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9月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大学何为:胸怀“国之大者” 服务强国建设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荣

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已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大学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更新发展理念,转变逻辑范式,扎根中国大地,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育更多一流人才,创造更多一流成果,作出更多一流贡献。

全面提升大学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需要转变发展观念,深刻把握大学发展内在的价值逻辑、发展逻辑和治理逻辑之变,以先进理念引领大学高质量发展。这绝非依靠零敲碎打、修修补补可以实现,而是需要一场涉及理念、结构、模式、生态的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性变革。大学应当聚焦国家需求,立足区域发展,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加强有组织的人才培养、有组织的科技创新、有组织的社会服务,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智慧,破除影响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学科生态、育人模式、创新体系和开放格局深刻转型。(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张荣,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半导体新材料、器件和物理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宽禁带半导体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数十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研究课题。

充分发挥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主力军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徐飞

中国拔尖创新人才已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阶段,在规模、学科覆盖和部分前沿领域实现领跑。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需要构建拔尖创新人才的动力机制、识别遴选机制、评价机制、长周期研究型协同化的培养机制以及数智赋能机制,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引领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具有前瞻性的育人机制体系。在成长动力层面,构建以“使命+自驱力”为导向的成长动力机制,这既是对人才成长规律的尊重,也是培养更多引领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针对传统以分数、成果为核心的评价体系难以捕捉人才的深层创造力的局限,需要转向以“潜力+兴趣”为核心的识别与评价新机制,突破静态标签化思维,建立多维度、发展性的人才成长观测体系。遵循“高中阶段激发学习兴趣、本科阶段夯实综合基础和强化科研训练、研究生阶段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规律,探索“高本衔接、本研贯通”的拔尖创新人才长周期培养新机制,构建一个连续、协同、开放的教育生态系统。面对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突破传统标准化模式,通过“导师制+书院制+项目制”模式实现精准指导、场景浸润与实践驱动的融合,构建“专业(领域)知识+科研(产业)场景”的协同培养新机制,搭建个性化成长框架,实现协同育人。(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徐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博弈论与创新管理等。出版《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著作。

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战略意义与落实途径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蔡之兵

经济大省是经济总量、技术水平、产业层次、科技实力等诸多重要指标均位于全国前列的省份。从发展质量和经济总量看,经济大省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这就意味着经济大省的高质量发展对整个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首先就是要求经济大省在稳定经济增长上挑大梁,只要经济大省平均经济增速能长期高于全国平均经济增速,我国顺利实现2035年总量翻番目标就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从科技资源和产业布局看,经济大省集聚了大量的优质科技资源和先进产业集群,是推动我国产业升级的主力军,理应在推动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上发挥更大作用。

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是党中央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结合短期与长期经济发展目标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是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必然需要,也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从国内循环看,经济大省对稳定国内经济增长、扩大市场需求、破解就业难题都具有重要作用。从国际循环看,经济大省对夯实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基础、科技基础、企业基础同样不可或缺。经济大省挑大梁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求经济大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打头阵、担重任,立足当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形势任务,从在稳定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稳定实体经济发展、应对外部冲击、促进区域合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等不同层面,发挥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带动支撑作用。(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蔡之兵,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经济创新工程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体制改革、新质生产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等。代表性著作、论文主要有《中国都市圈发展之路》《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形成路径:基于区域优势互补的视角》等。

积极探索脱贫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张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这是我们党立足新时代发展需求,破解“三农”难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健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指明了方向。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与关键推动力,只有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才能为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对脱贫地区而言尤为重要。

推动脱贫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要准确把握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的原则要求,从强农、惠农、富农三个维度出发,探究夯实产业基础、优化扶持措施、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路径。在“强农”方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科技赋能,完善产业链条,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提升竞争力;“惠农”方面,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加强农技培训,完善政策扶持,保障农民权益;“富农”方面,则要继续开拓新兴业态,提升品牌实力,深化利益联结,拓宽增收渠道。通过“强农”“惠农”“富农”系列举措协同发力,推进脱贫地区产业行稳致远,助力脱贫地区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稳步迈进。(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4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张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扶贫开发、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主要著作有《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体系建设模式》《中国绿色减贫指数报告》等。

更好发挥法治对社会治理的规范和保障作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法学院教授  陈柏峰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法治确立了一整套制度来保障社会治理体系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是社会治理领域法治固根本作用的体现。法治对于社会行为具有稳预期的引导作用,法律通过建立明确的法律规范体系、规定权利和义务,对各种社会行为的法律后果作出明确规定,从而塑造社会成员的行为预期,引导社会成员作出合法选择。法治对于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具有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法治能够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我们要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治理,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续写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3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陈柏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法社会学、社会治理法学、基层治理。第九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负责人。

【往期精彩内容】

9月8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7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6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5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4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3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9月2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 (5篇)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