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与科举制度:义理与实践的贯通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张晋藩
“有教无类”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蕴含教育平等与普及思想,主张人人应享有受教育机会。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中,科举制度作为重要选官机制,深受这一儒家价值理念影响,蕴含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教化、培养人才的政治智慧。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完善于宋,鼎盛于明清,核心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并依据成绩授予官职。其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科举以开放性考试选拔模式,打破世袭贵族对政治资源的垄断,推动社会阶层纵向流动与横向整合,使社会结构呈现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开放性。
制度创新是科举制度的核心。试卷密封、糊名、誊录、锁院等制度及南北分榜策略,皆致力于克服人性偏私与利益诱惑,看似简单的流程设计,实则是对权力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从考试内容设置、舞弊处罚机制,到地区名额分配、进士出路安排,各环节均经审慎考量,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该制度在千余年历史中持续自我调整,最终形成完备的配套体系。尽管科举制度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其为后世提供重要启示,对现代社会教育及法律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导,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方向为中国法制史、法律思想史,主要著作有《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华法制文明史》等。
用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志勇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希望广大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弘扬教师群体中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身上所展现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教育实践沃土上结出的硕果,具有独特的生成逻辑,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本土性,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富含深邃的教育哲理、文化意蕴和实践智慧,为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指明发展方向。用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需坚定教育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为人师表的道德情操,秉持求是创新的治教态度,涵养教书育人的扎实学识,坚守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修乐教爱生的仁爱之心,弘扬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在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教师职业超越现实层面的物质追求,关注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彰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担当,始终坚守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责任。正是在家国情怀的引领下,一代又一代教育家前赴后继,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播撒希望的种子。(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张志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出版《情感教育论》《义务教育教学新体系》(合著)《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中国教育的拐点》(主编)等著作。
非遗经济的兴起与长效发展机制构建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 沈涵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制品的消费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当代年轻人群体在这一消费热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不断提升,对非遗传承人的创新工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非遗手工艺品不仅是非遗传承的重要经济动力,而且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展示形式。在确保非遗文化传承的前提下,将非遗转化为文化产品,既能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又为非遗长久发展提供创新手段。随着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推动,非遗产业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促进非遗经济长效发展,一方面,以创新驱动激发非遗经济和非遗产品的活力。以文化赋能和科技赋能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非遗经济场景创新、技艺创新、要素创新和科技创新,推动非遗文创、数字化非遗博物馆、非遗手工坊等消费新模式创新发展,使非遗文化产业持续供给高品质、强创意和强审美体验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做好非遗文化和非遗产品的传播推广。构建适宜的传播环境,掌握传播技巧,并创作具有影响力的内容以扩大传播效果。同时,运用直播平台促进非遗产品营销,展示非遗产品的制作过程和文化内涵,为消费者提供直观的产品认知。(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沈涵,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消费者行为、地方品牌、文化遗产数字创新、目的地营销与管理等。出版专著译著编著10余本。
人民论坛网评 | 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推动形成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放眼新时代神州大地,无数教师扎根教育一线,以三尺讲台为初心阵地,用学识为学生点亮成长成才之路,用默默坚守诠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
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还需全党全社会同向发力、久久为功、汇聚合力。全党全社会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发教师躬耕教坛的志向。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将教师权益保障落到实处,持续完善待遇保障机制,优化教育教学工作环境,让教师在经济上有稳定保障、社会上有崇高地位、职业上有强烈尊严,切实激发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同时,不断厚植尊师重教的社会土壤,通过宣传优秀教师典型、倡导尊重教师的礼仪规范、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等方式,让尊重教师从理念共识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 新征程上,当以实际行动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不断凝聚起支持教育、关心教师的磅礴力量,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注入不竭动力。(作者:黄开团,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网评 | 从改文风破题转作风
文风体现作风、反映党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第一条就明确提出要“切实精简文件”,要求“坚持‘短实新’文风”。这不仅为公文写作订立规范,更通过文风转变,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于精简之中见担当。“短”,不是简单删减,而是去芜存菁、把握本质的硬功夫。行文要开门见山、直陈要义,拒绝穿靴戴帽。严格落实篇幅要求,做到言之有物、意尽言止,让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一线调研和为民服务中,在“精简”中锤炼扎实作风。
在求真之中显品格。要严把发文关口,减少不必要的文件,杜绝内容空洞、照抄照转现象。要准确把握痛点难点,配套文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让每一份文件都成为可行可用的“施工图”。
在创新之中显作为。文风之“新”,不在于标新立异、辞藻新奇,而在于思想理念的深度和方式方法的管用,其背后体现出干部是否具备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作风素养。党员干部要敢于直面现实问题,在分析新矛盾、解决新问题中体现创新思维和务实担当,真正以“短实新”的文风涵养过硬作风。(作者:邹采悠,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