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格局与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内在逻辑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安全研究所所长 韩爱勇
我国同周边关系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这一战略判断高度概括了当前中国周边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趋势,理解其基本内涵,也就能够理解中国周边外交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我国周边关系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阶段,其内在逻辑是周边格局变化吸引大国投入战略资源,与周边国家形成“合力”,推动周边成为世界新权力重心。
“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联动大国博弈,改变周边关系互动模式,亚洲国家群体性崛起为世界多极化贡献力量;联动世界经济,周边合作遇挑战,但也为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注入动力;联动人类文明进程,虽遭西方文明叙事重构,却为文明多样化作亚洲贡献。未来,“世界变局影响周边格局更显著”存在两种趋势:域外大国延续周边对西方依附体系,周边聚焦发展与整合推动世界多极化。周边的发展优势、在数字化绿色化领域的领先及中国的带动、整合、引领作用,为实现第二种趋势提供保障。(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韩爱勇,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国家安全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思想史、中国对外战略和亚太安全,主要著作有《在权力政治与自由主义之间——冷战后东亚秩序的理论范式研究》、《全球安全倡议与构建周边安全新架构》(论文)等。
世界变局下的中国周边大格局与战略应对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石源华
当前,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需要中国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面向未来,我们亟须推动一场认知革命,重新审识我们所处的地球、大国关系和国际组织的作用,维护新型全球化的大势,携手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和风险。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更趋复杂多变,需要认真总结中国周边外交经验,加强战略沟通、风险预判和危机管控。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应将做大做好做强自身放在各项工作之首。同时,应该认识到,中国将在既有国际体系和规则之下实现强国目标,多边主义仍是未来周边合作的主要方向,应秉持亲诚惠容理念,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着力维护周边和平稳定大局;坚持合作共赢,深化与周边“中间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建设;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石源华,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中国外交史、韩国独立运动及中韩关系史、中国周边外交、朝鲜半岛问题及东北亚国际关系等,主要著作有《新时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新探》《中华民国外交史新著(修订本)》《近代中国周边外交史论》等。
以“五大家园”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 江时学
大国与周边如何相处,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命题,折射出大国的世界观、秩序观和价值观。当前,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周边地区不仅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更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所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外交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一环,关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持续深化与拓展,关乎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更关乎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与完善。应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与价值意蕴,增强做好周边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建设和平家园,筑牢地区安全基石;建设安宁家园,推动实现长治久安;建设繁荣家园,携手迈向现代化征程;建设美丽家园,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友好家园,密织民心相通纽带,与周边国家共享机遇、共谋发展。
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中国与周边国家相向而行、精诚合作,共同应对多边安全、经济、生态及文化交流等挑战,也需要中国主动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以务实举措深化周边合作,以人文关怀增进邻里情谊,不断丰富和发展亚洲价值观,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担当与智慧。(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江时学,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拉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拉美、欧洲、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全球治理、中国外交,主要著作有《全球治理中的中国与欧盟:观念、行动与合作领域》《时学时事看世界》等。
推动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内在机理与路径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许利平
周边国家在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是推动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动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推动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时代契机。在此背景下,需要从两个大局出发,以立体、多元、跨时空视角,审视周边关系,做好周边工作。在深刻把握创新机理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新时代以来周边工作的延续性与突破性进展,进一步揭示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发展逻辑。从周边外交座谈会到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党中央对周边工作的认识达到新的战略和理论高度,形成更加体系化、科学化认识,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的继承创新。
未来,推动周边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创新需要三管齐下。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强化党领导对外工作的体制机制,构建周边海外利益保护与风险预警防范体系,加强重大项目海外风险防控与安保合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与规则构建,提升我国涉外法律服务水平与争端解决能力。二是创新融通我国与周边话语理论体系。推动中国话语与周边话语融合,建立多渠道、立体式传播格局,在产品、话语、本土化等方面着力,融通我国与周边关系的话语理论体系。三是加强能力和队伍建设,打造开展周边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提升队伍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许利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亚太社会文化研究室兼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世界政治经济学院博导。研究方向为东南亚区域国别、“一带一路”、中国与周边关系、非传统安全,主要著作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走向民心相通研究》《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与路径》等。
中国维护周边和平稳定的实践逻辑与世界意义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周方银
在大国战略竞争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背景下,中国作为本地区实力最强大国家保持战略克制并积极推动周边合作,对周边地区在同时面临多方面挑战的情况下维持总体和平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有效降低大国竞争对周边环境的冲击与影响;增大周边国家在中美之间的回旋空间,使其能够在大国竞争背景下保持策略选择的灵活性;缓解中小国家的战略焦虑,避免其在热点问题上出现过激反应。同时,中国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持续发展,使相关各方能够通过持续合作获取稳定的共同利益,夯实地区和平稳定的利益基础。
总体而言,过去十余年的国际形势变化对于推进国际合作并非十分有利,中国通过自身外交实践在推动周边环境改善、为地区合作提供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积极践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周边落地生根,逐步形成覆盖范围广泛的双边命运共同体与多边命运共同体网络。中国携手周边国家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不仅有助于改善相关国家安全关系,强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利益纽带,巩固互惠互利基础;也有助于筑牢本地区国家相互交往的情感纽带,强化互信交流共识。通过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努力,周边可以成为抵御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重要阵地。随着时间推移,其积极影响能够不断向其他地区辐射外溢,对推动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发挥重要作用。(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周方银,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国际战略、中国外交、亚太国际关系,主要著作有《东亚秩序:观念、制度与战略》、《大国的亚太战略》等。
【往期精彩内容】
