理,构建全域数据融合架构,建立适应AI技术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李雪灵,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数字创新创业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省部级与企业项目70余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和国家高端智库发表学术论文和咨政报告70余篇。

古典诗词中的生态意蕴与情感表达

——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胡可先

在中华文明历史长卷中,诗词犹如璀璨明珠,闪耀着智慧与情感的光芒,以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意蕴,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精髓。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大量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抒发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的内容。例如,“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等。四季更迭、寒来暑往作为基本的自然韵律和生态节奏,触动着人们心理情绪的感应变化。正如古代文学理论经典著作《文心雕龙·物色》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诗人感发而形之歌咏,或描写风景,或叙说习俗,或抒发感悟,形成独特的四季意象,展现出丰富的情感意蕴和生态文化。

自然界四季轮换,不仅体现物候和气候的多重变化,而且蕴藏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促使人们形成顺应节律、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四季诗词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内容,映现出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在古典诗词的意趣中,细细体悟诗人的心境、诗句的况味,领略诗意中的生态之美、文化之韵。以诗词为引、以文化为基、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魂,细细品读四季诗词,深入挖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生态意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胡可先,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代表作有《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学家族研究》《欧阳修词校注》等。

协日正时:我国古代的计时制度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李忠林

计时制度既关乎礼仪朝会等国家政治活动的安排,又与普通民众饮食起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新近出土的西汉《朝律》,明确规定参与朝会者须在平明(旦)之前进宫,错过这个时间将被拒之门外。时称与民众日常生活相关的诗文俯拾皆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五更一盂粥,辰时一顿饭”。

我国古代基本计时制度主要有十六时制和十二时制两种。十二时制发端于春秋末期,魏晋以降十二时制才逐步取代十六时制,唐宋至明清通行十二时辰之制。计时制度不仅包含一天之内的时段划分、时段序列和各个时段的称谓等基本常识,而且涉及时间的测量、日界的划定等天文历法技术。

不论十六时制还是十二时制,都依靠历算家授时,但历算家又是如何守时的呢?根据《周礼·夏官司马》的记载,我国早在周代就有专门守时的职官挈壶氏。据《汉书·律历志》记载,至迟在西汉时期,古人就已经掌握了精度较高的晷漏测时守时技术。晷漏包括日晷和漏刻。

为了将测定的时间播报出去,我国历代政府设有专职官员。以宋代为例,在钦天监下设有挈壶正,负责京城范围内的时间播报。各个地方城中一般也设有钟鼓楼,其功能与京城中的相仿,属于地方报时机构。我国历代王朝都设有专门的职官负责授时,用晷仪测时,以漏刻守时,通过钟鼓楼报时,来维持统一的地方时间。(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李忠林,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长期从事先秦秦汉史和出土文献研究。在《历史研究》发表论文2篇,《中国史研究》发表论文3篇,在中华书局出版学术专著2部。

【往期精彩内容】

9月10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8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7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6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5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4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